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7,分38页显示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35 36 37 38 下一页
郁多罗僧
郁多罗迦神
郁多罗拘楼
郁多罗鸠娄
郁多罗究留
多闻十种利益
一多法界
少见多怪
泥多佛大
僧多粥薄
十种利益──多闻十种利益
十七种名──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名
多闻比丘
多病
佛类词典(续上)
郁多罗郁多罗僧
郁多罗迦神
郁多罗拘楼
郁多罗鸠娄
郁多罗究留
多闻十种利益
一多法界
少见多怪
泥多佛大
僧多粥薄
十种利益──多闻十种利益
十七种名──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名
多闻比丘
多病
郁多罗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又作优多梨。仙人名。释迦之本生,尝于过去住波罗捺国,求正道之念深,自剥身皮为纸,折取身骨为笔,以血和墨,听受书写婆罗门所诵之颂偈。见贤愚经一,菩萨本行经下。
(人名)又作优多梨。仙人名。释迦之本生,尝于过去住波罗捺国,求正道之念深,自剥身皮为纸,折取身骨为笔,以血和墨,听受书写婆罗门所诵之颂偈。见贤愚经一,菩萨本行经下。
郁多罗僧
【佛学大辞典】
(衣服)Uttara%san%ga,又作嗢多罗僧,优多罗僧,郁多罗僧伽,嗢怛罗僧伽等。袈裟名。三衣之一。译曰上衣。玄应音义十四曰:「郁多罗僧,或云郁多罗僧伽,或云优多罗僧,或作沤多罗僧亦犹梵言讹转耳,此译云上著衣也。著谓与身相合,言于常所服中,最在其上,故以名焉。或云覆左肩衣。」慧琳音义十五曰:「郁多罗伽,梵语僧衣名也。即七条袈裟,是三衣之中常服衣也,亦名上衣。」瑜伽论二十五曰:「嗢怛罗僧伽。」
【三藏法数】
梵语郁多罗僧,华言上著衣。即七条也。宣律师云:七条名中等衣;若从用为名,则曰入众时衣,礼诵斋讲时著也。
【三藏法数】
梵语郁多罗僧,华言上著衣。谓加于安陀会之上也。此衣于入众礼诵时著。
(衣服)Uttara%san%ga,又作嗢多罗僧,优多罗僧,郁多罗僧伽,嗢怛罗僧伽等。袈裟名。三衣之一。译曰上衣。玄应音义十四曰:「郁多罗僧,或云郁多罗僧伽,或云优多罗僧,或作沤多罗僧亦犹梵言讹转耳,此译云上著衣也。著谓与身相合,言于常所服中,最在其上,故以名焉。或云覆左肩衣。」慧琳音义十五曰:「郁多罗伽,梵语僧衣名也。即七条袈裟,是三衣之中常服衣也,亦名上衣。」瑜伽论二十五曰:「嗢怛罗僧伽。」
【三藏法数】
梵语郁多罗僧,华言上著衣。即七条也。宣律师云:七条名中等衣;若从用为名,则曰入众时衣,礼诵斋讲时著也。
【三藏法数】
梵语郁多罗僧,华言上著衣。谓加于安陀会之上也。此衣于入众礼诵时著。
郁多罗迦神
【佛学大辞典】
(神名)天竺雪山神也。有禅法拥护之誓。梵Uttaraka。
(神名)天竺雪山神也。有禅法拥护之誓。梵Uttaraka。
郁多罗拘楼
【佛学大辞典】
(界名)(参见:郁多罗究留)。
(界名)(参见:郁多罗究留)。
郁多罗鸠娄
【佛学大辞典】
(界名)(参见:郁多罗究留)。
(界名)(参见:郁多罗究留)。
郁多罗究留
【佛学大辞典】
(界名)Uttarakuru,又作郁多罗鸠娄、郁多罗拘楼、郁多罗鸠留、郁怛罗究琉、郁怛罗越、郁单越、郁单曰、殟怛罗句嚧、殟怛罗矩噜、北拘卢、拘卢等。四大洲中,北方之大洲名。玄应音义十二曰:「郁单越或言郁怛罗越,或言郁多罗拘楼,或言郁多罗鸠留,正言郁怛罗究琉,此译言高上作,谓高上于馀方也。亦言胜,鸠琉此云作,亦云姓也。不详何义立名。」同十八曰:「郁单曰,或言郁怛罗越。」同二十四曰:「俱卢洲此云上胜,亦云胜生。旧经中作郁单越。」华严疏钞十三上曰:「郁单越,此云胜生。以定寿千岁衣食自然故。」起世因本经二曰:「有何因缘,说彼名曰郁多罗究留洲?诸此丘,其郁多罗究留洲,于四天下,比馀三洲,最上最妙最胜彼,故说郁多罗究留洲。郁多罗究留洲,隋言上作。」慧苑音义上曰:「郁单越。具正云:殟怛罗句嚧。言殟怛罗者。此云上也,胜也。句嚧所作也。谓彼洲人,于所作事,皆无我所,胜馀三洲故也。」西域记一曰:「北拘卢洲,旧曰郁单越,又曰鸠楼,讹也。」慧琳音义一曰:「殟怛罗矩嚧,此译为高胜。常受乐胜故为名。古郁单越Uttravatti,或郁拘楼。」
(界名)Uttarakuru,又作郁多罗鸠娄、郁多罗拘楼、郁多罗鸠留、郁怛罗究琉、郁怛罗越、郁单越、郁单曰、殟怛罗句嚧、殟怛罗矩噜、北拘卢、拘卢等。四大洲中,北方之大洲名。玄应音义十二曰:「郁单越或言郁怛罗越,或言郁多罗拘楼,或言郁多罗鸠留,正言郁怛罗究琉,此译言高上作,谓高上于馀方也。亦言胜,鸠琉此云作,亦云姓也。不详何义立名。」同十八曰:「郁单曰,或言郁怛罗越。」同二十四曰:「俱卢洲此云上胜,亦云胜生。旧经中作郁单越。」华严疏钞十三上曰:「郁单越,此云胜生。以定寿千岁衣食自然故。」起世因本经二曰:「有何因缘,说彼名曰郁多罗究留洲?诸此丘,其郁多罗究留洲,于四天下,比馀三洲,最上最妙最胜彼,故说郁多罗究留洲。郁多罗究留洲,隋言上作。」慧苑音义上曰:「郁单越。具正云:殟怛罗句嚧。言殟怛罗者。此云上也,胜也。句嚧所作也。谓彼洲人,于所作事,皆无我所,胜馀三洲故也。」西域记一曰:「北拘卢洲,旧曰郁单越,又曰鸠楼,讹也。」慧琳音义一曰:「殟怛罗矩嚧,此译为高胜。常受乐胜故为名。古郁单越Uttravatti,或郁拘楼。」
