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八○
道诚,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居月轮山,号慧悟大师。天禧中,撰《释氏要览》三卷(存),又注王勃所撰《释迦成道记》二卷。王随知杭州日,有赠慧悟诗。见《咸淳临安志》卷七○及所撰《释氏要览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0—1052 【介绍】: 宋僧。遂州人。俗姓李,字隐之。家世豪富,以儒业传。幼承家学而志存出世,因离俗入道。得法于智门祚禅师。居明州雪窦寺。仁宗皇祐中赐号明觉大师。有《瀑泉集》。
全宋诗
释重显(九八○~一○五二),字隐之,俗姓李,号明觉大师,遂宁(今属四川)人。早年于益州普安寺出家,以释仁铣为师。出游荆渚间,又北游至复州,从北塔祚禅师学五年。真宗天禧中至灵隐(《三宝赞》自序),滞留数年,后主明州雪窦寺。仁宗皇祐四年卒,年七十三。有《祖英集》两卷、《瀑泉集》、《拈古集》各一卷。《禅林僧宝传》卷一一有传。 重显诗,据《四部丛刊续编》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宋刊本《祖英集》、《颂古集》为底本。《祖英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颂古集》校以元至正二年大明寺住持释海岛刊本(简称元刊本),编为三卷。
全宋文·卷三二六
重显(九八○——一○五二),俗姓李,字隐之,遂州(治今四川遂宁)人。幼出家,受具足戒。游方至随州,参云门宗大师智门光祚,居五年,尽得其道。曾至池州景德寺为首座,讲僧肇《般若无知论》。后为苏州洞庭山翠峰寺住持。受曾会请,住持明州雪窦山贤圣寺三十一年,朝廷赐号明觉大师。重显工翰墨,曾举古代公案百则,以韵语颂其奥旨,此即《雪窦颂古》,于禅宗影响至深,云门宗风由是大振,世称「云门中兴」。皇祐四年卒,年七十三。著作除《颂古集》一卷外,尚有《祖英集》二卷、《瀑泉集》一卷、《拈古集》一卷等,门人集其著述及语录,后合编为《明觉禅师语录》六卷(存)。事迹详见吕夏卿《明觉大师塔铭》(大正藏卷四七《明觉禅师语录》卷六附)。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一
禅师名重显。字隐之。遂州人。太平兴国五年四月八日。生于李氏。幼精锐。读书知要。下笔敏速。然雅志丘壑。父母不能夺。竟依益州普安院。沙门仁铣为师。落发受具。出蜀浮沈。荆渚间历年。尝典客大阳。与客论赵州宗旨。客曰。法眼禅师。昔解后觉铁觜者。于金陵。觉赵州侍者也。号称明眼。问曰。赵州柏树子因缘。记得否。觉曰。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法眼拊手曰。真自师子窟中来。觉公言无此语。而法眼肯之。其旨安在。显曰。宗门抑扬。那有规辙乎。时有苦行。名韩大伯者。貌寒寝侍其旁。辄匿笑而去。客退。显数之曰。我偶客语。尔乃敢慢笑。笑何事。对曰。笑知客智眼未正。择法不明。显曰岂有说乎。对以偈曰。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显阴异之。结以为友。显盛年工翰墨。作为法句。追慕禅月休公。尝游庐山栖贤时。諟禅师居焉。简严少接纳。显藞苴不合。作师子峰诗讥之(师子峰在栖贤之后)。曰踞地盘空势未休。爪牙安肯混常流。天教生在千峰上。不得云擎也出头。显与齐岳者为侣。同谒五祖戒禅师。显休于山前庄。遣岳先往。机语不契。显亦竟不见。北游至复州。北塔祚禅师者。香林远公嫡子。云门之孙也。祚远皆蜀人。知见高。学者莫能觏其机。显俊迈。祚爱之。遂留止五年。尽得其道。显与学士曾公会厚善。相值淮上。问显何之。曰将游钱塘绝西兴。登天台雁荡。曾公曰。灵隐天下胜处。珊禅师吾故人。以书荐显。显至灵隐。三年。陆沈众中。俄曾公奉使浙西。访显于灵隐。无识之者。时堂中僧千馀。使吏捡床历。物色求之。乃至曾公问。向所附书。显袖纳之曰。公意勤。然行脚人非督邮也(一本曰。然行脚人。于世无求。敢希荐达哉)。曾公大笑。珊公以是奇之。吴江翠峰虚席。举显出世。开法日。顾视大众曰。若论本分相见。不必高升此座。乃以手指曰。诸人随山僧手看。无量佛土一时现前。各各子细观瞻。其或涯际未知。不免拖泥带水。于是登坐。又环顾大众曰。人天普集合。发明何事。岂可互分宾主。驰骋问答。便当宗乘去。广大门风。威德自在。辉腾今古。把定乾坤。千圣只言自知。五乘莫能建立。所以声前悟旨。犹迷顾鉴之端。言下知归。尚昧识情之表。诸人要识真实相为么。但以上无攀仰。下绝己躬。自然常光现前。个个壁立千仞。还辩明得也无。未辩辩取。未明明取。既辩明得。便能截生死流。踞佛祖位。妙圆超悟。正在兹时。堪报不报之恩。以助无为之化。后住明州雪窦。宗风大振。天下龙蟠。凤逸衲子。争集座下。号云门中兴。显尝经行植杖。众衲环之。忽问曰。有问云门。树凋叶落时如何。曰体露金风。云门答遮僧耶。为解说耶。有宗上座曰。待老汉有悟处。即说。显熟视。惊曰。非韩大伯乎。曰老汉瞥地也。于是令挝鼓众集。显曰。大众今日。雪窦宗上座。乃是昔年大阳韩大伯。具大知见。晦迹韬光。欲得发扬宗风。幸愿特升此座。宗遂升座。僧问。