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增生  拼音:zēng shēng
1.生物体某部分组织的细胞数目增加,体积扩大。如皮肤经长期摩擦后,上皮和结缔组织变厚的现象。也称为「增殖」。
2.增广生员的简称。参见「增广生员」条。
《國語辭典》:增广(增廣)  拼音:zēng guǎng
增加扩大。《北齐书。卷八。幼主传》:「凡此诸役,皆渐于武成,至帝而增广焉。」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二。官政二》:「国朝初平江南,岁铸钱七万贯;自后稍增广,至天圣中,岁铸一百馀万贯。」
《國語辭典》:增生  拼音:zēng shēng
1.生物体某部分组织的细胞数目增加,体积扩大。如皮肤经长期摩擦后,上皮和结缔组织变厚的现象。也称为「增殖」。
2.增广生员的简称。参见「增广生员」条。
《漢語大詞典》:滋息
繁殖;增生。孔丛子·陈士义:“於是乃适 西河 ,大畜牛羊于 猗氏 之南,十年之间,其滋息不可计。”三国志·魏志·王郎传:“国无怨旷,户口滋息,民充兵彊。”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安边》:“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而旗民滋息日繁,国家财力不给。”
分類:繁殖增生
《漢語大詞典》:增殖
(1).繁衍;增加。 南朝 陈 徐陵 《广州刺史欧阳頠德政碑》:“ 弱水 导其洪源,轩臺表其增殖,懿哉少府!”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这一支人口逐渐增殖,成为 河西 地方的土著。”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九章第一节:“他们无不残酷地侵夺百姓,以增殖自己的家财。”
(2).犹增生。参见“ 增生 ”。
《國語辭典》:增生  拼音:zēng shēng
1.生物体某部分组织的细胞数目增加,体积扩大。如皮肤经长期摩擦后,上皮和结缔组织变厚的现象。也称为「增殖」。
2.增广生员的简称。参见「增广生员」条。
《漢語大詞典》:增广生(增廣生)
即增生。明史·选举志一:“一等前列者,视廪膳生有缺,依次充补,其次补增广生。”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释社:“学生有五等:学生亦曰廪生,一也;增广生,二也。”参见“ 增生 ”。
分類:增生
《國語辭典》:增生  拼音:zēng shēng
1.生物体某部分组织的细胞数目增加,体积扩大。如皮肤经长期摩擦后,上皮和结缔组织变厚的现象。也称为「增殖」。
2.增广生员的简称。参见「增广生员」条。
《漢語大詞典》:滋殖
增加;增长;增生。汉书·食货志上:“ 孝惠 、 高后 之间,衣食滋殖。” 唐 元稹 《处分幽州德音制》:“四十年间,海内滋殖,风俗谨朴,君臣平寧,人无争端。” 廖仲恺 《中国实业的现状及产业落后的原因》:“一方面可以维持物价,一方面可以滋殖生产。”
《漢語大詞典》:树瘿(樹癭)
树木因受到真菌或害虫的刺激,局部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瘤状物。 唐 张鷟 游仙窟:“金盏银盃,江螺海蜯;竹根细眼,树癭蝎唇。”元史·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传:“一夕,有神光降于树,在两河之间,人即其所而候之,树乃生癭,若怀姙状,自是光常见。越九月又十日而树癭裂,得婴儿者五,土人收养之。”
《漢語大詞典》:滋衍
繁殖增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 昌平 有老嫗,蓄鸡至多,惟卖其卵……所居依山麓,日久滋衍,殆以谷量。”
分類:繁殖增生
《漢語大詞典》:瘤赘(瘤贅)
(1).体表或筋骨间增生的肉疙瘩。旧唐书·方伎传·孙思邈:“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
(2).比喻多馀无用的事物。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六:“石立土踊,此天地之瘤赘也。” 郑观应 《盛世危言·训俗》:“今各州县教官几同瘤赘。”
《漢語大詞典》:瘤瘿(瘤癭)
(1).血气滞留、组织增生所形成的囊状的瘤子。 汉 焦赣 《易林·坤之大过》:“瘤癭秃疥,为身疮害。”
(2).树木外皮隆起的块状物。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 枫人岭 多枫树。树老,则有瘤癭。”
《國語辭典》:骨刺  拼音:gǔ cì
因骨头退化、变形而突长的刺状物。在腰椎最常见,常引起疼痛与关节活动不灵活等症状。
《漢語大詞典》:附增
科举时代两种生员名目附生、增生的并称。 清 陈确 《呈学请削籍词》:“今某蹇遭病废,手不习制举之书;幸遇宾兴,足不赴贡科之试。然犹序例附增之上,岁叨钟石之粮,惰慢不恭,贪顽已甚。”
《漢語大詞典》:补增(補增)
补入增生。 明 清 制,学中生员,于正额外增广的名额叫增广生员,简称增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余十二岁,受 王交河 先生 兰生 知,入学;十五岁,受 李安溪 先生 清植 知,补增;十九岁,受 帅兰皋 先生 念祖 知,食餼。”
《國語辭典》:肿瘤(腫瘤)  拼音:zhǒng liú
生物组织的细胞不正常增殖所形成。依肿瘤的型态和生长特性,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也称为「瘤子」。
《國語辭典》:息肉  拼音:xí ròu
一种因黏膜异常而形成的突起物。多发生在鼻腔或肠道内。病因不明,有遗传性和非遗传性之分。段注本《说文解字。疒部》:「瘜,寄肉也。」清。段玉裁。注:「息肉即瘜肉。」《武威汉代医简》简六九─七○:「以絮裹药塞鼻,诸息肉皆出。」《太平广记。卷二二○。王布》引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有女年十四五,艳丽聪悟。鼻两孔各垂息肉,如皂荚子。」也作「瘜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