多闻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多闻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于世间出世间一切邪正之法,无不闻知,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知烦恼助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知自身及诸众生,所有一切烦恼之惑,皆能资助业因,而受当来果报,故求出离,而不为所惑也。
二、知清净助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悉知一切清净梵行,皆能资助菩提之道,是以精勤修习,以證无上佛果也。
三、远离疑惑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及外道邪魔等论,悉皆照了通达,而无所疑惑也。
四、作正直见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一切邪正之法,无不明了,若有众生,邪见邪论者,为作正直知见,而格其非心也。
五、远离非道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善恶果报,诸法因缘,无不明了,故杀盗等一切非法之道,皆能远离而不为也。
六、安住正路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一切邪正诸法,无不明了,故不为非道所惑,而于如来正法,常得安住而不退也。
七、开甘露门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能深入如来之藏,了知无上法味,而复以此普润众生,令其善根增长,是为开甘露门也。
八、近佛菩提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常勤修习,则知戒定慧行,能趣圣果,是以心常在道,精勤无怠,而于佛果菩提为不远也。
九、为作光明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知诸众生,皆为无明所覆,常受长夜之苦,而能以智慧之灯,作诸光明,令其出离幽暗,而获清升之乐也。
十、不畏恶道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晓了万法体本空寂,无苦无乐,是以发广大心,随类化度一切众生,而于险难恶道,悉无所畏也。
多闻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于世间出世间一切邪正之法,无不闻知,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知烦恼助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知自身及诸众生,所有一切烦恼之惑,皆能资助业因,而受当来果报,故求出离,而不为所惑也。
二、知清净助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悉知一切清净梵行,皆能资助菩提之道,是以精勤修习,以證无上佛果也。
三、远离疑惑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及外道邪魔等论,悉皆照了通达,而无所疑惑也。
四、作正直见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一切邪正之法,无不明了,若有众生,邪见邪论者,为作正直知见,而格其非心也。
五、远离非道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善恶果报,诸法因缘,无不明了,故杀盗等一切非法之道,皆能远离而不为也。
六、安住正路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一切邪正诸法,无不明了,故不为非道所惑,而于如来正法,常得安住而不退也。
七、开甘露门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能深入如来之藏,了知无上法味,而复以此普润众生,令其善根增长,是为开甘露门也。
八、近佛菩提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常勤修习,则知戒定慧行,能趣圣果,是以心常在道,精勤无怠,而于佛果菩提为不远也。
九、为作光明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知诸众生,皆为无明所覆,常受长夜之苦,而能以智慧之灯,作诸光明,令其出离幽暗,而获清升之乐也。