宝剑未出匣时如何。曰神光射斗牛。又问出匣后如何。曰千兵易得。一将难求。僧退。宗乃曰。宝剑未出匣。神光射斗牛。千兵虽易得。一将实难求。便下座。一众大惊。暮年悲学者寻流失源。作为道日损偈曰。三分光阴二早过。灵台一点不揩磨。贪生逐日区区去。唤不回头争奈何。馀敷扬宗旨。妙语遍丛林。皇祐四年六月十日。沐浴罢。整衣侧卧而化。阅世七十三。坐五十夏。建塔山中。得法上首天衣义怀禅师。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雪窦禅师。名重显。字隐之。遂州李氏子。幼精锐抗志尘表。依普安诜上人。出家受具。遍历讲筵。游刃经论。问辩风驰。同学敛气。不敢伸。弃而归禅。出蜀入楚。尝典客大阳。与客论赵州宗旨。客曰。法眼禅师。昔解后觉铁觜于金陵。觉赵州侍者也。号称明眼。问曰。赵州柏树子因缘。记得么。觉曰。无此语莫谤先师。法眼拊手曰。真自师子窟中来。觉公言无此语。法眼肯之。其旨安在。师曰。宗门抑扬。那有规辙乎。时有苦行名韩大伯者。貌寒寝侍其傍。辄匿笑而去。客退。师数之曰。我偶客语耳。乃敢慢笑。笑何事。对曰。笑知客眼未正。择法不明。师曰。有说乎。对以偈曰。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椿旧处寻。师阴异之。结以为友。师盛年工翰墨。作为法句。追慕禅月休公。有诗云。红芍药边方舞蝶。碧梧桐里正啼莺。离亭不折依依柳。况有春山送又迎。尝依栖贤湜公。机不合。作师子峰诗而去。与齐岳者为侣。同谒五祖戒师。休于山庄前。遣岳先往。机语不契。师亦竟不见。遂南游。谒智门祚禅师。祚者。香林远公嫡子。云门之孙也。知见高。学者。莫能觏其机。师俊迈。智门爱之。一日伸问曰。不起一念云何有过。智门召师。师近前。智门以拂子蓦口。打拟开口。随又打。师豁然开悟。依止五年。尽得其道。师与学士曾公会厚善。相值淮上。问师何之。曰将游钱塘绝西兴。登天台雁荡。曾公曰。灵隐天下胜处。珊禅师吾故人。以书荐师。师至灵隐。三年陆沉众中。俄曾公。奉使浙西访师。灵隐无识者。时堂中僧千馀。使吏捡床历。物色求之。乃至曾公问向所附书。师袖纳之曰。公意勤然。行脚人非督邮也。曾公大笑。珊公以是奇之。师出世。初住吴江翠峰。后迁明州雪窦。曾公守越时。敦请也。上堂云。春山叠乱青。春水漾虚碧。寥寥天地间。独立望何极。便下座却顾谓侍者曰。适来有人看方丈否。曰有。师曰。作贼人心虚。师举扬宗教三十馀年。海内奇衲子争赴之。暮年。悲学者寻流失源。作为道日损偈曰。三分光阴二早过。灵台一点不揩磨。贪生逐日区区去。唤不回头争奈何。又书壁文。戒进后学。其略曰。身如行厕。利称软贼。百年非久。三界无安。可惜寸阴。当求解脱。读者鼻为之酸师一日偶经行。植杖于林下。众衲环之。忽问曰。有问云门树凋叶落时如何。曰体露金风。云门答这僧耶。为解说耶。有宗上座出众对曰。待老汉有悟处即说。师熟视惊曰。非韩大伯乎。曰老汉瞥地也。于是令挝鼓。众集。师曰。大众。今日雪窦宗上座。乃是昔日大阳韩大伯。具大知见。晦迹韬光。欲得发扬宗风。幸愿特升此座。宗遂升座。僧问。宝剑未出匣时如何。曰。神光射斗牛。又问。出匣后如何。曰。千兵易得。一将难求。僧退。宗乃曰。宝剑未出匣。神光射斗牛。千兵容易得。一将实难求。便下座。一众大惊。宗即承天宗禅师也。师一日游山。四顾周览。谓侍者。何日复来此。侍者哀乞遗偈。师曰。平生惟患语之多矣。翌日出杖履衣盂。散及徒众。乃曰。七月七日复相见耳。至期盥沐摄衣。北首而逝。阅世七十三。坐五十夏。塔全身于寺之西坞。赐号明觉禅师。 系曰。云门一宗。得雪窦而中兴。不然亦扑扑矣。师器宇凝重。即袖中一书。三年仍还本人。便足气压千古。家声浩浩。子孙绳绳。岂偶然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重显,字隐之,姓李氏,遂宁人也。依普安仁铣出家,受具后,横经讲席,究理穷玄,诘难转深,机辨无敌,咸钦法器。元莹讲《圆觉疏》于大慈寺,显往复辩难,莹不能屈,曰:“闻南方有得诸佛清净法眼者,彼待子之求也久矣。”往诣石门,留居三年,殊无所契。负簦南游,首造智门𧙓,即申问曰:“不起一念,云何有过?”门召近前,击以拂子。方儗陈词,又忽击之,遂豁然开朗,无可言说。将造钱塘,值曾学士于淮南以书荐于珊禅师。显至灵隐,浮沈众中,忽焉三载。曾奉使归访之灵隐,无识之者,乃于净头寮舍物色得之。曾询荐书,显出袖中纳之,曰:“公意勤勤,然行脚人非书邮也。”珊由是奇之。有《为道日损偈》曰:“三分光阴二蚤过,灵台一点不楷磨。区区逐日贪生去,唤不回头争奈何?”出住翠峰,忽迁净慈,未几移主雪窦。上堂,僧问:“雪覆芦花时如何?”曰:“点。”曰:“如何则为祥为瑞也?”显乃颂曰:“雪覆芦花欲暮天,谢家人不在渔船。白牛放却无寻处,空把山童赠铁鞭。”一日游山,四顾瞿瞿,悠然神远。久之,谓侍者曰:“何日复来于此?”侍者哀乞遗偈,显曰:“平生唯患语之多矣。”翌辰,出杖履衣盂散及徒众,乃曰:“七月七日,复相见耳。”至期,盥沐摄衣,北首而逝,塔于寺之西坞,追谥“明觉”。尝同于秘丞赋瀑泉:“大禹不知凿,来源亦自成。色应怜众白,声合让孤清。远势曾吞海,飞流未喷鲸。灵槎如可放,天际问归程。”《雪窦漫兴》:“春山乱叠青,春水漾虚碧。寥寥天地间,独立望何极。”《日暮游东涧》:“极目生晚照,幽情春兰芷。白蘋叶里风,不在秋江起。”《送僧下雪窦》:“云衣轻拂下层峦,松桂生风触袖寒。谁问亲游乳峰意,百千年后与人看。”《寄大平瑞》:“千朵危峰杳霭间,石房长带瀑声寒。鸟啼花发寻常事,松木青青雪里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2—1051 【介绍】: 宋僧。明州人,俗姓林。师事法智大师。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主东山承天寺,居三十年。仁宗庆历二年,赐号神照大师。创白莲社,集道俗数千人念佛。一时宰辅名士,皆以列名为荣。有《仁王忏法》、《普贤行法经疏》。
