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685,分11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冬夏
九夏
夏税
夏至
夏初
虞夏
西夏
游夏
区夏
夏侯
朱夏
季夏
夏国
夏屋
大夏
《骈字类编》:冬夏
唐 孟郊 分水岭别夜示从弟寂 潺湲冬夏冷,光彩昼夜明。
《國語辭典》:九夏  拼音:jiǔ xià
1.夏季九十日。晋。陶渊明〈荣木诗。序〉:「日月推迁,已复九夏。」
2.周朝的九种乐曲,有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祴夏、骜夏等。见《周礼。春官。钟师》。
《漢語大詞典》:夏税
(1).田赋名称。 唐 起,历代田赋都分夏、秋两季征收,称为夏税和秋税。旧唐书·代宗纪:“﹝ 大历 五年﹞夏税,上田亩税六升,下田四升。秋税,上田亩五升,下田三升。”
(2). 建中 元年行两税法后,规定“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宋 代夏税自五月半起征,七月底或八月初纳毕;秋税自九月初起征,十二月半纳毕。 元 代在江南仿 唐 代两税法征税。 明 代规定夏税无过八月,以小麦为主,秋粮无过明年二月,以米为主。行“一条鞭法”后,夏税、秋粮大都征银。 清 代分上忙、下忙两期征收。
《國語辭典》:夏至  拼音:xià zhì
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当国历六月二十一或二十二日,该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晚最短;南半球相反。也称为「北至」、「夏节」。
《骈字类编》:夏初
唐 皮日休 茶中杂咏 其一 茶坞 好是夏初时,白花满烟雨。
《漢語大詞典》:虞夏
指 有虞氏 之世和 夏 代。礼记·表记:“ 虞 夏 之质, 殷 周 之文,至矣。”国语·周语上:“昔我先王世 后稷 ,以服事 虞 夏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虞 夏 文章,则有 皋陶 六德。”
分類:
《國語辭典》:西夏  拼音:xī xià
国名。(西元1038~1227)宋代兴起于今内蒙古一部分及甘肃西北部的国家。其先世为夏州节度使,本姓拓拔,唐赐姓李,宋赐姓赵,至元昊称帝,国号夏,史称为「西夏」。后为蒙古所灭。
《漢語大詞典》:游夏
子游 ( 言偃 )与 子夏 ( 卜商 )的并称。两人均为 孔子 学生,长与文学。见论语·先进。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昔 尼父 之文辞,与人通流。至於制春秋, 游 夏 之徒乃不能措一辞。” 唐 张说 《赠吏部尚书萧公神道碑》:“四科得 游 夏 之门,六艺取 钟 王 之雋。”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儒》:“晚有古文家出,实事求是,徵于文不徵于献,诸在口説,虽 游 夏 犹黜之。”
《國語辭典》:区夏(區夏)  拼音:qū xià
指华夏、中国。《书经。康诰》:「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清。朱彝尊〈满江红。玉座苔衣〉词:「看寻常谈笑敌曹刘,分区夏。」
《國語辭典》:夏侯  拼音:xià hóu
复姓。如三国时的夏侯惇、夏侯渊、夏侯玄。
分類:复姓
《漢語大詞典》:朱夏
夏季。《尔雅·释天》:“夏为朱明。” 三国 魏 曹植 《槐赋》:“在季春以初茂,践朱夏而乃繁。”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下:“况青春告谢,朱夏已临。”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十二:“三年客里逢朱夏,一月天边盼素秋。”
分類:夏季
《國語辭典》:季夏  拼音:jì xià
夏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六月。《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
《骈字类编》:夏国(夏国)
唐 骆宾王 久戍边城有怀京邑 灞池遥夏国,秦海望阳纡。
《國語辭典》:夏屋  拼音:xià wū
1.大屋。《诗经。秦风。权舆》:「于我乎夏屋渠渠。」《文选。陆机。演连珠五○首之三九》:「震风东发,则夏屋有时而倾。」
2.门庑。《礼记。檀弓上》:「见若覆夏屋者矣。」汉。郑玄。注:「夏屋,今之门庑也。」
分類:大屋食器
《國語辭典》:大夏  拼音:dà xià
1.夏禹时代的乐舞。即六乐之一。相传大禹治水有功,皋陶作以颂之。《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大夏、大濩、大武。」《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见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
2.朝代名:(1)夏朝。亦泛指中国。《文选。扬雄。羽猎赋》:「喟然并称曰:『崇哉乎德!虽有唐虞大夏成周之隆,何以侈兹?』」(2)(西元408~431)晋时十六国之一。匈奴赫连勃勃所建。据有今陕西北部,甘肃东北部,及蒙古鄂尔多斯等地。
3.国名。位今内蒙及甘肃西北部。参见「西夏」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