十、不畏恶道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晓了万法体本空寂,无苦无乐,是以发广大心,随类化度一切众生,而于险难恶道,悉无所畏也。
一多法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有一法界多法界。
一、一法界 六大不改其性,自然缘起而成一切法,是故一切法即六大,六大即一切法也。然其在能生六大之位,则诸法差别之相亡泯,唯坚湿暖动无碍了知之法性六德而已,无相而平等,故云一法界,一者平等无差别之义也。
二、多法界 多法界者,于一切法根原能造之六大位,而事事物物差别之相,历然存在也。
法界有一法界多法界。
一、一法界 六大不改其性,自然缘起而成一切法,是故一切法即六大,六大即一切法也。然其在能生六大之位,则诸法差别之相亡泯,唯坚湿暖动无碍了知之法性六德而已,无相而平等,故云一法界,一者平等无差别之义也。
二、多法界 多法界者,于一切法根原能造之六大位,而事事物物差别之相,历然存在也。
少见多怪
【俗语佛源】
见识不广的人见到新鲜的事物,就以为怪诞,不可信,俗语谓之「少见多怪」。源于中国第一篇佛学论文,汉末牟融的《理惑论》。当时佛教传入未久,有人问:说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恐怕只是说得好听,未必是事实吧?牟子用了一句俗谚回答:「少所见,多所怪,睹驼(骆驼)言马肿背。」意思是说少见多怪的人第一次看见骆驼,就说是背肿的马。如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续集》卷三:「钟十六以妇六月产即云不贞,可谓少见多怪矣。」又如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在少见多怪的原始社会里,有了这么一个奇迹,那轰动一时,就可想而知了。」后亦作「所见少则所怪多」。如晋·葛洪《抱朴子·论仙》:「云物各自有种,况乎难知之事哉!夫所见少则所怪多,世之常也。」又如清·程趾祥《此中人语》卷三:「三足癞蟆;可知天地之大,无所不有,人但少所见、多所怪尔。」(李明权)
见识不广的人见到新鲜的事物,就以为怪诞,不可信,俗语谓之「少见多怪」。源于中国第一篇佛学论文,汉末牟融的《理惑论》。当时佛教传入未久,有人问:说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恐怕只是说得好听,未必是事实吧?牟子用了一句俗谚回答:「少所见,多所怪,睹驼(骆驼)言马肿背。」意思是说少见多怪的人第一次看见骆驼,就说是背肿的马。如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续集》卷三:「钟十六以妇六月产即云不贞,可谓少见多怪矣。」又如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在少见多怪的原始社会里,有了这么一个奇迹,那轰动一时,就可想而知了。」后亦作「所见少则所怪多」。如晋·葛洪《抱朴子·论仙》:「云物各自有种,况乎难知之事哉!夫所见少则所怪多,世之常也。」又如清·程趾祥《此中人语》卷三:「三足癞蟆;可知天地之大,无所不有,人但少所见、多所怪尔。」(李明权)
泥多佛大
【俗语佛源】
原为禅宗之语,见《景德传灯录·昙华禅师》:「水涨船高,泥多佛大。」俗语用泥多佛大比喻用力多、附益众,则造就也大。如宋·王安石《重游草堂次韵》诗云:「僧残尚食少,佛古但泥多。」宋代李璧注:「泥多佛大,俚语。」(李明权)
原为禅宗之语,见《景德传灯录·昙华禅师》:「水涨船高,泥多佛大。」俗语用泥多佛大比喻用力多、附益众,则造就也大。如宋·王安石《重游草堂次韵》诗云:「僧残尚食少,佛古但泥多。」宋代李璧注:「泥多佛大,俚语。」(李明权)
僧多粥薄
【俗语佛源】
「僧」与「粥」是很有缘分的。据《佛本行集经》等记载,释迦太子出家后,苦行六年,精疲力竭。他悟到单纯的苦行不能解决生死烦恼,便放弃苦行,接受了牧牛女苏耶妲奉献的乳糜,又洗去了污垢,决心用智慧去成道。「乳糜」即乳粥,相传古印度人善于煮粥。粥因此而受到僧人的看重。五代僧齐己著有《粥疏》,称「粥名良药,佛所称扬;义冠三种,功标十利。」寺院中一般早餐用粥,粥又名「小食」。俗语「僧多粥薄」,比喻人多东西少,不够分。如《醒世姻缘传》第六二回:「师爷的席面是看得见的东西,再要来一个撞席的,便就僧多粥薄,相公就吃不够了。」又作「僧多粥少」。如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二十:「临时政府只要设立五个部,粥少僧多,怎能容纳这么多要做官的人呢?」(李明权)
「僧」与「粥」是很有缘分的。据《佛本行集经》等记载,释迦太子出家后,苦行六年,精疲力竭。他悟到单纯的苦行不能解决生死烦恼,便放弃苦行,接受了牧牛女苏耶妲奉献的乳糜,又洗去了污垢,决心用智慧去成道。「乳糜」即乳粥,相传古印度人善于煮粥。粥因此而受到僧人的看重。五代僧齐己著有《粥疏》,称「粥名良药,佛所称扬;义冠三种,功标十利。」寺院中一般早餐用粥,粥又名「小食」。俗语「僧多粥薄」,比喻人多东西少,不够分。如《醒世姻缘传》第六二回:「师爷的席面是看得见的东西,再要来一个撞席的,便就僧多粥薄,相公就吃不够了。」又作「僧多粥少」。如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二十:「临时政府只要设立五个部,粥少僧多,怎能容纳这么多要做官的人呢?」(李明权)