全宋诗
释本如(九八一~一○五○),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俗姓林。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住东山承天寺,历三十年。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赐号神照大师,建白莲寺。皇祐二年卒,年七十。《释门正统》卷六有传。
全宋文·卷三二八
本如(九八二——一○五一),明州(治今浙江宁波)人。师事释知礼。祥符四年住东山承天寺,历三十年,赐号神照法师。皇祐三年示寂,年七十。著有《仁王忏仪》、《普贤行法经疏》。见《补续高僧传》卷二。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本如。四明句章人。初依学法智。于千众中。有少俊声。尝请益经义。法智曰。为我作知事三年。却向汝道。暨事毕。复以为请。法智。厉声一喝。复呼云。本如。师豁然有悟。为颂曰。处处逢归路。头头复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法智肯之曰。向来若为汝说。岂有今日。祥符中。慈云迁灵山。向法智。求可为继。法智曰。当于众中自择之。慈云。阅视至师。乃云。斯人可也。师至承天。大弘法道。历三十年。众尝五六百人。离言显法。法智用掣电之机。继阐求人。慈云具择法之眼。教未尝不为禅也。更有禅而为教。如永明长水者。后如公。百年则有子琳。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本如,句章人,而佚其姓字。少依法智,善词翰。尝请益经义,法智曰:“为我作知事三年,却向汝道。”三年复请,法智厉声一喝,复呼曰:“本如!”如豁然有省,以颂呈法智,肯之。祥符四年,主东山承天寺,大振法道。历三十年,讲《法华》、《涅槃》、《光明》、《观无量寿》等经,及天台教观。至再至三,终日不厌。尝集百僧修法忏一年,瑞应屡见,不肯自承。宝历二年,赐号“神照法师”。与丞相章得象诸贤,结白莲社。仁宗钦其道,赐名“白莲寺”。皇祐三年五月十八日微疾,升堂说法,与众诀别,遂逝,年七十。时江上渔人见云端有僧西向去,天气甚暑,异香非常。明年门人启钥,貌如生,有大莲华产于塔前。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义怀(九九三~一○六四),俗姓陈,世称天衣怀。温州(今属浙江)人。为青原下十一世,雪窦显禅师法嗣。落发于汴京景德寺。仁宗天圣中试经得度。凡住楂林、天衣等八刹。晚以疾居池阳杉山庵,门弟子智才迎住临安佛日寺。英宗治平元年卒,年七十二。徽宗崇宁中赐谥振宗大师。事见《宝晋英光集》卷七《天衣怀禅师碑》、《禅林僧宝传》卷一一及《五灯会元》卷一六。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三九二
义怀(九八九——一○六○),永嘉乐清(今浙江乐清)人。姓陈氏,世以渔为业。长入京师,依景德寺为童行。天圣中试经得度。东游姑苏翠峰寺,谒雪窦重显,汲水担柴,辛苦修炼。后出世于铁佛寺,倡言法要,重显激赏,以为类己。寻住越州天衣寺,五迁法席,兴荒废,振法道,大兴云门宗风,世称天衣义怀。嘉祐五年寂,年七十二。崇宁中谥振宗大师。有《天衣义怀禅师语要》一卷。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一,《补续高僧传》卷八等。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一
禅师名义怀。生陈氏。温州乐清人也。世以渔为业。母梦星殒于屋除。而光照户。已而娠。及生尤多吉祥。儿稚坐父船尾。渔得鱼付怀。怀不忍串之。私投江中。父怒笞诟。甘甜之。不以介意。长游京师。依景德寺。天圣中试经得度。怀清癯。行步迟缓。众中望见。如鹤在鸡群。时有言法华者。不测人也。行市井。拊怀背曰。临济德山去。怀初未喻。问耆宿。曰。汝其当宏禅宗乎。行矣。勿滞于此。怀初谒荆州金銮善禅师。不契。后谒叶县省禅师。又不契。东游至翠峰。众盛。怀当营炊。自汲涧。折担悟旨。显公印可。以为奇。辞去久无耗。有僧自淮上来。曰怀出世铁佛矣。显使诵提倡之语。曰譬如雁过长空。影沈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显激赏以为类己。先使慰抚之。怀乃敢通门人之礼。然诸方服其精识。自铁佛至天衣。五迁法席。皆荒凉处。怀至必幻出楼观。四事成就。晚以疾居池州杉山庵。门弟子智才。