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外学(外學)
(1).指太学以外的学校。《宋史·哲宗纪一》:“詔 大寧郡王 以下出就外学。”《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元年》:“甲戌,詔天下兴学贡士,建外学於国南。”
(2). 东汉 儒生以“六经”为外学。《资治通鉴·汉顺帝永和二年》:“ 扶风 田弱 荐同郡 法真 博通内、外学,隐居不仕,宜加衮职。” 胡三省 注:“ 东都 诸儒以‘七纬’为内学,‘六经’为外学。”
(3).佛教指佛经以外的典籍为外学。 唐 鲍溶 《送僧东游》诗:“风流 东晋 后,外学入僧家。独唱 郢中 雪,还游天际霞。” 宋 王禹偁 《左街僧录通惠大师文集序》:“释子谓佛书为内典,调儒书为外学。”《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集部四·〈柳塘外集〉四卷》:“ 宋 释 道璨 撰。以别有语録,故名外集。 释 氏以佛典为内学,以儒书为外学也。”参见“ 内学 ”。
(2). 东汉 儒生以“六经”为外学。《资治通鉴·汉顺帝永和二年》:“ 扶风 田弱 荐同郡 法真 博通内、外学,隐居不仕,宜加衮职。” 胡三省 注:“ 东都 诸儒以‘七纬’为内学,‘六经’为外学。”
(3).佛教指佛经以外的典籍为外学。 唐 鲍溶 《送僧东游》诗:“风流 东晋 后,外学入僧家。独唱 郢中 雪,还游天际霞。” 宋 王禹偁 《左街僧录通惠大师文集序》:“释子谓佛书为内典,调儒书为外学。”《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集部四·〈柳塘外集〉四卷》:“ 宋 释 道璨 撰。以别有语録,故名外集。 释 氏以佛典为内学,以儒书为外学也。”参见“ 内学 ”。
《漢語大詞典》:内外学(内外學)
内学和外学。 东汉 儒生以七纬为内学,以六经为外学。《资治通鉴·汉顺帝永和二年》:“ 扶风 田弱 荐同郡 法真 博通内外学,隐居不仕,宜就加袞职。” 胡三省 注:“ 东都 诸儒以七纬为内学,六经为外学。”参见“ 内学 ”。
外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学外教之典籍及世间法也。毗奈耶杂事六记舍利弗降伏拨无后世之外道,佛因听比丘学外论。其文曰:「佛告诸苾刍,非一切处有舍利子,其相似者亦不可求,是故我听诸苾刍学卢迦耶等诸外俗论。时诸苾刍闻佛世尊许学书论,遂无简别,愚昧之类亦学外书。佛言:不应愚痴少慧不分明者令学外书,自知明慧多闻强识能摧外道者,方可学习。诸明慧者,镇学外典,善品不修。佛言:不应如是常习外典。佛言:当作三时,每于两时读佛经,一时习外典。苾刍遂于年月分作三时。佛言:人命迅速刹那无定。不应年月分作三时,可于一日分为三分。苾刍朝习外典暮读佛经。佛言:于日初分及以中后可读佛经,待至晚时应披外典。苾刍即便暂时寻读,不诵其文。寻还废忘,佛言应诵。」僧史略上曰:「祇洹寺中有四韦陀院,外道以为宗极。又有书院,大千界内所有不同文书并集其中,佛俱许读之,为伏外道,而不许依其见也。」
(术语)学外教之典籍及世间法也。毗奈耶杂事六记舍利弗降伏拨无后世之外道,佛因听比丘学外论。其文曰:「佛告诸苾刍,非一切处有舍利子,其相似者亦不可求,是故我听诸苾刍学卢迦耶等诸外俗论。时诸苾刍闻佛世尊许学书论,遂无简别,愚昧之类亦学外书。佛言:不应愚痴少慧不分明者令学外书,自知明慧多闻强识能摧外道者,方可学习。诸明慧者,镇学外典,善品不修。佛言:不应如是常习外典。佛言:当作三时,每于两时读佛经,一时习外典。苾刍遂于年月分作三时。佛言:人命迅速刹那无定。不应年月分作三时,可于一日分为三分。苾刍朝习外典暮读佛经。佛言:于日初分及以中后可读佛经,待至晚时应披外典。苾刍即便暂时寻读,不诵其文。寻还废忘,佛言应诵。」僧史略上曰:「祇洹寺中有四韦陀院,外道以为宗极。又有书院,大千界内所有不同文书并集其中,佛俱许读之,为伏外道,而不许依其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