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刘坦 朝代:西晋

人物简介

全晋文
坦,怀帝时为尚书左丞。
孔坦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会稽山阴人,字君平。孔愉从子。少方直,通《左传》。司马睿为晋王,以为世子文学。王敦起兵,坦与虞潭讨敦党沈充。晋成帝咸和初,迁尚书左丞。从讨苏峻,为陶侃长史,迁吴兴内史,封晋陵男。因切谏晋成帝委政王导,忤导,出为廷尉,以疾去职。疾笃,庾冰省之而流泪,乃慨然日:“大丈夫将终不问安国宁家之术,乃作儿女子相问耶!”卒年五十一。谥简。
全晋文
坦字君平,愉从弟,元帝为晋王,以为世子文学,东宫建,补太子舍人,迁尚书郎,免,明帝时,扬州刺史王导请为别驾,成帝初迁尚书左丞,苏峻反,为陶侃长史,峻平,迁吴兴内史,封晋陵男,加建威将军,免,寻拜侍中,咸康初,大司马王导请为司马,迁侍中,出为廷尉,以疾去职,加散骑常侍,迁尚书,未拜卒,赠光禄勋,谥曰简,有集十七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30—375 【介绍】: 东晋太原晋阳人,字文度。王述子。弱冠与郗超齐名。司马昱辟为掾,迁参军,出为桓温长史,封蓝田侯。官左卫将军,领本州大中正。简文帝临死,诏桓温摄政,坦之毁诏另作。孝武帝即位,与谢安共辅幼主。迁中书令,授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徐、兖二州刺史。信佛,与沙门竺法师友善。尚刑名学,非时俗放荡,认为庄子之学害多利少,有《废庄论》。
全晋文·卷二十九
坦之字文度,述子。简文为抚军,辟为掾,累迁参军、从事中郎,加散骑常侍,出为大司马桓温长史,徵拜侍中,领本州大中正。孝武即位,迁中书令,领丹杨尹,寻授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镇广陵。卒,追赠尚书仆射、安北将军,谥曰献。有集七卷。
杜坦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京兆杜陵人。杜骥兄。颇涉史传。东晋末,刘裕平长安,随从南还。入宋,文帝任遇甚厚,历青、冀二州刺史、南平王刘铄右将军司马。时晚渡北人,朝廷常以伧荒遇之,仕途每滞。坦慨然讽帝以汉金日磾事。帝默然。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大举北伐,坦为部龙骧将军。
申坦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魏郡魏人。申永子。初为巴西、梓潼太守。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为刘骏(孝武帝)镇军咨议参军。刘骏至新亭,坦进克京城。及孝武帝即位,为太子右卫率、宁朔将军、徐州刺史。大明元年,建议讨灭任榛。事泄,榛逃走。坦坐弃市。临刑,以始兴公沈庆之救,被宥。官至骁骑将军。
萧坦之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9 【介绍】: 南朝齐南兰陵人,字君平。齐高帝族子。初为殿中将军,迁东宫直閤。以勤直为武帝所知。累迁司徒中兵参军。少帝亲信之。见帝不可奉,改奉萧鸾(明帝),预谋废立,迁左卫将军。齐东昏侯立,为侍中、领军将军。萧遥光谋反,夜袭坦之,逾墙走,归宫城。督军讨平之,迁尚书右仆射、丹阳尹,封临汝县公。性刚狠专执,人畏而憎之。后二十余日,为帝所杀。
刘坦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3—504 【介绍】: 南朝梁南阳安众人,字德度。仕齐为孱陵令,以干济称。萧衍起兵,除辅国长史。行湘州事。悉发湘州十郡人丁,运粮三十余万斛,给养萧衍兵。并遣将拒王僧粲,计斩钟玄绍,安定州部。及萧衍称帝,以功封荔浦子。迁西中郎长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一名穆,字延和。咸阳王元禧子。禧诛,五子奔南朝梁,坦袭爵,封敷城王。孝庄帝时复封咸阳郡王。凶狠粗暴,时号“驴王”。历司徒、太尉、太傅,司州牧,以卖狱鬻官免。复出为冀州刺史,急聚敛,好渔猎。入为太常。齐文宣帝天保初,降封新丰县公。坐子世宝诽谤罪,配北营州死。
