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中百论(中百論)
指古 印度 龙树 所著的中论与 提婆 所著的百论。两书为大乘空宗(即中观学派)的经典,因借以指该宗的学说。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附录《慈恩宗》:“当时大乘佛学中俨然和瑜伽对峙的‘中百论’学说, 玄奘 也先后在 北印度 及 那烂陀寺 反复学习了好多遍。”
《漢語大詞典》:五净德
佛教语。谓发心离俗、毁其形好、永割亲爱、委弃躯命、志求大乘。佛说诸德福田经:“佛告天帝,众僧之中,有五浄德,名曰福田,供之得福,进可成佛。”
《國語辭典》:四弘誓愿(四弘誓願)  拼音:sì hóng shì yuàn
佛教徒的四大愿望。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一:「今既受持大戒,已后必须发菩提心,起四弘誓愿。」
《漢語大詞典》:焰慧地
佛教语。谓大乘菩萨十地修行中的第四地。在此阶次中,菩萨精进道业,断除思惑,慧性炽盛如焰。八十卷本《华严经·十地品》:“菩萨住此焰慧地,其心清浄永不失;悟解决定善增长,疑网垢浊悉皆离。” 明 徐复祚《一文钱》第六折:“自煖地以至欢喜地、离垢地、焰慧地、法云地,地地相乘。”亦省作“ 焰地 ”。八十卷本《华严经·十地品》:“始登焰地增势力,生如来家永不退;於佛法僧信不坏,观法无常无有起。”十住经·焰地:“如是诸菩萨摩訶萨,住此菩萨焰地,诸善根转增明利。下地菩萨,所不能及。”参见“ 十地 ”。
《國語辭典》:十地  拼音:shí dì
佛教用语:(1)依菩萨證悟的层次而分的十种境界。即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佛说十地经》卷一:「唯诸佛子,我不见有诸佛国界,彼中如来不叹说此菩萨十地者。」《西游记》第八回:「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也称为「菩萨地」。(2)菩萨十地中的第十地,仅次于佛果的境界。唐。高宗〈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國語辭典》:香象渡河  拼音:xiāng xiàng dù hé
香象,带有香味的大象。香象过河,能直到河底。语本《优婆塞戒经》卷一:「如恒河水,三兽俱渡一,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比喻悟道精深。后也用以称赞诗文写得精辟、透澈。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李杜数公,如金鳷擘海,香象渡河,下视郊岛辈,直虫吟草间耳。」也作「渡河香象」、「香象绝流」。
《国语辞典》:十二门论(十二门论)  拼音:shí èr mén lùn
佛教典籍。《鸠摩罗什译,一卷》。内容分十二门解释大乘空观。中国佛教三论宗,将它和中论、百论合称「三论」。是三论宗主要依据的论典。在中国和日本颇受重视。
《国语辞典》:大般涅槃经(大般涅槃经)  拼音:dà bō niè pán jīng
佛教典籍。北凉昙无谶译。内容阐述佛身常住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大乘思想。原分四十卷。这个本子传到南朝,慧观和谢灵运等加以润文修订,并对照法显译本,增添品数,分成三十六卷,而有北本、南本传世。
《国语辞典》:密续(密续)  拼音:mì xù
解说大乘教中金刚乘的灌顶、道品、修法、会供等的佛教典籍。可分《成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四部。因这类典籍必须经由上师传授,代代相递,故称为「密续」。
《漢語大詞典》:阿赖耶识(阿賴耶識)
亦作“ 阿黎耶识 ”。 梵语的译音。意译为“藏识”。为佛教大乘唯识宗的内在心识的第八识,是世界和众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着一切事物的种子,也是轮回的主体和解脱的依据。 清 龚自珍 《南岳大师〈大乘止观〉科判》:“止观境界分三科:一、真实性,即真如;一、依他性,即第八阿黎耶识;一、分别性,即第六、第七识。”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第二自性,由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与眼、耳、鼻、舌、身等五识虚妄分别而成。”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末那识意为自我本体的显现,站在自我本体后面的那种自我本体,叫做第八识,即阿赖耶识。”