住杭州佛日山。迎归养侍剂药。才如姑苏未还。怀促其归。至门而怀已别众。才问。卵塔已毕。如何是毕竟事。怀竖拳示之。遂倒卧。推枕而化。阅世七十二。坐四十六夏。葬佛日。崇宁中。 敕谥振宗大师。赞曰。予观雪窦天衣。父子提唱之语。其指示心法。广大分晓。如云廓天布。而后之学者。失其旨的。争以识情数量。义学品目。缁秽之。譬如燧人氏钻火。将以烹饪飨上帝。而秦始皇用之。以烹儒焚书。岂不误哉。然余闻。菩萨宏法。为内外护。皆本愿力故。曾集贤之知雪窦。言法华之识天衣。疑非苟然者耶。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义怀。温州乐清陈氏子。世以渔为业。母梦星陨屋除。其光照户。而娠。及生尤多吉祥。儿稚父命坐船尾串鱼。师不忍投鱼江中。父怒笞诟。甘受之。长游京师。依景德寺。试经得度。师清癯。行步迟缓。众中望见。如鹤在鸡群。言法华遇师市中。拊师背曰。临济德山去。初谒金銮善。次谒叶县省。皆不契。谒明觉于翠峰。师当营炊。因汲涧折担悟旨。觉印可之。辞去久无耗。有僧自淮上来曰。怀出世铁佛矣。峰使诵提唱之语曰。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觉激赏。以为类己。先使慰抚之。乃敢通门人之礼。诸方服其精识。自铁佛至天衣。凡五迁法席。所至必幻出楼观说法。纵横驰骋。人难遘仰。庐山舜老夫。疑之。后闻其语叹云。真善知识也。晚以疾居池州杉山庵。弟子智才。住杭之佛日山。仰归养侍剂药。才如姑苏未还。师促归至门。师已别众。才问。卵塔已成。如何是毕竟事。师举拳示之。遂就寝推枕而寂。阅世七十二。坐夏四十六。塔全身佛日山。崇宁中。赐谥振宗禅师。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义怀,姓陈氏,乐清人。游汴京,投景德寺,为行童。天圣中,试经得度,依明觉禅师。于翠峰,偶汲水折担,忽大悟,作偈呈觉,觉称善。其后五坐道场,化导甚广。怀既了悟法原,密修净行。尝问学者云:“若言舍秽取净,厌此欣彼,则取舍之情,乃是众生妄想。若言无净土,则又违佛语。毕竟如何?”复自答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晚以疾居池阳松山庵。弟子智才住临平佛日寺,迎归奉养。才往苏州,怀促之归,别众而逝,年七十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长沙人,字宝月,号慧照大师。善书,有东晋人风度。填本刻石,不失其真。仁宗庆历中以《淳化阁帖》模刻于潭之郡斋。亦工白描荷花。有《古法帖》。
全宋文·卷九三九
希白,字宝月,长沙(今湖南长沙)人。作书有江左风味,豪放自得,庆历中尝以《淳化阁帖》模刻于潭之郡斋。有古法帖十卷。见《皇宋书录》卷下,晁说之《题僧希白摹法帖》(《嵩山文集》卷一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6—1061 【介绍】: 宋僧。钱塘人。依天台崇教大师慧思出家,学无不通,尤精律部。仁宗庆历中,赐号真悟大师。有《会正记》、《律宗十二部经解经传》、《法门赞序》等。
全宋诗
释允堪(?~一○六一),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庆历七年(一○四七),赐号真悟大师。嘉祐六年,卒(《佛祖统纪》卷四五)。徽宗崇宁间加谥智圆。事见《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全宋文·卷六三七
释允堪(一○○五——一○六一),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幼出家,后从仁和择梧律师精研律部,续南山宗。于南山宗开创者唐释道宣的重要著述,均作记解,有《戒本疏发挥记》、《羯磨疏正源记》、《拾毗尼义钞辅要记》等十部,世称十本记主。今释藏中尚存其著作八种。又尝于杭州之昭庆寺、苏州之开元寺、秀州之精严寺建戒坛度僧。晚居西湖菩提寺。嘉皊六年卒,赐号真悟大师。崇宁元年更谥智圆。见《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二七。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允堪。钱塘人。年九岁。有客指小桂试之。答曰。始生岩谷畔。早有月中香。辨博精通。撰律宗十二部经解经传。并法门赞序等文。庆历七年赐号真悟大师。崇宁间加谥智圆。嘉禾陈舜俞撰行业记。元瘗西湖涌泉山。后迁塔西湖。 赞曰。 三无漏学  以戒为先  至人不生  宗其谁传 援笔作记  弘范人天  寥寥千古  宝月高悬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允堪,钱塘人也,未详其姓氏。年九岁,客指小桂令赋,咏曰:“始生岩谷畔,早有月中香。”客奇之。从天台崇教慧公祝发,学无不通,专精律部,续南山宗。仁宗庆历二年,建戒台于杭之昭庆寺。自兹以后,复依律建坛,苏之开元,秀之精严,并宏法会,传戒度僧。晚岁退居西湖菩提寺,撰《会正记》以释《南山律钞》,辩论精详。更著《十二部经解》、《法门赞序》诸文。 