十种利益──多闻十种利益
【三藏法数】
(出月灯三昧经)
谓修菩萨行者,于世间、出世间一切邪正之法,无不闻知,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知烦恼助〕,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知自身及诸众生所有一切烦恼之惑,皆能资助业因,而受当来果报;故求出离,而不为所惑也。
〔二、知清净助〕,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悉知一切清净梵行,皆能资助菩提之道,是以精勤修习,以證无上佛果也。
〔三、远离疑惑〕,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及外道邪魔等论,悉皆明了通达,而无所疑惑也。
〔四、作正直见〕,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一切邪正之法,无不明了。若有众生邪见邪论者,为作正直知见,而格其非心也。
〔五、远离非道〕,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善恶果报,诸法同缘,无不明了,故杀盗等一切非法之道,皆能远离而不为也。
〔六、安住正路〕,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一切邪正诸法,无不明了,故不为非道所惑;而于如来正法,常得安住而不退也。
〔七、开甘露门〕,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能深入如来之藏,了知无上法味,而复以此普润众生,令其善根增长,是为开甘露门也。
〔八、近佛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常勤修习,则知戒定慧行能趣圣果,是以心常在道,精勤无怠,而于佛果菩提为不远也。
〔九、为作光明〕,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知诸众生皆为无明所覆,常受长夜之苦;而能以智慧之灯,作诸光明,令其出离幽闇,而获清升之乐也。(无明者,无所明了也。)
〔十、不畏恶道〕,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晓了万法体本空寂,无苦无乐,是以发广大心,随类化度一切众生,而于险难恶道,悉无所畏也。
(出月灯三昧经)
谓修菩萨行者,于世间、出世间一切邪正之法,无不闻知,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知烦恼助〕,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知自身及诸众生所有一切烦恼之惑,皆能资助业因,而受当来果报;故求出离,而不为所惑也。
〔二、知清净助〕,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悉知一切清净梵行,皆能资助菩提之道,是以精勤修习,以證无上佛果也。
〔三、远离疑惑〕,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及外道邪魔等论,悉皆明了通达,而无所疑惑也。
〔四、作正直见〕,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一切邪正之法,无不明了。若有众生邪见邪论者,为作正直知见,而格其非心也。
〔五、远离非道〕,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善恶果报,诸法同缘,无不明了,故杀盗等一切非法之道,皆能远离而不为也。
〔六、安住正路〕,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一切邪正诸法,无不明了,故不为非道所惑;而于如来正法,常得安住而不退也。
〔七、开甘露门〕,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能深入如来之藏,了知无上法味,而复以此普润众生,令其善根增长,是为开甘露门也。
〔八、近佛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常勤修习,则知戒定慧行能趣圣果,是以心常在道,精勤无怠,而于佛果菩提为不远也。
〔九、为作光明〕,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知诸众生皆为无明所覆,常受长夜之苦;而能以智慧之灯,作诸光明,令其出离幽闇,而获清升之乐也。(无明者,无所明了也。)
〔十、不畏恶道〕,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晓了万法体本空寂,无苦无乐,是以发广大心,随类化度一切众生,而于险难恶道,悉无所畏也。