《漢語大詞典》:三贤十圣(三賢十聖)
佛教语。《仁王经》所说大乘修证阶次中居于十信位与妙觉位之间者。三贤指虽得相似之解而未脱凡夫之性的住、行、向三位。十圣指已发大智而舍凡夫之性的十地菩萨。《仁王经·菩萨教化品》:“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原。”《仁王经·菩萨教化品》:“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浄土。”
《漢語大詞典》:空华外道(空華外道)
佛教语。 印度 佛教后期, 龙树 、 提婆 等首创大乘空宗,原先的小乘教派视之为左道邪说,因以贬称为“空华外道”。 唐 慧立 彦悰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僧皆小乘学,不信大乘,谓为空华外道,非佛所説。” 章炳麟 《与大乘相契》:“是故小乘之詆大乘,以为魔説,以为空华外道而已,未尝云诸大菩萨当时实无其人也。”参见“ 空华 ”。
《漢語大詞典》:空华(空華)
亦作“ 空花 ”。
(1).佛教语。隐现于病眼者视觉中的繁花状虚影。比喻纷繁的妄想和假相。《楞严经》卷四:“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於空灭。忽有愚人,於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南朝 梁 萧统 《讲解将毕赋》:“意树发空花,心莲吐轻馥。” 宋 司马光 《游三门开化寺》诗:“狂象调难伏,空华灭復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话説人生荣华富贵,眼前的多是空花,不可认为实相。” 梁启超 《开明专制论》:“呜呼,我青年之眩於空华,困於噩梦者,其醒耶未耶?”
(2).指雪花。 宋 洪朋 《喜雪》诗:“漫天乾雨纷纷闇,到地空花片片明。”
一向大乘寺
【佛学大辞典】
(杂语)总称一向专学大乘不兼小乘之寺。非一寺之名。见大藏日本撰述部之显戒论。
大乘菩萨十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华严仁王等诸大乘经所明大乘菩萨之十地也。一、欢喜地,为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得圣性,破见惑,證二空理,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菩萨于此位,成就檀波罗蜜。二、离垢地,成就戒波罗蜜。断修惑,除毁犯之垢,使身清净,故云离垢地。三、发光地,成就忍辱波罗蜜,断修惑,得谛察法忍,智慧显发,故云发光地。四、燄慧地,成就精进波罗蜜,断修惑,使慧性炽盛,故云燄慧地。五、极难胜地,成就禅定波罗蜜,断修惑,真俗二智之行相互违者,使之合而相应,故云极难胜地。六、现前地,成就慧波罗蜜,断修惑,发最胜智,使现前无染净之差别,故云现前地。七、远行地,成就方便波罗蜜,发大悲心,亦断修惑,远离二乘之自度,故云远行地。此位即终第二阿僧祇劫之行。八、不动地,成就愿波罗蜜,断修惑,作无相观,任运无功用相续,故云不动地。九、善慧地,成就力波罗蜜,断修惑,具足十力,于一切处知可度不可度,能说法,故云善慧地。十、法云地,成就智波罗蜜,亦断修惑,具足无边功德,出生无边功德水,如大云覆虚空出清净之众水,故云法云地。
入大乘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卷。坚意菩萨造,北凉道秦译。由义品,入摩诃衍品,议论空品,顺修诸行品之四品而成,大乘教之概论也。
大乘三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智度论之意则三藏为小乘之特称,而大乘为一修多罗藏。依摄大乘论之意,则大乘中亦有三藏,华严经等为经藏,梵网经等为律藏,阿毗达磨经等为论藏(阿毗达磨经此土不译唯识论中往往引之),然是为一修多罗藏之分类,故名之为总部之三藏。小乘之三藏,称为别部之三藏。玄奘译世亲摄论释一曰:「此中三藏者:一素怛缆藏,二毗奈耶藏,三阿毗达磨藏。如是三藏下乘上乘有差别故则成二藏:一声闻藏,二菩萨藏。」
【佛学常见辞汇】
大乘的经律论三藏,华严经等为经藏,梵网经等为律藏,阿毗达磨经等为论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