弟子元照,祖述师法,纂著益繁,照别有传。堪邃学穷理,老而弥笃。启迪后秀,津津不倦。以宋嘉祐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寂于昭庆,建塔于菩提。仁宗时,赐号曰“真悟大师”。徽宗崇宁元年,更谥“智圆大师”。释元复赞曰:“三无漏学,以戒为先。至人不生,宗其谁传。援笔作记,宏范人天。寥寥千古,宝月空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7—1072 【介绍】: 宋僧。藤州镡津人,俗姓李,字仲灵,自号潜子。七岁出家,十三落发,十九游方,得法于筠州洞山之聪公,住南屏最久。仁宗庆历间,隐居钱塘灵隐大桐坞永安精舍。皇祐中入京师,两上万言书,赐号明教大师。博通内典,尝作《原教孝论》以与当时辟佛者抗。为文雄伟,能自畅其说。有《治平集》、《镡津集》。
全宋诗
释契嵩(一○○七~一○七二),字仲灵,自号潜子,欲姓李,藤州镡津(今广西藤县)人。七岁出家,十四受具足戒,十九游方天下。仁宗庆历间居钱塘,嘉祐六年(一○六一)入京,献所著《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诏付传法院,并赐号明教。神宗熙宁五年六月卒于杭州灵隐寺,年六十六。有《嘉祐集》、《治平集》凡百馀卷。今存《镡津文集》二十二卷,其中诗二卷。事见《镡津文集》卷首宋陈舜俞《镡津明教大师行业记》。 契嵩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弘治刊本《镡津文集》为底本,校以《宋四十名家小集》(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镡津文集》尚有有明永乐刻本(藏湖南省图书馆)、万历三十五年嘉兴楞岩寺刻径山藏本(藏武汉大学图书馆),其所载诗与弘治刊本同。
槜李诗系·卷三十
契嵩,藤州人。尝著原教论,又禅门定祖图、传法正宗记、辅教编,上之仁宗,韩琦、欧阳修皆尊礼之。初居佛日,嘉祐中,陈舜俞以其宅为光德庵,俗名荒墩,在今嘉善治东五里,延嵩焚修其中。有镡津集。熙宁四年写偈曰:后夜月初明,吾今喜独行。不学大梅老,贪闻鼯鼠声。遂化。阇毗不坏者五,顶耳舌、童真数珠,葬于永安之左。
全宋文·卷七六四
契嵩(一○○七——一○七二),字仲灵,自号潜子,俗姓李,藤州镡津(今广西藤县北)人。七岁出家,十四受具足戒,十九而游方,下江湘,陟衡庐,得法于筠州洞山晓聪禅师。庆历间至杭州,居灵隐寺。是时,欧阳修等人排佛尊儒,嵩乃作《辅教编》等论,会通儒释,士大夫爱其文而畏其辩。又著《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传法正宗论》,釐定禅宗祖系,对后世影响甚大。嘉祐六年至京师,上其《辅教》、《正宗》诸书,仁宗命入大藏,并赐号明教大师。寻仍归杭州。英宗治平中,蔡襄知杭州,延居佛日禅院;数年,复归灵隐。熙宁五年卒。其著作曾编为《嘉祐集》、《治平集》,凡百馀卷,六十馀万言,后有散佚。绍兴中,释怀悟辑其部分诗文,编为《镡津文集》二十卷传世。又其《定祖图》、《正宗记》、《正宗论》等三书别存于释藏。事迹见陈舜俞《都官集》卷八《明教大师行业记》。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七
禅师名契嵩。字仲灵。自号潜子。生藤州镡津李氏。七岁。母钟施以事东山沙门某。十三得度受具。十九游方。时宁风有异女子姚。精严而住山。时年百馀岁。面如处子。嵩造焉。女子留之信宿。中夜闻池中有如戛铜器声。以问女子。女子曰。噫此龙吟也。闻者瑞徵。子当有大名于世行矣。无滞于是。下沅湘。陟衡岳。谒神鼎諲禅师。諲与语奇之。然无所契悟。游袁筠间。受记莂于洞山聪公。嵩夜则顶戴观世音菩萨之像。而诵其号。必满十万。乃𥨊以为常。自是世间。经书章句。不学而能。是时天下之士。学古文。慕韩愈拒我。以遵孔子。东南有章表民。黄聱隅。李太伯。尤雄杰者。学者宗之。嵩作原教论十馀万言。明儒释之道一贯。以抗其说。读之者畏服。未几复游衡岳。罢归著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其志盖悯道法陵迟。博考经典。以佛后摩诃迦叶。独得大法眼藏。为初祖。推之下至于达磨多罗。为二十八祖。密相付嘱。不立文字。谓之教外别传。书成游京师。知开封府龙图王公素。奏之仁宗皇帝。览之加叹。付传法院。编次入藏。下诏褒宠。赐紫方袍。号明教。嵩再奏辞让。不许。宰相韩琦大参。欧阳脩。皆延见而尊礼之。留居闵贤寺。不受。再请东还。于是律学者憎疾。相与造说以非之。嵩益著书。援引古今。左證甚明。几数万言。禅者增气。而天下公议。翕然归之。熙宁五年六月四日晨兴。写偈曰。后夜月初明。吾今独自行。不学大梅老。贪闻鼯鼠声。至中夜而化。阇维敛六根之不坏者三。顶骨出舍利。红白晶洁。状如大菽。常所持数珠。亦不坏。道俗合诸不坏。葬于故居永安院之左。阅世六十有六。坐五十有三夏。有文集总百馀卷。六十万言。其甥法澄。克奉藏之。以信后世。嵩居钱塘佛日禅院(或云惠日禅师)。应密学蔡公襄所请也。东坡曰。吾入吴尚及见嵩。其为人常瞋。盖嵩以瞋为佛事云。 赞曰。是身聚沫耳。特苦业所持。寔本一念。首楞严曰。