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士大夫 拼音:shì dà fū
《漢語大詞典》:士姓
士族。指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享有特权的豪门大姓。《南史·隐逸传下·刘昙净》:“会有詔士姓各举四科, 曇浄 叔父 慧斐 举以应孝行, 武帝 用为 海寧 令。”参见“ 士族 ”。
《漢語大詞典》:士胄
士族;阀阅世家子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元人》:“ 元 名臣文士,如 移剌楚才 ……事功、节义、文章,彬彬极盛,虽 齐 、 鲁 、 吴 、 越 衣冠士胄,何以过之。”
《漢語大詞典》:士流
(1).出身士族的人。《北齐书·慕容俨传》:“﹝ 厙狄伏连 ﹞性又严酷,不识士流。开府参军多是衣冠士族, 伏连 加以捶挞,逼遣筑墙。”《南史·王僧孺传》:“竞行姦货,以新换故,昨日卑细,今日便成士流。”《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九年》:“旧制,尚书五都令史皆用寒流。夏,四月,丁巳,詔曰:‘尚书五都,职参政要,非但总领众局,亦乃方轨二丞;可革用士流,秉此羣目。’” 鲁迅 《坟·论“他妈的!”》:“ 晋朝 已经是大重门第……但士流既然用祖宗做护符,被压迫的庶民自然也就将他们的祖宗当作仇敌。”
(2).泛指读书人、文士。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醋大’者,一云 郑州 东有 醋沟 ,多士流所居,因谓之‘醋大’;一云作此‘措’字,言其举措之疎,谓之‘措大’。”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又士人家子弟,无贫富皆着芦心布衣,红勒帛狭如一指大,稍异此则共嘲笑,以为非士流也。”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余尝闻故老论 金朝 女直 宰相中最贤者曰 完颜守贞 ,相 章宗 ,屡正言,有重望,自号 冷巖 。接援士流,一时名士如 路 侍御 鐸 、 周 户部 德卿 诸公,皆倚以为重。”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 朱竹君 学士 筠 为翰林时, 高宗 方詔求遗书……乃命纂辑《四库全书》,凡海内仅有之本,得之《大典》中者,几六百部,次第刊布,嘉惠士流。” 鲁迅 《华盖集·并非闲话(三)》:“我的父祖是读书的,总该可以算得士流了,但不幸从我起,不知怎的就有了下等脾气,不但恩惠,连吊慰都不很愿意受,老实说罢:我总疑心是假的。”
(2).泛指读书人、文士。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醋大’者,一云 郑州 东有 醋沟 ,多士流所居,因谓之‘醋大’;一云作此‘措’字,言其举措之疎,谓之‘措大’。”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又士人家子弟,无贫富皆着芦心布衣,红勒帛狭如一指大,稍异此则共嘲笑,以为非士流也。”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余尝闻故老论 金朝 女直 宰相中最贤者曰 完颜守贞 ,相 章宗 ,屡正言,有重望,自号 冷巖 。接援士流,一时名士如 路 侍御 鐸 、 周 户部 德卿 诸公,皆倚以为重。”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 朱竹君 学士 筠 为翰林时, 高宗 方詔求遗书……乃命纂辑《四库全书》,凡海内仅有之本,得之《大典》中者,几六百部,次第刊布,嘉惠士流。” 鲁迅 《华盖集·并非闲话(三)》:“我的父祖是读书的,总该可以算得士流了,但不幸从我起,不知怎的就有了下等脾气,不但恩惠,连吊慰都不很愿意受,老实说罢:我总疑心是假的。”
《漢語大詞典》:崔卢(崔盧)
自 魏 晋 至 唐 代, 山东 士族大姓有 崔 氏、 卢 氏,长期居高显之位。《旧唐书·窦威传》:“ 高祖 笑曰:‘比见 关东 人与 崔卢 为婚,犹自矜伐,公代为帝戚,不亦贵乎!’”后因以 崔 卢 借指豪门大姓。 宋 苏轼 《陈季常所畜朱陈村嫁娶图》诗:“闻道一村唯两姓,不将门户买 崔 卢 。”参见“ 四姓 ”。
《國語辭典》:四姓 拼音:sì xìng
1.四个姓氏。我国历代常有以四个豪门贵族合称为「四姓」的现象。如东汉时有樊、郭、阴、马四姓;三国吴有朱、张、顾、陆四姓;晋代有雷、蒋、谷、鲁四姓;唐代有郑、卢、李、崔四姓。
2.南北朝时,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贵族,称为「四姓」。《南史。卷五六。列传。张弘策》:「在郡述制旨礼记正言义,四姓衣冠士子听者常数百人。」《新唐书。卷一九九。儒学列传中。柳冲》:「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佰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
3.印度社会的四种阶级。《长阿含经》卷一三:「世有四姓:刹利、婆罗门、居士、首陀罗。」
2.南北朝时,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贵族,称为「四姓」。《南史。卷五六。列传。张弘策》:「在郡述制旨礼记正言义,四姓衣冠士子听者常数百人。」《新唐书。卷一九九。儒学列传中。柳冲》:「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佰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
3.印度社会的四种阶级。《长阿含经》卷一三:「世有四姓:刹利、婆罗门、居士、首陀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