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语儿梨(語兒梨)
梨名。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三:“语儿梨,果实之珍,因其地名耳。”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三:“语儿梨,初号斤梨,其大者重至一斤。不知语儿何义。 郑州 郭傎蒙 陵旁产此甚多。其父老云:‘有田家儿数岁不能言,一日食此梨,輒谓人曰:“大好!”众惊异,以是得名。’ 洛 中士大夫 陈振 著《小説》云:‘语儿当为 御儿 ,盖地名,梨所从出也。’按: 御儿 非产梨之地,不知 陈 何所据也。”
《國語辭典》:瓦楞帽  拼音:wǎ léng mào
形如瓦楞的帽子,昔时为庶民所戴,以别于士大夫的方巾。《儒林外史》第一回:「一日,正和秦老坐著,只见外边走进一个人来,头带瓦楞帽,身穿青布衣服。」也称为「瓦楞帽子」。
《國語辭典》:文人画(文人畫)  拼音:wén rén huà
泛指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多取材于花鸟、山水,强调神韵,讲求笔墨,且重视文学修养。唐代诗人王维为创始人。
《漢語大詞典》:衣冠扫地(衣冠掃地)
谓士大夫不顾名节,丧尽廉耻。 宋 文天祥 《留远亭》诗序:“诸酋又嗾妇抱 刘 ( 刘岊 )以为戏。衣冠扫地,殊不可忍!” 清 侯方域 《拟思宗改元廷臣谢表》:“始焉以 竖刁 之谋,媚於天子;终焉以国老之势,广置门生。家国无人,衣冠扫地。”
《漢語大詞典》:一官一集
旧时士大夫以所署官作为撰集之名,始於 南朝 梁 王筠 。南史·王筠传:“ 筠 自撰其文章,以一官为一集,自《洗马》《中书》《中庶》《吏部》《左佐》《临海》《太府》各十卷,尚书三十卷,凡一百卷,行於世。” 宋 楼钥 《送杨廷秀祕监赴江东漕》:“一官定一集,流传殆千卷。”
《国语辞典》:毛举缕析(毛举缕析)  拼音:máo jǔ lǚ xī
琐碎列举、详细分析。宋。张孝祥〈乞改正迁谪士大夫罪名劄子〉:「士大夫稍自振厉,不肯阿附,或小有违忤,则罗致之狱,毛举缕析,旁逮知旧,惧其不能废锢,必以赃私罪污之。」
《国语辞典》:士可杀,不可辱(士可杀,不可辱)  拼音:shì kě shā,bù kě rù
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受污辱,指士大夫宁死不屈的气节。《明史。卷一八一。王鏊传》:「鏊谓瑾曰:『士可杀,不可辱。今辱且杀之,吾尚何颜居此。』」
《国语辞典》:虚谈废务(虚谈废务)  拼音:xū tán fèi wù
本指魏晋士大夫崇尚清谈的害处。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后多借指因空谈而耽误正事。如:「你每天虚谈废务,却不实地去做,终将一事无成。」
《漢語大詞典》:羔羊素丝(羔羊素絲)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毛 传:“小曰羔,大曰羊。素,白也。紽,数也。古者素丝以英裘,不失其制。大夫羔裘以居。” 孔颖达 疏:“ 毛 以为 召南 大夫皆正直节俭。言用羔羊之皮以为裘,缝杀得製,素丝为英饰,其紽数有五。既外服羔羊之裘,内有羔羊之德,故退朝而食,从公门入私门,布德施行,皆委蛇然动而有法,可使人踪跡而效之。言其行服相称,内外得宜。”后因以“羔羊素丝”称誉士大夫正直节俭、内德与外仪并美。 明 唐顺之 《与吕通竹屿书》:“用于世则为羔羊素丝之风,不用于世则励蔬食饮水之志。”亦省作“ 羔丝 ”。 清 龚自珍 《国朝春曹题名记序》:“此诸前辈秉心渊雅,用羔丝退食之暇辑是书之志也。”
《國語辭典》:峨冠博带(峨冠博帶)  拼音:é guān bó dài
戴著高帽子,系著宽阔的衣带,为旧时士大夫的服饰。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一折:「恰才耆卿说道,好觑谢氏,必定是峨冠博带一个名士大夫。」《三国演义》第三七回:「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也作「高冠博带」。
《漢語大詞典》:白马清流(白馬清流)
旧五代史·梁书·李振传:“ 天祐 中, 唐 宰相 柳璨 希 太祖 旨,譖杀大臣 裴枢 、 陆扆 等七人於 滑州 白马驛 。时 振 自以 咸通 、 乾符 中尝应进士举,累上不第,尤愤愤,乃谓 太祖 曰:‘此辈自谓清流,宜投於 黄河 ,永为浊流。’”后用为士大夫被谗害之典。 清 钱谦益 《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五:“恩 牛 怨 李 谁家事, 白马 清流异代悲。” 潘飞声 《陶拙存以先世元暉中丞公遗集见示敬题一律》:“ 白马 清流尽,乌臺党狱频。”
《漢語大詞典》:程子衣
古代士大夫家常闲居所穿的一种服装。制如道袍而稍异。
《漢語大詞典》:屏着(屏著)
指门屏。借指士大夫之家。 宋 刘昌诗 《芦浦笔记·屏著》:“今人称士大夫之家必曰门墙,曰屏著是矣。”
《國語辭典》:市井之臣  拼音:shì jǐng zhī chén
住在城市的平民对君王的自称。《孟子。万章下》:「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
《漢語大詞典》:襕带(襴帶)
穿襴衫,系革带。古代士大夫的服饰。元史·祭祀志五:“ 至元 十年三月,中书省命春秋释奠,执事官各公服如其品,陪位诸儒襴带唐巾行礼。”参见“ 襴衫 ”。
《國語辭典》:襕衫(襴衫)  拼音:lán shān
古代读书人的家常服饰。《宋史。卷一五三。舆服志五》:「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辟积。进士及国子生、州县生服之。」《土风录。卷三。襕衫》:「按纲目集览,马周以三代布深衣,因于其下著衫及裙,名曰襕衫。以为上士之服。……或云当为蓝衫。」也作「蓝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