十七种名──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名
【三藏法数】
(出妙法莲华经论)
大乘即佛乘也。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法华文句云:论列十七种者,皆法华之异名,所以显示此经,甚深微妙之理,不可思议也。
〔一、无量义经〕,谓佛欲说法华一实相理故,先说此无量义处,盖将以无量之义,会归于一实相之理。实相之中,妙义无穷,故名无量义经。
〔二、最胜修多罗〕,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于三藏中,最胜极妙,更无有比,故名最胜修多罗。(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
〔三、大方广〕,无外曰大,正理曰方,包富曰广,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具此三义,故名大方广。
〔四、教菩萨法〕,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如来以此教化一切善根成熟菩萨,随顺法器,令其得證佛果,故名教菩萨法。(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五、佛所护念〕,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是佛自所證得;虽欲开示,但为众生根钝,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名佛所护念。
〔六、诸佛秘密法〕,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此法甚深,唯佛能知,故名诸佛秘密法。
〔七、一切佛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一切如来功德三昧,无不含摄,故名一切佛藏。(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八、诸佛秘密处〕,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佛以善根未熟众生,非是受法之器,不即为其演说,故名诸佛秘密处。
〔九、能生一切诸佛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三世诸佛,莫不由此而得成就大菩提果,故名能生一切诸佛经。(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十、一切诸佛之道场〕,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闻此法者,则能成就佛果菩提,故名一切诸佛之道场。
〔十一、诸佛所转法轮〕,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诸佛出世,无不以此法门,摧破一切众生烦恼障碍,令得解脱,故名诸佛所转法轮。
〔十二、诸佛坚固舍利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乃是诸佛真如法身舍利,亘古亘今,不迁不变,无有败坏,故名诸佛坚固舍利经。(梵语舍利,华言骨身,谓生身舍利;此云舍利,乃法身舍利也。)
〔十三、诸佛大巧方便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诸佛由此法门,既成大菩提果已,复以广大善巧方便,为诸众生演说天人声闻缘觉诸菩萨法,令其悟入佛之境界,故名诸佛大巧方便经。
〔十四、说一乘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显示诸佛菩提究竟之体,非彼声闻、缘觉之所能證,故名说一乘经。
〔十五、第一义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即是如来法身究竟所住之处,故名第一义住。
〔十六、妙法莲华〕,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此之妙法,而独以莲华为喻者,盖妙法则权、实一体,莲华乃华、果同时,故名妙法莲华。(权、实者,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为权;一佛乘即实也。华、果同时者,世间之华,先华后果;唯莲华,华果同时,果即莲实也。)
〔十七、最上法门〕,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一切无量名句所诠法义,无不含摄,于诸经中,最胜最上,故名最上法门。
(出妙法莲华经论)
大乘即佛乘也。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法华文句云:论列十七种者,皆法华之异名,所以显示此经,甚深微妙之理,不可思议也。
