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290,分86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耳聋
应声
婉转
活活
恶声
声明
玉声
冷冷
离声
形声
道子
静默
清圆
玉碎
郭索
《国语辞典》:耳聋(耳聋)  拼音:ěr lóng
因听觉障碍而听不到声音。《三国演义》第一○六回:「胜曰:『太傅如何病得这等了?』左右对曰:『太傅耳聋。』」《文明小史》第四○回:「他那看门的,是个驼背又且耳聋。」也作「耳闭」。
《國語辭典》:应声(應聲)  拼音:yìng shēng
1.回声、应和的声音。如:「山谷间传来响亮的应声。」
2.随声应和。形容才思敏捷。《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
3.回答。《三国演义》第二二回:「此婢应声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國語辭典》:婉转(婉轉)  拼音:wǎn zhuǎn
1.曲折、委曲。南朝梁。武帝〈紫兰始萌〉诗:「芬芳与时发,婉转迎节生。」也作「宛转」。
2.含蓄委婉。如:「瞧她含羞带怯的模样,真是婉转可人。」也作「宛转」。
3.辗转。《淮南子。精神》:「生不足以挂志,死不足以幽神。屈伸俛仰,抱命而婉转。」
4.调停、斡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而今小弟且把一封书打动他,做个媒儿,烦宗丈与小可婉转则个。」也作「宛转」。
5.形容声音悦耳动人。唐。高璩 和薛逢赠别诗:「歌声婉转添长恨,管色凄凉似到秋。」也作「宛转」。
6.绸缪。《文选。潘岳。射雉赋》:「萧森繁茂,婉转轻利。」
《國語辭典》:活活  拼音:huó huó
在活生生的状态下。《儒林外史》第三九回:「我们到那里出兵,只消几天没有水吃,就活活的要渴死了,那里还能打什么仗!」
《國語辭典》:恶声(惡聲)  拼音:è shēng
1.骂人的难听话。《孟子。公孙丑上》:「恶声至,必反之。」《史记。卷八○。乐毅传》:「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2.不吉祥的声音。《晋书。卷六十二。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3.不悦耳的声音。《管子。宙合》:「景不为曲物直,响不为恶声美。」
4.坏名声。《史记。卷六十九。苏秦传》:「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國語辭典》:声明(聲明)  拼音:shēng míng
1.公开解说以昭告大众。如:「声明作废」。
2.佛教谓研究语言的学问。《悉昙字记》:「梵僧自云:『少字学于先师般若瞿沙,声明文辙将尽微致。』」
《漢語大詞典》:玉声(玉聲)
(1).佩玉相击的声音。用以节步。礼记·玉藻:“既服,习容观玉声。” 孔颖达 疏:“既服,著朝服已竟也,服竟而私习仪容,又观容听己珮鸣,使玉声与行步相中适。”《宋书·乐志二》:“多士盈九位,俯仰观玉声。”文献通考·乐十:“故燕乐有大箜篌、小箜篌。音逐手起,曲随弦成,盖若鹤鸣之嘹唳,玉声之清越。”
(2).引申为美妙的声音。 唐 杜牧 《闺情代作》诗:“月照石泉金点冷,凤酣簫管玉声微。”
(3).对他人言语的敬称。战国策·楚策二:“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 齐 ;而不与,负不义於天下。” 汉 袁康 越绝书·内传陈成恒:“今大夫不辱而身见之,又出玉声以教孤,孤赖先人之赐,敢不奉教乎?”
