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286,分86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清声
潮音
历落
边声
声气
呵呵
汩汩
萧爽
浪浪
磬声
泱泱
鹅鸭
落地
沸腾
淋浪
《國語辭典》:清声(清聲)  拼音:qīng shēng
1.清脆悠扬的声音。唐。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
2.清高的声誉。唐。元稹〈遣病〉诗:「李三三十九,登朝有清声。」
3.声韵学上指气息发出成声时,声带不颤动的音。如国音中声符ㄅ、ㄆ、ㄉ、ㄊ……。
《國語辭典》:潮音  拼音:cháo yīn
1.潮水的声音。
2.僧众诵经的声音。宋。范成大 宿长芦寺方丈诗:「夜阑雷破梦,欹枕听潮音。」
3.流行于浙东定海地区的民间吹打曲。乐曲中以锣鼓不同的音响、音色和节奏变化,表现波涛澎湃的海潮。
《國語辭典》:历落(歷落)  拼音:lì luò
1.磊落,清高超俗。《晋书。卷七四。列传。桓彝》:「茂伦嵚崎历落,固可笑人也。」
2.参差不齐。晋。王羲之 答许询诗:「清泠涧下濑,历落松竹林。」
3.声音不绝。元。詹本〈春日携客游武夷〉诗:「风水真笙竽,历落太古调。」
《國語辭典》:边声(邊聲)  拼音:biān shēng
塞外特有的风鸣马嘶、胡笳吹角等声音。汉。蔡琰〈胡笳十八拍〉:「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宋。范仲淹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國語辭典》:声气(聲氣)  拼音:shēng qì
1.声音和气息。《易经。乾卦。文言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句下唐。孔颖达。正义:「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此二者声气相感也。」后用以比喻朋友间志趣相投合。
2.声音、言语。《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滴珠生来在父母身边,如珠似玉,何曾听得这般声气?」《红楼梦》第六四回:「这好一会我们没进去,不知他作什么呢,一些声气也听不见。」
《國語辭典》:呵呵  拼音:hē hē
拟声词。形容笑声。《红楼梦》第五四回:「其鼓声慢,传梅亦慢;鼓声急,传梅亦急。恰恰至贾母手中,鼓声忽住。大家呵呵一笑。」也作「诃诃」。
《國語辭典》:汩汩  拼音:gǔ gǔ
1.拟声词。形容波浪声。汉。枚乘 七发:「恍兮忽兮,聊兮慄兮,混汩汩兮。」
2.比喻文思勃发。唐。韩愈〈答李翊书〉:「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3.水急流的样子。比喻事情演进不已。唐。韩愈 流水诗:「汩汩几时休,从春复到秋。」
《漢語大詞典》:萧爽(蕭爽)
(1).清净闲适。 唐 雍陶 《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四:“人来多爱此,萧爽似仙家。” 金 元好问 《少林》诗:“云林入清深,禪房坐萧爽。” 清 汪懋麟 《早过南坞》诗:“东华满尘垢,萧爽是城西。”
(2).凉爽;凄清。 宋 陆游 《感秋》诗:“秋堂露气清,萧爽入毛骨。” 元 刘祁 《游西山记》:“见白云数缕出东山,延布南岭上,状如飞龙蜿蜒,山中露气萧爽。” 明 李东阳 《谢谢方石惠石棋子》诗:“空堂无人石枰响,病骨先秋觉萧爽。”
(3).萧洒自然。 宋 周密 《图画碑帖续钞》:“ 伯时 为 米芾 作《山阴图》,精神萧爽,令人顾接不暇。” 清 吴骞 拜经楼诗话卷一:“诗极萧爽,或传 吕纯阳 所作。”
(4).犹萧飒。风吹树木的声音。 三国 魏 阮籍 《首阳山赋》:“树丛茂以倾倚兮,纷萧爽而扬音。”
《國語辭典》:浪浪  拼音:láng láng
水流的样子。三国魏。曹植〈洛神赋〉:「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唐。韩愈 别知赋:「雨浪浪其不止,云浩浩其常浮,知来者之不可以数,哀去此而无由。」
《漢語大詞典》:磬声(磬聲)
(1).击磬的声音。礼记·乐记:“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
