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南维(南維)
南面的地维。地维,古代神话谓维系大地四角的巨绳。 南朝 宋 谢庄 《宋孝武帝哀策文》:“南维有时倾,离光不常镜。”参见“ 地维 ”。
《國語辭典》:地维(地維)  拼音:dì wéi
1.地的四角。《淮南子。天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2.比喻纲纪。宋。文天祥〈正气歌〉:「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國語辭典》:地极(地極)  拼音:dì jí
地球的南极和北极。
《漢語大詞典》:四游(四遊)
亦作“ 四游 ”。
(1).古人认为大地和星辰在一年的四季中,分别向东、南、西、北四极移动,称“四游”。礼记·月令题解 孔颖达 疏引 汉 郑玄 注“考灵耀”云:“地与星辰俱有四游升降。四游者,自立春地与星辰西游,春分西游之极。地虽西极,升降正中,从此渐渐而东,至春末復正。自立夏之后北游,夏至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下,至夏季復正。立秋之后东游,秋分东游之极。地则升降正中,至秋季復正。立冬之后南游,冬至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上,冬季復正。此是地及星辰四游之义也。”
(2).指四季,四时。 南朝 齐 谢朓 《酬德赋》:“悲夫四游之代序,六龙騖而不息。”
(3).即四极。指日月周行四方所达的最远点。宋书·颜延之传:“浑四游而斡五纬,天道弘也。” 清 钱谦益 《效欧阳詹玩月》诗:“金波穆穆映八表,天门荡荡开四游。”参见“ 四极 ”。
《國語辭典》:四极(四極)  拼音:sì jí
1.四方极远的地方。《汉书。卷二二。礼乐志》:「大矣孝熙,四极爰轃。」唐。杨烱〈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历三辰而玉步,照四极而金声。」
2.四方边境。《管子。问》:「官府之藏,彊兵保国,城郭之险,外应四极。」
3.古代神话传说中四方的擎天柱。《淮南子。览冥》:「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漢語大詞典》:地事
(1).古代从事农牧业、掌管山泽园圃的官员。周礼·地官·载师:“掌任土之灋,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 孙诒让 正义:“案‘地事’与《小司徒》‘以任地事’、《土均》‘以均地事’义并同。《〈小司徒〉注》云:‘地事谓农牧衡虞也。’《〈土均〉注》云:‘地事,农圃之职。’”一说,谓土质。见 林尹 《周礼今注今译》
(2).大地的性质。国语·楚语下:“天事武,地事文,民事忠信。” 韦昭 注:“乾称刚健,故武;地质柔顺,故文。”
(3).谓祭祀大地之神。文选·扬雄〈剧秦美新〉:“奇伟倜儻譎诡,天祭地事。” 李善 注:“言众瑞所以咸臻者,由能祭天事地。”
《漢語大詞典》:同地
(1).谓共处同一大地。 汉 王充 论衡·辨祟:“共天同地,竝仰日月。”
(2).借指共存于人世间。晋书·列女传·王广女:“吾闻父仇不同天,母仇不同地。”
《國語辭典》:地表  拼音:dì biǎo
1.地球的表面。包括平原、盆地、高山、湖泊、海洋等高低起伏的地形。如:「卫星拍摄出地表起伏的壮丽景色。」
2.地面。南朝宋。谢庄〈月赋〉:「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
《國語辭典》:托地  拼音:tuō dì
突然。《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一出》:「爹娘不听这句话,万事俱休;才听此一句话,托地两行泪下。」《水浒传》第五回:「打闹里,那大王扒出房门,奔到门前,摸著空马,树上折枝柳条,托地跳在马背上。」也作「霍地」。
《漢語大詞典》:地精
(1).黄庭内景经·百穀:“百穀之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后因以“地精”指百谷。 唐 卢照邻 《羁卧山中》诗:“紫书常日閲,丹药几年成?扣鐘鸣天皷,烧香厌地精。”
(2).大地的灵气。云笈七籤卷二:“太初时,虽有日月,未有人民。渐始初生,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间和合,以成一神,名曰人也。”
(3).人参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人参
(4).何首乌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何首乌
《漢語大詞典》:阴化(陰化)
(1).古称妇女的教化。后汉书·皇后纪序:“所以能述宣阴化,修成内则,闺房肃雍,险謁不行也。” 李贤 注:“周礼内宰职曰:‘以阴礼教六宫,以妇职之法教九御。’” 隋 江总 《为陈六宫谢章》:“弼佐王风,克柔阴化。” 宋 秦观 《代贺皇太后生辰表》:“内宣阴化,日嗣徽音。”
(2).谓大地化生万物。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吐气者施,而含气者化,是以阳施而阴化也。” 王聘珍 解诂:“施,予也。化,生也。谓化其所施。曰‘天施地生’。”《淮南子·天文训》:“吐气者施,含气者化,是故阳施阴化。”
(3).昏暗。 杨朔 《中国人民的心》:“就是那个阴化天,黄昏时候,慰问团的同志将要到别处去了。”
《漢語大詞典》:地骨
(1).古人谓大地的骨骼,指石。又称“土骨”。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地以名山为之辅佐,石为之骨。” 唐 李乂 《寄胡皓时在南中》诗:“江流通地骨,山道绕 天台 。” 唐 李颀 《登首阳山谒夷齐庙》诗:“苍苔归地骨,皓首採薇歌,毕命无怨色,成仁其若何!”
(2).枸杞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枸杞、地骨皮
《國語辭典》:地舆(地輿)  拼音:dì yú
1.大地。语本《淮南子。原道》:「以地为舆。」唐。熊曜〈琅琊台观日赋〉:「倾地舆而通水府,吸天盖而骇长鲸。」
2.地理。《红楼梦》第一回:「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閒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國語辭典》:叫唤(叫喚)  拼音:jiào huàn
1.鸣叫。如:「枝头上的鸟儿叫唤得婉转动听。」
2.放声大叫。《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李氏正与丈夫碾米,忽然跌倒在地。得水慌忙扶住叫唤。」《红楼梦》第一五回:「智能急的跺脚,说著:『这算什么!再这么,我就叫唤。』」
3.照顾。《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一二出》:「奴家在此庙中,将傍六七年,不得公公叫唤,谁来管你。」
《國語辭典》:大处(大處)  拼音:dà chù
1.很大的地方。唐。刘禹锡〈插田歌〉:「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
2.主要的、关键的地方。如:「有些事情要往大处著手,才不致流于琐碎。」《朱子语类。卷三。鬼神》:「佛书论四大处,似亦粗述此意。」
分類:大处大地
《漢語大詞典》:地符
(1).大地的符瑞。宋书·符瑞志中:“赤龙、河图者,地之符也。”易·繫辞上“ 河 出图, 洛 出书” 孔颖达 疏引《春秋纬》云:“ 河 以通乾出天苞, 洛 以流坤吐地符。”新唐书·陈子昂传:“先王以人之通於天也,於是养其羣生,顺天德,使人乐其业,甘其食,美其服,然后天瑞降,地符升,风雨时,草木遂。”
(2). 宋 代为征收田赋而颁发的土地的凭证。宋史·食货志上二:“岁以九月,县委令、佐,分地计量,随陂原平泽而定其地,因赤淤黑壚而辨其色;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至明年三月毕,揭以示民,一季无讼,即书户帖,连庄帐付之,以为地符。”
《漢語大詞典》:载地(載地)
充满大地。《淮南子·原道训》:“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
分類:充满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