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薛邦扬(?~?),字垂青,台湾县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廪生。林爽文之役,郡城被围,邦扬募兵以抗,久而食尽,典产以济,身经数十战,乾隆五十二年(1787)阵亡,年二十八。〖参考赖子清〈台湾科甲艺文集〉《台北文物》七卷四期,1958年。〗(施懿琳撰)

人物简介

维基
谈祖绶,字紫垂、一字子垂,浙江省湖州府德清县人,进士出身。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一六
张允垂,字升吉,号柳泉,娄县人。嘉庆辛酉拔贡,历官杭州知府。有《传砚堂诗存》。
黄统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黄统(1812年—1856年),字伯垂,号少岳,广东省顺德县大良人。道光十一年辛卯恩科顺天举人,庚戌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国史馆武英殿协修、功臣馆纂修、贵州学政,以病卒,年四十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1—1861 【介绍】: 即爱新觉罗·奕詝。清朝皇帝。宣宗第四子。道光三十年正月嗣位,次年改元咸丰。即位不久,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事。终咸丰之世,太平天国与清朝成对峙之局。咸丰六年至十年,英法对华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年,与俄签订《瑗珲条约》;与英、法、俄、美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十年,北京被英、法军占领,逃往热河,留恭亲王奕诉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十一年病卒于热河,谥显皇帝。
晚晴簃诗汇·卷三
文宗显皇帝,宣宗成皇帝第四子。在位十一年,建元咸丰。葬定陵。有《御制诗集》。

人物简介

晴花暖玉词
1845-1915,字季垂,江宁(今江苏南京)人。邓廷桢孙,邓尔咸子。少孤,奉母辗转晋、蜀、滇、黔,最后兄履吉官湖南,又迎养至湘。及江南平,奉母归。贫苦励行。同治九年(1870)优贡,用知县。光绪元年(1875)举人。又四年,母卒,终丧,始出就官贵州,权贵筑。改知贞丰州,又权知正安州,皆有惠爱。长于断狱,死囚往往得更生。奏调至台湾,补嘉义。甲午内渡,调至皖,主赋事。于荫霖抚湖北,复招入幕。擢守襄阳,调武昌、黄州、郧阳。光绪三十一年(1905),简授徽州府知府,改知锦州府,调奉天。东三省改定官制,署奉天巡警道。未几,裁缺,遂引疾自免,寄居北京、天津。老更世变,时时为小词以自遣。著《暖玉晴花馆词》二卷。
晴花暖玉词·跋
右裒录先大夫晴花暖玉词,凡二卷,共一百九十五首。先大夫生平所谓诗文多不存稿,四十以后之官黔中,始为小词。在官二十五年,所历五行省,虽久速简剧不一,然治事有暇,不废倚声,中间惟在诸罗,簿书填委,遭时多故,吟咏偶稀,自余未尝辍也。宣统纪元,先大夫年六十有五,乞身𢾅门,益依度曲自遣。七年之中,积稿盈寸。比诸在官,正复相埒。今之所录,以在官时为上卷,去官后为下卷。茧纸蚓书,杂厕丛束,不敢谓移写必无失次,粗举先后,以告子孙。嗟乎,使先大夫得假贞寿,则不肖所述宁止此耶,宁止此耶。 己未十一月长至,不肖男邦述录竟,谨识。
魏垂象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魏垂象,甘肃省秦州直隶州秦安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参加光绪癸卯科殿试,登进士三甲第123名。同年闰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曾任福建福清县知县。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陈去病(1874-1933) 字佩忍,号巢南、垂虹亭长。江苏吴县人。宣统元年(1909)与高旭、柳亚子创建南社。参加讨袁、北伐。1933年在苏州出家,旋病逝。有《浩歌堂诗钞》。
人物简介
陈去病(一八七四—一九三三),字佩忍,号巢南,吴江人。早年积极主张变法,后参加同盟会,与柳亚子等组织南社。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工诗,其诗充溢悲愤国事之情。编辑出版有《百尺楼丛书》。
人物简介
1874-1933.8,吴江同里镇人。初名庆林,字佩忍、巢南、伯儒,别字病倩、垂虹亭长、笔名有季子、南史氏、有伪血胤、勤补老人等。与柳亚子等先创南社,继而追随孙中山先生,曾任孙中山北伐大本营宣传主任,广东护法军政府参议院秘书长等职。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庄太岳(1880~1938),族谱排行垂训,名嵩,字伊若,号太岳,又号松陵,清乾隆年间祖先自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青阳市渡台,徙居彰化鹿港。出身书香世家,父亲庄士哲为廪生,叔父庄士勋中举人,弟庄垂胜亦有文名。九岁能诗文,人呼神童。日治以后就读台中师范学校,毕业后执公学校校六年。常与谢颂臣、林幼春、蒋渭水、庄垂胜相聚图复兴。与林痴仙交莫逆,从游入「栎社」,先后担任雾峰林家西席,组织读书会、创「革新青年会」、「一新会」、「一新义塾」,讲授国学垂三十馀年。大正六年(1917)并与施家本、丁宝濂等人于鹿港创设「大冶吟社」,继施家本为第二任社长。昭和十三年(1938)元月病殁,遗有诗文稿藏家。  民国五十七年(1968)十月,三子庄幼岳编校二百一十八首诗作,排印《太岳诗草》。民国六十七年(1978),庄幼岳复集乃父早年诗作六百首及诗钟六十首,编成《太岳诗草补遗》。民国八十一年(1992)六月,高志彬再重印两书,并景印其亲笔手稿,编入《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二辑,而庄氏文稿则经庄幼岳辑钞,藏家未刊。彭国栋评其诗:「多眷怀宗国之句。」五言诗亦「深得韦、柳遗意。」李渔叔云:「清健沉郁,风调类南宋人,怨悱之情,一一传诸篇什,初若无可遏抑,终则深制凝敛,如微风度箫,而忠愤耿耿,悉在耳目,使人低徊往复,挹之无尽。」方子丹推崇其诗与陆游相较,「盖今古爱国诗人之作为,一辙也。」〖收入庄太岳著,庄幼岳编校,《太岳诗草补遗》(台北:自刊本,1978年),序文。〗编者所据底本即是庄幼岳编校《太岳诗草》、《太岳诗草补遗》排印本。并自谢颂臣《科山生圹诗集》录出施氏诗作一首。(杨永智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