陈叔坦 朝代:南北朝

人物简介

简介
陈叔坦(?—605年后),表字子开,陈宣帝陈顼第三十一子,母亲是袁昭容。
许坦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豫州人。十余岁随父入山采药,父为猛兽所噬,坦号叫,以杖击兽,兽奔,父以得全。太宗诏授文林郎。
杨坦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垣。唐长安人。好图佛寺鬼神。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玄宗开元中宋州刺史寇、泚之妻,寇坦之母。《全唐诗》存诗3首。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玄宗天宝中与厍狄履温友善,履温于南省寓直,作诗记慨,寇坦用原韵唱和。生平无考。《全唐诗》存诗2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816 【介绍】: 唐僧。太原文水人,俗姓武。武则天侄孙。七岁应童子举。十三岁从宦,旋升太子通事舍人。玄宗开元间,参荷泽神会,得为执侍,会传其法要。后住庐州浮槎寺,览《大藏经》。代宗大历五年,入京,参南阳忠国师。八年,赐号大悲。后历住汴州、润州。宪宗元和五年,淮南节度使李鄘召居扬州华林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武氏。太原文水则天皇帝诸孙也。父宣洛阳令。母夏侯氏。梦神僧寄宝鉴。表里莹然。曰善护之。及生而秀整可爱。七岁诵习通利。以童子举入官。至十三。擢太子通事舍人。益进学不怠。三教典籍。窥览靡有遗。然颇厌世故。嗜空宗。时洛下方盛荷泽神会之化。坦往参焉。遂见推许。而命之执侍。父母莫之沮。天宝初。会谓坦曰。吾有一句。自初祖菩提达磨。传之曹溪。曹溪以传吾。汝宜谛受。毋令断绝。兹吾将有难必去汝而它之焉。未几果诏会迁弋阳。坦亦览藏经于庐州之浮查寺。大历五年获以法眷礼。见南阳忠国师于京帅。忠公为奏得玺书。赐号大悲。时相国田公神功方帅汴。坦就以行化。殊见祗待。乃循维扬六合而下。忽闻空中有声曰。吾与汝开心地。即睹菩萨像。如文殊者。以手按其颈曰。此其印验也。视之有指痕四皆赤色。久不灭。润之金山。有云气。能毒人至死。盖穴之蛰龙致然。至是而弭。亦坦尝旅次其间云。俄庵江阴之定山。夜闻赞叹声。察之二白龟也。又白蛇数丈。祈受戒忏悔。寓吴兴。造兰若于林山。或见三丈夫衣金紫。美其壮丽。元和五年。相国李公鄘治广陵。素严刻少恩。遇坦绝宽厚。馆之华林寺。寺有吴将张辽墓。尤舞妖祟。坦居之。恬无所忤。十年有二胡人。自称龟兹国使。致国命请坦。然竟不知何从来也。十一年五月十三日。众以荷泽忌营斋。坦别众曰。吾赴远请已。七月染微疾。九月八日乃终。塔葬郡之驯翟坊南冈。寿一百八。腊八十四。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灵坦。姓武氏。太原文水人也。则天太后侄孙。父讳宣。洛阳县令。母夏侯氏。初妊坦也梦神僧授与宝鉴表里莹然。且曰。吾以此寄汝善保护之。及诞亲无所苦。年甫七岁诵习毕通应童子举。十三从宦旋升太子通事舍人。如是悦学不休。三教之书弥增洞达。然而恒嗟朽宅誓入空门。已备大乘之资粮。终到涅槃之境域。于时洛都盛化荷泽寺神会禅师也。方遮普寂之光渐没秀师之道。坦往参焉。会施善诱顿见其心。默而许之。容其执侍。父母不能回其意飞飏莫系始末研磨得破疑滞。天宝初载召坦曰。吾有一句是祖祖相传至曹溪。曹溪付吾。汝谛受之。吾当有留难。遂辞游方焉。未几果敕移会于弋阳。坦遂向庐州浮槎寺览大藏经。后闻忠国师自南阳诏入。于大历五年礼觐之。八年欲出关。忠奏曰。此人是贫道同门。俱神会弟子敕赐号曰大悲。兼赍墨敕。行化至梁园。时相国田公神功供养逦迤。适维扬六合方叹大法凌夷。忽闻空中声云。开心地即见菩萨如文殊像曰。与汝印验。令举项以掌按之寻。观有四指赤痕。其印迹恒现。又止润州江中金山。今泽心也。其山北面有一龙穴。常吐毒气如云。有近者多病或毙。坦居之毒云灭迹。又于江阴定山结庵。俄闻有赞叹之声。视之则白龟二。坦为受归戒。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亦为受戒忏悔。