(2).指代将帅。宋书·索虏传:“是以分命吾等磬声之臣,助 难当 报復。”
《國語辭典》:泱泱  拼音:yāng yāng
1.水深广的样子。《诗经。小雅。瞻彼洛矣》:「瞻彼洛矣,维水泱泱。」
2.云气腾涌的样子。《文选。潘岳。射雉赋》:「天泱泱以垂云,泉涓涓而吐溜。」
3.宏大的样子。多指声音而言。《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泱泱乎,大风也哉!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
《漢語大詞典》:鹅鸭(鵝鴨)
(1).鹅与鸭。皆水禽。西京杂记卷四:“羊豕鹅鸭,皆道其数。” 唐 杜甫 《舍弟占归草堂检校聊示此诗》:“鹅鸭宜长数,柴荆莫浪开。”
(2).形容声音嘈杂,像鹅、鸭鸣叫一样。 宋 苏轼 《九日黄楼作》诗:“诗人猛士杂龙虎, 楚 舞 吴 歌乱鹅鸭。” 清 查慎行 《从湖州至四安舟中大雨》诗:“问路屡见紿,方言乱鹅鸭。”
《國語辭典》:落地  拼音:lào dì
著地。如:「脚疼得不敢落地。」也作「落地儿」。
《國語辭典》:落地  拼音:luò dì
1.人出生。晋。陶渊明〈杂诗〉一二首之一:「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2.从高处落到地上。《北齐书。卷三四。杨愔传》:「学庭前有柰树,实落地,群儿咸争之。」唐。韩愈〈春雪〉诗:「拂花轻尚起,落地暖初销。」
3.垂到地面或置于地面上者。如:「落地窗」、「落地电扇」。
《國語辭典》:沸腾(沸騰)  拼音:fèi téng
1.液体在一定压力下,加热至一定的温度时,液体表面及内部发生汽化的现象。
2.水流涌起。《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晋。左思〈吴都赋〉:「濆薄沸腾,寂寥长迈。」
3.喧噪动荡。三国魏。嵇康〈幽愤诗〉:「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旧唐书。卷五九。列传。任瑰》:「隋氏失驭,天下沸腾。」
《漢語大詞典》:淋浪
(1).流滴不止貌。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 宋 司马光 《和冲卿崇文宿直睹壁上题名见寄并寄邵不疑》:“况当三伏深,霑汗尤淋浪。” 明 沈璟 《义侠记·挂罗》:“这一条血路广,染衣衫犹自淋浪。” 清 查慎行 《平越遇雷玉衡口占赠之》诗:“急雨淋浪茅店外,乱山高下马蹄前。” 柳亚子 《放歌》:“仰面出门去,泪下何淋浪!”
(2).沾湿貌。 宋 王安石 《和王司封会同年》:“直须倾倒罇中酒,休惜淋浪座上衣。” 元 吴师道 《吴礼部诗话》:“萧颯天涯鬢,淋浪醉后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谢:“宽譬哀情,而衿袖淋浪,痛不可解。”
(3).形容声音连续不绝。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纷淋浪以流离,奂淫衍而优渥。” 宋 朱熹 《试院杂诗》之二:“坐听秋檐响,淋浪殊未休。” 清 金农 《过唐太守濒别漫投十韵》:“夜闻雨淋浪,其心在寥廓。”
(4).酣饮貌。 宋 王安石 《信州回车馆中作》诗之二:“山木漂摇卧 弋阳 ,因思 太白 夜淋浪。” 金 元好问 《送辅之仲庸还大梁》诗:“淋浪别酒青灯夜,灭没孤帆落照边。” 元 张养浩 《水仙子·咏遂闲堂》曲:“客来时樽酒淋浪,花与竹无俗气,水和山有异香。” 清 秦朝釪 《消寒诗话》:“酒炙淋浪倒玉尊,何如骑马海棠园?”
(5).尽情;畅快。 宋 苏轼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诗之二:“久废山行疲犖确,尚能村醉舞淋浪。” 清 龚自珍 《春日有怀山中桃花因有寄》诗:“东风淋浪捲海来, 长安 人道青春迴。”
(6).泼染;挥洒。形容书写流畅。 宋 苏轼 《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见题壁》:“狂吟跌宕无风雅,醉墨淋浪不整齐。”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一折:“对四面江山浩荡,怎消得我几行儿醉墨淋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