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然但名为融通妄想。念常清净。正信坚固。则名善根功德之力。嵩生而多闻。好辩而常瞋。死而火之。目舌耳毫为不坏。非正信坚固功德力乎。余尝论人之精诚不可见。及其化也。多雨舍利。譬如太平无象。而烝枯朽。为菌芝。嵩其尤著闻者。聪公可谓有子矣。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契嵩。字仲灵。藤州镡津人。姓李氏。七岁出家。既受具。常戴观音圣像。诵其名号。日十万声。经传杂书靡不博记。得法于洞山聪公。庆历中至钱塘。乐湖山之胜。遂税驾焉。自号潜子。一室翛然。闭户著书。作辅教论十馀万言。明儒释一贯。又著定祖图正宗记。抱其书入京师。因府尹龙图王公素以书献。仁庙嘉叹。诏付传法院编次。旌以明教之号。赐其书入藏。韩忠献公欧阳文忠公皆称道之。由是名振海内。已而东还。属蔡公襄为守。延置佛日山。居数年。退老于灵隐永安精舍。熙宁五年示寂。阇维。六根不坏者三。曰眼曰舌曰童真。并顶骨数珠五物存焉。所出舍利。红白精洁。状如大菽。葬于永安院之左。门人编其书曰镡津集。 赞曰。 闭户著书  引古连今  披诚帝阙  真气森森 名驰海宇  道振禅林  百炼不耗  斯表精金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一
释契嵩,字仲灵,亦号潜子。姓李氏,镡津人。年十三落发受具。弱冠出游,往还江湘衡岳间。首常戴观世音像,而诵其洪号,日十万声。由是澄心妙想,理啼文言,慧悟俱彻。世间典籍,一览便通。初参洞山聪,豁尔省朗。当是时,有慕韩昌黎排佛者,其言寖炽。嵩深忧之,作《原教论》,明儒释一贯,以抗其说,闻者惊服,法会复昌。嵩复著《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诸篇,以闳厥旨。观察李公谨,以其名闻,诏赐紫衣。府尹王仲仪,复以所著《图》、《记》上之,仁宗嘉叹。宣付传法院编次入藏,仍赐“明教”之号。当世名公巨子,如韩忠献琦、欧阳文忠修,莫不钦企。交相延誉,声望日隆。嵩居南屏最久,有《游南屏记》及题咏诸什。后为蔡君谟请主佛日。未几,遂谢去,隐于灵隐大桐坞永安精舍。宋熙宁五年六月四日,书偈而化。偈曰:“此夜月初明,吾今喜独行。不学大梅老,贪闻鼷鼠声。”荼毗得不坏者五,净慈北涧居简,以五不坏赞之。所著有《辅教编》、《定祖论》、《正宗记》及《镡津集》三十卷。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又宝月大师。修广。字叔微。姓王氏。杭州钱塘人。九岁出家。十一得度。景祐二年。赐紫。宝元元年。赐号宝月大师。治平中。州请为管内僧正。师为人乐易慈祥。有智识度量。不见其喜怒。读五经知大义。颇喜为诗。少羸多病。始学为医既成。而有疾者多归之。无贵贱贫富。皆为之尽其术。未尝有所厚薄。尤贫者或资之衣食。以其故。自京师至于四方。自公卿至于学士大夫。多知其名。既见皆乐从之游。而乡邑之人。至于羁旅游客。其归之者。无不厌其意。师于接之。虽劳未尝有懈倦。不欲之色。于资之药物衣食。虽穷无未尝有所计惜。其应外者如此。及退而处夫贫富死生之际。又有所不累其心。故至于不能自给。而未尝动意。至于且死。而未尝变容改色。熙宁元年十月。感疾。会门人与尝所往来学佛之人。告以将终。从容就坐。而逝。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八
禅师名绍铣。泉州人也。住潭州兴化禅寺。开法嗣北禅贤禅师。铣有度量。牧千众。如数一二三四。长沙俗朴质。初未知饭僧供佛之利。铣作大会以诱之。恣道俗赴。谓之结缘斋。其后效而作者。月月有之。殆今不绝。荆湖之民。向仰之笃。波及蛮俗。章丞相惇。奉使荆湖。开梅山。与铣偕往。蛮父老闻铣名。钦重爱恋。人人合爪。听其约束。不敢违。梅山平。铣有力焉。湘南八州之境。岁度僧数百。开坛俱集。以未为大僧。禅林皆推挤。铣榜其门曰。应沙弥皆得赴饭。自其始至。以及其终。三十馀年不易。人以为难。时南禅师道价。方增荆湖。衲子奔趋。入江南者。出长沙百里。无托宿所。多为盗劫掠。路因不通。铣半五十为馆。请僧主之以接纳。使得宿食而去。诸方高其为人。晚得风痹疾。左手不仁。然犹领住持事。日同僧众。会粥食不懈。铣以精进为佛事。公卿礼敬。以为古佛。元丰三年辛酉九月二十一日。右胁累足。以手屈枕而化。阇维收舍利。两目睛不坏。肠二亦不坏。益以油火焚之。如铁带屈折。色鲜明。并塔之。阅世七十二。坐六十四夏。号崇辩大师。 赞曰。云门临济两宗。特盛于天下。而湖湘尤多。云门之裔。皆以宗旨自封。互相诋訾。北禅贤公。铣之师也。贤于云门为四世孙。而铣独能以公为心。中涂设馆。以待求道。他宗之辈。非特瞩理甚明。亦抑其中。有异于人。故其火化之日。二肠双睛。皆不坏。此其验也。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九九○