〔一、无量义经〕,谓佛欲说法华一实相理故,先说此无量义处,盖将以无量之义,会归于一实相之理。实相之中,妙义无穷,故名无量义经。
〔二、最胜修多罗〕,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于三藏中,最胜极妙,更无有比,故名最胜修多罗。(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
〔三、大方广〕,无外曰大,正理曰方,包富曰广,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具此三义,故名大方广。
〔四、教菩萨法〕,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如来以此教化一切善根成熟菩萨,随顺法器,令其得證佛果,故名教菩萨法。(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五、佛所护念〕,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是佛自所證得;虽欲开示,但为众生根钝,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名佛所护念。
〔六、诸佛秘密法〕,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此法甚深,唯佛能知,故名诸佛秘密法。
〔七、一切佛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一切如来功德三昧,无不含摄,故名一切佛藏。(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八、诸佛秘密处〕,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佛以善根未熟众生,非是受法之器,不即为其演说,故名诸佛秘密处。
〔九、能生一切诸佛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三世诸佛,莫不由此而得成就大菩提果,故名能生一切诸佛经。(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十、一切诸佛之道场〕,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闻此法者,则能成就佛果菩提,故名一切诸佛之道场。
〔十一、诸佛所转法轮〕,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诸佛出世,无不以此法门,摧破一切众生烦恼障碍,令得解脱,故名诸佛所转法轮。
〔十二、诸佛坚固舍利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乃是诸佛真如法身舍利,亘古亘今,不迁不变,无有败坏,故名诸佛坚固舍利经。(梵语舍利,华言骨身,谓生身舍利;此云舍利,乃法身舍利也。)
〔十三、诸佛大巧方便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诸佛由此法门,既成大菩提果已,复以广大善巧方便,为诸众生演说天人声闻缘觉诸菩萨法,令其悟入佛之境界,故名诸佛大巧方便经。
〔十四、说一乘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显示诸佛菩提究竟之体,非彼声闻、缘觉之所能證,故名说一乘经。
〔十五、第一义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即是如来法身究竟所住之处,故名第一义住。
〔十六、妙法莲华〕,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此之妙法,而独以莲华为喻者,盖妙法则权、实一体,莲华乃华、果同时,故名妙法莲华。(权、实者,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为权;一佛乘即实也。华、果同时者,世间之华,先华后果;唯莲华,华果同时,果即莲实也。)
〔十七、最上法门〕,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一切无量名句所诠法义,无不含摄,于诸经中,最胜最上,故名最上法门。
多闻比丘
【三藏法数】
乐诵经典,旁搜广记,谓之多闻。比丘多闻,固为可称,然学虽有馀,其心不诚,而行不逮,亦不足贵;此天神之所以不赞护也。
乐诵经典,旁搜广记,谓之多闻。比丘多闻,固为可称,然学虽有馀,其心不诚,而行不逮,亦不足贵;此天神之所以不赞护也。
多病
【三藏法数】
多病者,谓因前世恼害众生,令其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自身亦多疾病也。
多病者,谓因前世恼害众生,令其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自身亦多疾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