(4).敬称他人的诗文。 唐 令孤楚 《奉和仆射相公酬忠武李相公见寄之作》:“初瞻綺色连霞色,又听金声继玉声。”
《國語辭典》:冷冷  拼音:lěng lěng
1.寒冷。宋。王偊称〈李太白真赞序〉:「冷冷碧江,下浸秋石。」
2.态度冷漠。如:「他只对她冷冷一笑,一句寒暄的话也不肯说。」《金瓶梅》第三七回:「那婆子掩口冷冷笑道:『你老人家坐家的女儿偷皮匠,逢著的就上。』」
《漢語大詞典》:离声(離聲)
别离的声音。 南朝 宋 鲍照 《代东门行》:“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 前蜀 韦庄 《上行杯》词:“芳草 灞陵 春岸,柳烟深,满楼弦管。一曲离声肠寸断。” 明 皇甫冲 《于岩石山眺东西两湖》诗:“檣乌有离声,磯鸥无并翼。”
分類:别离声音
《國語辭典》:形声(形聲)  拼音:xíng shēng
六书中的形声字。由音符与意符组合而成,意符表形,音符表声。如江、河二字,从水取义,以工、可分标其声。汉。许慎 说文解字序:「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即指其以事类为主,再取其声组合而成。也称为「谐声」、「象声」。
《國語辭典》:六书(六書)  拼音:liù shū
1.为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清。段玉裁。注。也称为「六体」。
2.王莽时的六种字体。即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书、鸟虫书。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也称为「六体」。
《漢語大詞典》:道子
(1).道家子弟。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在所住户南牀眠始觉,仍令 善生 下帘”自注:“ 善生 是两姨弟,本姓 朱 ,七岁,时在 永嘉 病十餘日,正尔就尽隐居,若为救治,仍捨给为道子。”
(2). 唐 代杰出画家 吴道玄 ,字 道子 。 唐 寒山 《诗》之一九二:“余见 僧繇 性希奇,巧妙间生 梁 朝时。 道子 飘然为奇特,二公善绘手毫挥。” 清 方亨咸 《武风子传》:“余尝见其箸作 凌烟阁 功臣图者,箸粗仅及绳,而旌旗鎧仗侍从卫列无不毕具,至 褒公 、 鄂公 英姿毛髮, 道子 传神,莫或过之。”
(1).开路喝道的声音。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三折:“我只听的一下鼓,一下锣,撮枷稍的公吏搊搜,打道子的巡军每叶和。”《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回:“太尉纔下轿,乐就止了,各项官吏人等预备进见。忽然一声道子响,一青衣承差手拿两个拜帖,飞走而来,递与门上人説:‘礼部 张爷 与学士 蔡大爷 来拜。’”
(2).道理;办法。《中国民间故事选·智歼邵本良》:“单说 杨司令 看见 邵本良 按兵不动,知道这里头有道子。”《人民文学》1981年第5期:“老俗道子,不兴这个了,你慢走吧。”
(3).线条;纹路。
《國語辭典》:静默(靜默)  拼音:jìng mò
1.沉默不出声。《文子。微明》:「圣人深居以避患,静默以待时。」
2.一种表示哀悼或纪念的礼仪。
《漢語大詞典》:清圆(清圓)
(1).谓声音清亮圆润。 宋 苏辙 《赠杭僧道潜》诗:“赋形已孤洁,发响仍清圆。” 元 杨雯 《宿峡市》诗:“人烟正摇落,楼笛颇清圆。” 明 张居正 《送起居馆讲大宝箴记事》:“又玉音清圆悠远,餘响绕殿。”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那是一对小酒盅似的黄晶晶的铜器,迭在掌中,可互击作响--叮泠有声,清圆而浏亮。”
(2).指清圆之声。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六三:“ 道韞 谈锋不落詮,耳根何福受清圆?”
(3).谓文辞清新流畅。 宋 苏轼 《新渡寺席上次韵送叔弼坐皆惊叹》:“中有清圆句,铜丸飞柘弹。” 元 戴表元 《〈洪潜甫诗〉序》:“邇来百年间, 圣俞 、 鲁直 之学皆厌, 永嘉 叶正则 倡四灵之目,一变而为清圆。” 清 陈田 《明诗纪事戊籤·乔世宁》:“五律有 唐 人格意,清圆宛转,不愧作者。”
(4).美丽的圆形。用以指荷叶、荷花等。 宋 周邦彦 《苏幕遮》词:“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國語辭典》:玉碎  拼音:yù suì
1.玉石碎烂。
2.比喻为保持气节而牺牲。《北齐书。卷四一。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3.比喻清脆的声音。唐。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皇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國語辭典》:郭索  拼音:guō suǒ
螃蟹走路的样子。汉。扬雄《太玄经。卷二。锐卦》:「蟹之郭索,心不一也。」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处士林逋居于杭州西湖之孤山。逋工笔画,善为诗,如『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颇为士大夫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