处谦(一○一一——一○七五),字终倩,俗姓潘,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年九岁依常宁契能出家,大中祥符元年封泰山覃恩得度,出参诸名师,归继契能法席。住白莲院,号冲悟大师。前后十坐道场,赐号神悟,终住南屏。熙宁八年四月卒,年六十五。著有《法华玄记十不二门显妙》一卷(存)。见《释门正统》卷六,《嘉定赤城志》卷三五,《补续高僧传》卷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六。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处谦。生永嘉潘氏。处胞三年。九岁出家。谒神炤。大明圆顿之旨。然三指供佛祈妙悟。未几。擢居第一座。炤以止观一帙。授之曰。汝当建大法幢。恨吾不之见耳。后屡主大刹。道化隆振。旨署神悟之号。丞相王安石。与一时朝贤。竞为歌诗。以赞其德。郡大旱。师至龙湫。为龙语。忽大风黑云从湫起。骤雨如注。师四十年中。十坐道场。讲唱无倦。登门受法者。三千人。熙宁乙卯四月。集众讽普贤行法阿弥陀经。乃曰。吾得无生。日用久矣。今以无生。而生净土。遂寂。弟子塔其全身。杨无为。为之铭。师与咸。同出神炤。人称神炤之门。二处一身云。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一
释处谦,姓潘氏,永嘉人也。母感异兆,见瑞云入怀,娠三年而生。九岁依常宁契能出家。能得教旨于昱法师,讲道不倦。天台自智者以来,以炉拂传授为信,至能已四十世。乃慨然曰:“得法在心,岂在器乎?”乃藏之。天台道场,遂不复传。宋大中祥符元年,封泰山,诏天下寺观得度一人。谦遭际覃恩,乃得度牒,往学于天竺慈云。复谒神照,大明圆顿之旨,然三指供佛,用祈妙悟。末几,擢居首座,神照以止观一帙授之。已而言归乡邑,卒继契能之席。道不在器,斯言乃验。后迁慈云妙果赤城,讲道益振。少师李端悫请主白莲。北海郡王奏谦高行,诏锡号为“神悟禅师”。王丞相安石与朝贤,竞为歌诗,以赞其德。郡大旱,谦至龙湫祈雨。俄而大风黑云从湫起,骤雨如注。后十馀年将归永嘉,郡守士庶固留,乃于巾子山慧林精舍讲小般若。时赵内翰、陈舍人,与杭之无择禅师,以宝阁净住南屏天竺诸胜,前后相乞请者不绝。遂十坐道场,历四十年,讲演无间,登其门者三千人。宋熙宁乙卯四月丙,晨兴沐浴更衣,集众讽《普贤行法》、《阿弥陀经》,乃曰:“吾得无生,日用久矣,今以无生而生净土。”即入定寂然。塔于南屏之右,无为扬杰为之铭,词甚清洁,见于别集。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九三○
普庄,皇祐间江宁(今江苏南京)长干寺僧人,号圆照大师。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智林。姓坑氏。上世番禺人。既受具。礼庆阇黎为师。传秘密教。正勤四十年。不虚一日。仁宗。乐宗佛事。择开宝寺西北隅。增葺精舍。韨除净场。亲篆殿额。像设庄严。皆自内出。赐名宝生院。属师住持。命主教门事。赐号宣教大师。天下僧籍。为之统首。师于陀罗尼门。受持精密。国有祈祷。罔不获应。内繇宫省。以至宗室贵戚。莫不厚为之礼。道俗倾向。搢绅景重。张文定公安道。潜心内典。尝从师问梵学。师为启发隐奥。科指条畅。张于言下了然。益深敬事。张又问曰。羂索诸部。坛场轨仪。种种庄严。不离世谛。无上正等诸佛心印。其用如何。师云。坛有多名。空智为上。一念净圆。同法界性。住无所住。如空无依。彼诚之至者。犹可以动天地。而感鬼神。妙湛总持一相三昧。具足神力。岂思议所及。佛以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有二法。惟一乘道。至于随缘立教。应物利生。百千法门。等为妙用。空智云者。第一义谛也。张致叹曰。醍醐甘露。闻所未闻。吾固知师深得般若究竟法空相。非但严净毗尼。专精观行而已。熙宁四年四月十二日。起居如平尝。忽作而曰。吾报尽今夕耶。暮而归寂。徒众葬于开封县东原。张公铭其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道士。虔州赣县人。相传遇异人得一宝镜,悬镜而卧,能神游洞天海岳。尝忆所游模写为图,并题咏之。仁宗皇祐间进上,赐号洞渊大师冲妙先生。
全宋诗
李思聪,号洞渊大师,处州祥符宫道士。仁宗至和元年(一○五四),赐号玄妙先生。撰有《璇霄列象拱极图》。事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七。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九三一
李思聪,赣县(今江西赣州)人,虔州祥符宫道士。皇祐初,献上《玉清璇极》等图,赐号洞渊大师。至和初,又上《璇霄列象拱极图》,赐号玄妙先生。著有《道门三界咏》三卷,《洞渊集》九卷(存)。见《宋会要辑稿》崇儒六之三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七,《宋史》卷二○五《艺文志》四,正统《道藏》和字号,嘉靖《赣州府志》卷一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6—1082 【介绍】: 宋僧。永嘉人,字潜道。俗姓何。真宗天禧二年受具戒,屡依高僧,四主名刹。多才艺,工诗,字画有法。赐号圆通大师。
全宋诗
