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二至
指冬至和夏至。《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为灾。” 杜预 注:“二至,冬至、夏至。”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 威 施 之艷,粉黛无以加;二至之气,吹嘘不能增。” 清 朱大韶 《驳万氏分至不系时说》:“ 周 兼用六代之礼乐, 鲁 用四代,其祭天之月,亦宜损于 周 ,故二至之日不祭天地也。”
《漢語大詞典》:赤气(赤氣)
(1).红色的云气。古代以二至(夏至、冬至)、二分(春分、秋分)之日观云色,谓赤色者主兵荒。见周礼·春官·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 汉 郑玄 注。后因以赤气为兵灾之象。 唐 李商隐 《失题》诗:“三灵迷赤气,万汇叫苍旻。” 冯浩 笺注引《三辅旧事》:“ 汉 作 灵臺 观气,黄气为疾病,赤气为兵,黑气为水。”宋史·五行志二下:“ 建炎 元年八月庚午,东北方有赤气,占曰:‘血祥’。”
(2).红色的云气。传说谓帝王的祥瑞。旧史稗说中每载帝王降生或所处之地有赤气出现。旧题 汉 郭宪 洞冥记:“ 汉武皇帝 未生之时, 景帝 梦一赤彘从云中而下,当 崇芳 之阁,见赤气如雾,来蔽户牖。”北齐书·神武帝纪上:“﹝ 神武 ﹞后从 荣 徙据 并州 ,抵 扬州 邑人 庞苍鹰 ,止团焦中。每从外归,主人遥闻行响动地。 苍鹰 母数见团焦赤气赫然属天。”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 熙寧 二年十一月,京师每夕有赤气,见西南隅,如火,至人定乃灭。人以为皇子降生之祥。”
(3).炎暑之气。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魂翻眼倒忘处所,赤气冲融无间断。有如流传上古时,九轮照烛乾坤旱。”
《漢語大詞典》:林胡
(1).古族名。 战国 时分布在今 山西 朔县 北至 内蒙古自治区 内。从事畜牧,精骑射。 战国 末为 赵 将 李牧 击败,遂归附于 赵 。史记·匈奴列传:“ 晋 北有 林胡 、 楼烦 之戎。” 司马贞 索隐引 如淳 曰:“ 林胡 即 儋林 ,为 李牧 所灭也。”
(2). 唐 代借指 奚 、 契丹 等族。 唐 张谓 《同孙构免官后登蓟楼》诗:“犹希虏尘动,更取 林胡 帐。” 唐 高适 《信安王幕府诗序》:“ 开元 二十年,国家有事 林胡 ,詔礼部尚书 信安王 总戎大举。”
《漢語大詞典》:土炭
土与炭。古代冬至和夏至悬于衡器的两端用以测阴阳之气。
《國語辭典》:弓蛇  拼音:gōng shé
比喻因错觉而产生惊疑。参见「杯弓蛇影」条。元。谢应芳 顾仲瑛临濠惠书词甚慷慨诗以代简诗:「酒杯已辨弓蛇误,药杵无劳玉兔将。」
《國語辭典》:杯弓蛇影  拼音:bēi gōng shé yǐng
相传杜宣夏至日赴宴,见酒杯中似有蛇,不敢不饮。酒后胸腹极痛,医治不瘉,后得知是壁上赤弩照在杯中,形影如蛇,于是病痛立刻痊瘉。见汉。应劭《风俗通义。卷九。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后比喻为不存在的事情枉自惊惶。也作「杯底逢蛇」、「杯中蛇影」、「弓影杯蛇」、「弓影浮杯」、「影中蛇」。
《漢語大詞典》:枭羹(梟羹)
以枭肉制的羹汤。古代夏至日皇帝制之以赐臣下,寓有除绝邪恶之意。史记·孝武本纪“祠 黄帝 用一梟破镜” 裴駰 集解引 三国 魏 如淳 曰:“ 汉 使 东郡 送梟,五月五日为梟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 宋 苏辙 《学士院端午帖子太皇太后阁》诗之五:“百官却拜梟羹赐,凶去方知 舜 有功。” 明 夏完淳 《端午赋》:“萧条佳节,惨淡餘生。盘中角黍,杯底梟羹。” 清 钱谦益 《王氏南轩世祠记》:“流风浇薄,家训刓敝,衣冠华胄,天属近亲,靡不家饗梟羹,人怀鴟饗。”
《国语辞典》:终伏(终伏)  拼音:zhōng fú
三伏的最后一伏。自夏至后第三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第三个十日称为「终伏」。也称为「末伏」、「下伏」。
《漢語大詞典》:旱海
(1). 宋 代自今 甘肃省 环县 北至 宁夏回族自治区 灵武县 一带,干旱多沙,俗称“旱海”。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三年:“ 冯暉 引兵过 旱海 ,至 辉德 。” 胡三省 注引 赵珣 《聚米图经》:“ 盐 、 夏 、 清远军 间,并係沙磧,俗谓之旱海。”
(2).泛指沙漠。 明 何景明 《述归赋》:“北旱海之烂灼兮,西太素之积阴。”《花城》1981年第2期:“汽车在号称八百里旱海的 科尔沁 东部大草原向西飞奔。”
《漢語大詞典》:一阴生(一陰生)
夏至后白天渐短,古代认为是阴气初动,所以夏至又称“一阴生”。《易·复》“后不省方” 唐 孔颖达 疏:“夏至一阴生,是阴动用而阳復於静也。” 唐 权德舆 《夏至日作》诗:“寄言赫羲景,今日一阴生。” 唐 白居易 《思归》诗:“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
《國語辭典》:头伏(頭伏)  拼音:tóu fú
三伏中的初伏。从夏至后第三庚日算起,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参见「三伏」条。
《国语辞典》:三伏天  拼音:sān fú tiān
由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每十天为一伏,共三十天,是天气最热的时候。《金瓶梅》第二七回:「过了两日,却是六月初一日,即今到三伏天。」
《漢語大詞典》:秋伏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末伏亦称秋伏。 唐 曹松 《夏日东斋》诗:“三庚到秋伏,偶来松槛立。”
《漢語大詞典》:洛尾
指 安徽省 洛河 北至 怀远县 入 淮 处。 宋 苏轼 《送程七表弟知泗州》诗:“繫舟清 洛 尾,初见 淮南 山。”
《漢語大詞典》:四离(四離)
(1).作诗的四种避忌。 唐 皎然 诗式·诗有四离:“虽期道情而离深僻;虽用经史而离书生;虽尚高逸而离迂远;虽欲飞动而离轻浮。”
(2).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前一天的合称。详“ 四离四絶 ”。
《國語辭典》:四离四绝(四離四絕)  拼音:sì lí sì jué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前一日,合称为「四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日,合称为「四绝」。星相术士以此八日为大忌日。
《漢語大詞典》:悬炭(懸炭)
(1).古代厌胜术之一。
(2).古代测度夏至、冬至的方法。谓悬土、炭于衡器两端,轻重平均。冬至一阳生,则炭重而沉;夏至一阴生,则土重而沉。见史记·天官书魏书·律历志下:“测影 清臺 ,悬炭之期或爽。” 南朝 梁简文帝 《江南思》诗之二:“月晕芦灰缺,秋还悬炭轻。” 明 杨慎 丹铅总录·悬炭:“悬炭,古候气法也,今絶其法,而人亦罕知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