如是却往吴兴林山造一兰若。有三丈夫衣金紫。趋步徐正称叹。道场唯善。村落之民多弃罟网。元和五年相国李公鄘之理广陵也。以峻法操下刚决少恩。一见坦郑重加礼。召居华林寺。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墓。寺僧多为鬼物惑乱。坦居愀然无眹矣。又扬州人多患山妖木怪之所荧惑。坦皆遏禦焉。人争归信。至十年忽见二胡人。称自龟兹国来彼无至教。远请和尚敷演。十一年五月十三日。于荷泽忌斋告众。吾赴远请。七月示疾。九月将灭。斯预告也。至季秋八日果寂尔而终。迁塔于扬州西驯翟坊之南冈。越州掾郑詹建塔。报龄一百八岁。僧腊八十四焉。坦即曹溪之孙。荷泽之子也。
神僧传·卷第八
释灵坦。姓武氏。太原文水人也。则天太后侄孙。父宣洛阳令。母夏侯氏初妊坦也。梦神僧授与宝鉴表里莹然。且曰。吾以此寄汝善保护之。及长参神会禅师。大历八年行化至梁园。时相国田公神功供养逦迤。适维扬六合方叹大法凌夷。忽闻空中声云。开心地即见菩萨如文殊像。曰与汝印验。令举顶以手按之。寻观有四指赤痕。其印迹恒见。又止润州金山。其山北面有一龙穴。常吐毒气如云。有近者多病或毙。坦居之毒云灭迹。又于江阴定山结庵。俄闻有赞叹之声。视之则白龟二。坦为受归戒。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亦为受戒忏悔。如是却往吴兴林山造一兰若。有三丈夫衣金紫。趋步徐正称叹道场。元和五年居华林寺。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墓。寺僧多为鬼物惑乱。坦居之愀然无眹矣。又扬州人多为山妖木怪之所荧惑。坦皆遏禦焉。至十年忽见二胡人。自称龟兹(音丘慈)国来。彼无至教。远请和尚敷演。十一年五月十三日。告众将赴远请。至季秋八日卒。寿一百八。僧腊八十四。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武。太原文水人。则天太后侄孙。父讳宣。洛阳县令。母夏侯氏初妊坦。梦神僧授与宝鉴。表里莹然。且曰。吾以此寄汝。善保护之。及诞。亲无所苦。年甫七岁。诵习毕通。应童子举。恒嗟朽宅。誓入空门。于时荷泽寺神会禅师。洛都盛化。坦往参焉。会施善诱。顿见其心。天宝初载。召坦曰。吾有一句。是祖祖相传至曹溪。曹溪付吾。汝谛受之。吾当有留难。遂辞游方焉。未几果敕移会于戈阳。坦遂向卢州浮槎寺。览大藏经。后闻忠国师。自南阳诏入。于大历五年礼觐之。八年欲出关。忠奏曰。此人是贫道同门。俱神会弟子。敕赐号曰大悲。兼赍墨敕。行化至梁国。时相国田公。神功供养。逦迤适维杨六合。方叹大法凌替。忽闻空中声云。开心地。即见菩萨如文殊像曰。与汝印验。令举顶以掌按之。寻观有四指赤痕。其印迹恒现。又止润州江中金山。今泽心也。其山北面。有一龙穴。常吐毒气如云。有近者多病或毙。坦居之。毒云灭迹。又于江阴定山结庵。俄闻有赞叹之声。视之则白龟二。坦为受归戒。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亦为受戒忏悔。后往吴兴林山。造一兰若。有三丈夫。衣金紫。趋步徐正。称叹道场唯善。村落之民。多弃罟网。元和五年。相国李公鄘。召居华林寺。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基。寺僧多为鬼物惑乱。坦居。湫然无朕矣。又杨州人。多患山妖水怪之所荧惑。坦皆遏禦焉。人争归信。至十年。忽见二僧人。称自龟兹国来。彼无至教。远请和尚敷演。十一年五月十三日。于荷泽忌斋告众。吾赴远请。至季秋八日。果寂而终。迁塔于杨州西驯翟坊之南冈。越州掾郑詹建塔。报龄一百八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9—817 【介绍】: 唐河南洛阳人,字保衡。初任河南尉,后为寿安令,为民请延期缴赋而罚俸,由是知名。宪宗元和年间累官至户部侍郎,判度支。黄河改道浸毁西受降城,李吉甫议移兵于天德故城。坦以为不可。吉甫不悦,出坦为东川节度使,卒。
全唐文·卷五百四十四
坦字保衡。河南洛阳人。宣宗朝累官刑部侍郎盐铁转运使。改户部。出为东川节度使。十二年卒。年六十九。赠礼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