释怀贤(一○一六~一○八二),字潜道,赐号圆通,俗姓何,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真宗天禧二年(一○一八)落发受戒。后屡依高僧,四主名刹。神宗元丰五年卒,年六十七。所著诗颂文集凡五卷及《稚耄典记》一篇,已佚。事见《淮海集》卷三六《圆通禅师行状》。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金山龙游寺。圆通禅师。讳怀贤。字潜道。温州永嘉何氏子。在襁褓中。能合掌僧坐。四岁从嗣仁社主。出家受戒。有讲席辄往听。尽得其学。及长叹曰。说食能饱人乎。别社主。去遍参。最后见达观颖于润之因圣。初师从瑞新禅师游颇久。具知宗门承袭宾主之说。自谓无以复加。比至达观会中。闻所开示类。皆世缘俗谛。非谈谐嵬𤨏。则骂詈不已。心窃陋之。乃潜诣丈室。请白曰。为人天师。当只说法。奈何预以世间事。且僧有过斥去则已。何足追骂至累日乎。观颔而不答。师因此省悟。初开法于太平隐静。嗣主金山。金山当孔道。客至无虚日。师颇厌之。熙宁元年。遂谢事。隐于金牛山。山去丹阳数十里。人迹罕。至庭养猿鹤孔雀鹦鹉白鹇。皆就掌取食。号五客。各为一诗。赠之士大夫。欲相见者。就山中访焉。庐山之圆通。明州之雪窦。相次坚恳。各住一年。雪窦至。前后二十年间。三请乃赴。其行由海道。遇大风。漂至慈溪东岸。舟破。从者多人皆散走。师独安坐水中不动。以元丰五年九月甲午。示灭于金牛。寿六十七。腊六十三。弟子觉澄等。塔全身于西陇淮海。秦少游观为师状曰。师操行卓越。而遇人有恩意。虽对宾客。未尝与众异馔。夜辄从众僧寝于堂中。不入丈室。雅性乐施。所得金钱缯帛。率缘手尽。又多才艺。工于诗字画有法。閒居绝口。不挂事事。虽交至错出。处之晏然。无不集者当时贤士大夫闻其风。皆倾意愿与之游。始用参知政事高公若讷奏。赐紫方袍。又用节度使李公端愿。奏赐号圆通大师。凡十被请从之者四。皆天下名山巨刹。道化方行。辄托事隐去。州郡虽欲挽而留之。不可得也。弟子五十有五人。所著诗颂文集。凡五卷。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处之迹一篇。号稚耄典记。以自见云。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怀贤,字潜道。姓何氏,温州永嘉人也。儿时夙根萌发,常合掌僧坐,父母异之。时郡之西山有僧嗣仁,修西方白莲净观,行甚高,众多归之,号“嗣仁社主”,乃以贤从社主出家。天禧二年,普度天下僧,遂落发。受具戒时,年十四也。贤既得法器,又仰高规,艺行日进,同侣无与比。有讲肄,辄往听受。久之,尽传其学。慨然长怀,有志四方,辞仁远参,所至处,延居上游,最后见达观禅师昙颖于润之因圣,遂得法焉。皇佑初,润守王公珙雅闻贤敏悟,乃见礼请,传法甘露。而太平繁昌又以隐静相召,贤以甘露颇近城市,隐静僻在深山,遂从太平繁昌之请。初贤从瑞新游十有二年,具知宗门,承袭宾主之事。比至达观会中,闻所开示,类皆世缘俗谛,或杂以委琐恢奇之言。又尝以事斥一僧去,每升座辄追论前事,矢口谩骂,累日不休。贤心陋之,乃潜诣丈室,请达观曰:“为人天师,当只说法,奈何预以世俗间事,且僧有过,斥去则已,何足重辱?”达观颔而不答,贤亦因此省悟,居隐静七年,王公移守金陵,复召以清凉,辞不赴。明年,达观自明州雪窦徙金山之龙游。州人乃以雪窦召贤,既行,道过龙游,留一月。会达示寂,润之衣冠缁素因以状诣郡,请止贤继焉。而龙游主者故事,当禀命朝廷,郡守以白部使者,上之,报可。龙游自火灾之后,栋宇灰烬,瑞新禅师实中兴之,未既而卒。贤述其事,积勤八载,殿堂廊庑,灿然具备,今宫宇之盛,冠绝淮海。虽始于新,多成于贤。然其地当长江下游,帆穑迅至,游客登临,日不暇给,贤颇厌之。熙宁元年,遂谢去,隐于金牛山,去丹阳县数十里,人迹䍐至,庭养猿、鹤、孔雀、鹦鹉、白鹇,皆就掌取食,号“五客”,各为一诗赠之。士大夫欲相见者,就山中访焉。三年,刘公述商守九江,招贤主圆通,贤闻匡庐山水幽秀,得疏欣然,题诗壁间,有“岁晚当期返竹门”之句,示不久留也。居匡庐山下一年,果谢去,复还金牛。明州复以雪窦来请,固以疾辞。史官刁公约谓贤曰:“雪窦东南名山,明觉、达观相继居其地,二十年间,请者三至,可谓勤矣。今又不赴,无乃孤其望乎。”贤素善刁公,从之乘舟,遵海北转海门,遇大飓卒起,风樯摧败,黑夜漂泊至慈溪东岸,触礁舟破,从者百馀人皆散走,贤独淹坐水中,从者还救,乃免。居雪窦一年,复谢去,还金牛。以元丰五年九月甲午示寂,寿六十有七,腊五十三,葬于金牛之西垄,累坟为塔。秦少游状其行。贤操行卓越,遇人有恩,虽对宾客,未尝与众异馔,雅好施予,所得金钱缯帛率以散众,人多归之。又多才艺,工于诗,字画有法,当时贤士大夫皆倾意愿与之游。以参知政事高若讷奏,赐紫。复以节度使李端愿奏,赐号“圆通大师”。凡十被请,从之者四,皆天下名山巨刹,道化方行,辄托事隐去,州郡虽欲挽留不可得。弟子五十有五人,所著诗颂文集,凡五卷。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处之迹一篇,号《稚耄典记》,以自见云。
释浩宏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四二七
浩宏,嘉祐中杭州梵天寺僧。传天台教,获赐紫方袍,号了空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