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词人(詞人)  拼音:cí rén
1.擅长文学词章的人。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诠赋》:「汉初词人,顺流而作,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马〔同〕其风,王扬骋其势,皋朔已下,品物毕图。」唐。杜甫洗兵马〉诗:「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也作「辞人」。
2.善于倚声填词的人。如周邦彦、李清照等。
《漢語大詞典》:词仙(詞仙)
称誉擅长填词的人。 宋 姜夔 《翠楼吟》词:“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 明 高启 《夜饮丁二侃宅听琵琶》诗:“好手正可羞 重莲 ,座间豪客皆词仙。” 清 龚自珍 《庚子雅词·台城路》:“多谢词仙,低回吟冶句。”
《國語辭典》:词学(詞學)  拼音:cí xué
专门研究词的起源、流变、格律、派别、评论、作法等的学问。如近人吴梅有《词学通论》。
《國語辭典》:小令  拼音:xiǎo lìng
1.一种词的体制。本为唐时文人宴饮中为助酒兴,即席填写以供演唱的歌词,故形式多短小紧凑。至宋演变成固定体制,字数在五十八字以内,为词中较短小者。
2.一种散曲的体制。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以别于套曲;偶而也有增长为带过曲、重头者。
《國語辭典》:倚声(倚聲)  拼音:yǐ shēng
填词。因为词的格律多根据前人的词谱范律而来,所以填词也称为「倚声」。
《漢語大詞典》:斗韵(鬥韻)
亦作“鬭韵”。 谓联句或赋诗填词时以险韵竞胜。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自序》:“慧拾 孟 韩 ,转相鬭韵,失之六也。”
《漢語大詞典》:词笺(詞箋,詞牋)
亦作“ 词牋 ”。赋诗填词的笺纸。 清 龚自珍 《漫感》诗:“絶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清 陈文述 《兰室》诗:“小字簪花格,新诗古锦囊,词牋填 北宋 ,书角折 南唐 。”
《漢語大詞典》:词家(詞家)
(1).擅长诗文的人。 明 徐渭 《论中四》:“悉博也,博而无所用者,则今之所云词家之流者是也。” 清 侯玄泓 《陶菴先生行状》:“尤爱 陶 杜 诗,会其微妙,寓 海虞 钱氏 ,作和 陶 诗,词家以为神似。”
(2).专指擅长填词、有较大成就的人。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三·醉公子:“按诸词所咏,固即词名,然词家亦间如此,不尽泥也。如《菩萨蛮》称 唐 世诸调之祖,昔人制作最众,乃无一曲与词名相合。”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八:“词家分 南宋 、 北宋 ,国初诸老,几至各立门户。”
《國語辭典》:词调(詞調)  拼音:cí diào
填词用的牌调。
《國語辭典》:词韵(詞韻)  拼音:cí yùn
1.言谈的韵致。《南齐书。卷四一。周颙传》:「词韵如流,听者忘倦。」
2.填词时用以参考的韵书。以清道光年间戈载所著的词林正韵最为词家所遵用。
《國語辭典》:双调(雙調)  拼音:shuāng diào
1.词曲的宫调,为十二调之一。《宋史。卷七一。律历志四》:「夹钟之宫为中吕宫,仲吕商为双调。」
2.一阕词由上下二片合成者,称为「双调」。如踏莎行、虞美人等。
《漢語大詞典》:词手(詞手)
填词才能出众的人。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退之 以文为诗, 子瞻 以诗为词,如教坊 雷大使 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 秦七 、 黄九 尔。”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三·辛弃疾:“ 辛 李 皆南渡前后人,相去不远,又二人皆词手。”
《國語辭典》:转调(轉調)  拼音:zhuǎn diào
音乐进行时,从某一调转变成另一调。为英语modulation的意译。可丰富乐曲的表现力。如从C大调转到G大调。
《漢語大詞典》:字格
(1).书写文字的格式。 唐 窦蒙 《题〈述书赋〉语例字格后》:“句则两字三字,五言四言,而於其以之间,或六或八,改时革命之际,举一相从。虑学者致疑,仍施朱点发,此则语之理例,别有字格存焉。”
(2).词牌曲调关于填词制曲的字数的规定。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或彼曲与此曲,牌名巧凑,其中但有一二句,字数不符。如其可增可减,即增减就之,否则任其多寡,以解补凑不来之厄,此字格之不能尽符也。”
《漢語大詞典》:词社(詞社)
词人为填词而定期集聚的社团。 清 孙枝蔚 《与客二十馀人夜发三原赴张果老崖》诗:“何地容词社,太息邦国怀。” 郑文焯 《鹤道人论词书》:“自乙酉、丙戌之年,余举词社于 吴 ,即专以连句和 姜 词为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