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广众(廣眾)  拼音:guǎng zhòng
人数众多。《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后多指公众场合。《聊斋志异。卷一二。苗生》:「此等文,只宜向床头对婆子读耳,广众中刺刺者可厌也。」
《國語辭典》:退出  拼音:tuì chū
1.退离所在的场所。如:「小孩入睡后,她便轻轻的退出房外,关好房门。」《三国演义》第一八回:「曹军大败,退出城外,奔走数十里。」《文明小史》第二四回:「他站著答应了几个『是』,方才退出。」
2.脱离团体或组织、组织或活动。如:「他因为健康因素,宣布退出这一次的选举。」《清史稿・卷三九一・李棠阶列传》:「四年,恭亲王被劾退出军机。」
3.退还、归还。《宋史・卷三一三・文彦博列传》:「子渊奏用杷之功,水悉归故道,退出民田数万顷,诏大名核实。」《续金瓶梅》第三六回:「既然送过巫云来,还做亲戚两下走著,把我那财礼只退出五百两来罢!」
《國語辭典》:前台(前臺)  拼音:qián tái
舞台、戏台的前面。如:「谢幕时演员在前台一字排开,接受观众热情的掌声及欢呼。」
《國語辭典》:退席  拼音:tuì xí
1.离开坐席。《礼记。玉藻》:「侍坐则必退席,不退则必引而去君之党。」《太平广记。卷五七。太真夫人》:「安期有惭色,退席曰:『下官实不知灵药之妙,品殊乃尔,信骇听矣。』」
2.民意代表因违反议事规则,被主席勒令退出议场;或为表示抗议,而自动离开议场,均谓「退席」。
《漢語大詞典》:靴笏
亦作“鞾笏”。 靴与笏。古代官员在朝觐或其他正式场合用。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靴笏》:“靴者,盖古西胡服也……笏者,记其忽忘之心。”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往时学士,循 唐 故事,见宰相不具靴笏,繫鞋坐玉堂上。”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公主下降:“赐玉带鞾笏鞍马及红罗百匹。”
《國語辭典》:约见(約見)  拼音:yuē jiàn
邀约会见。如:「今天老师约见,我一定要准时。」
《漢語大詞典》:闹篮(鬧籃)
亦作“閙篮”。 热闹多事的场合。《五灯会元·临济宗·万年昙贯禅师》:“閙篮方喜得抽头,退鼓而今打未休。”《五灯会元·昭觉勤禅师法嗣·大沩法泰禅师》:“ 文殊 走入閙篮中, 普贤 端坐高楼看。” 宋 李曾伯 《水调歌头·幕府有和再用韵》词:“休诧穿杨妙手,乘早闹篮抽脚,谁拙又谁才。” 元 刘致 《满庭芳·自悟》曲:“撮艳处从今怕揽,闹篮中情愿粧憨。”
《漢語大詞典》:弁服
古代贵族的帽子和衣服。随场合而异,有韦弁服、皮弁服、冠弁服、服弁服等。周礼·春官·司服:“凡兵事,韦弁服;胝朝,则皮弁服;凡甸,冠弁服;凡凶事,服弁服。” 清 任大椿 撰有弁服释例,解释周礼仪礼礼记弁服所用之例,分爵弁服、韦弁服、皮弁服、朝弁服、玄端等门,共一百四十余事。
《國語辭典》:双方(雙方)  拼音:shuāng fāng
相对待的两方。如:「劳资双方」、「买卖双方」
《国语辞典》:豆大  拼音:dòu dà
形容像豆子一般大小。用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效果。如「豆大的灯火」,乃形容其小;而「豆大的汗水」,则又形容其大。
《國語辭典》:煞风景(煞風景)  拼音:shā fēng jǐng
破坏美景。比喻俗而伤雅,使人扫兴。参见「杀风景」条。宋。楼钥 次韵沈使君怀浮冈梅花:「毋庸高牙煞风景,为著佳句增孤妍。」
《漢語大詞典》:女方
女的方面(多用于有关婚事的场合)。如: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也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
《漢語大詞典》:严居(嚴居)
庄严的处所,严肃的场合。韩非子·难三:“广廷严居,众人之所肃也。晏室独处, 曾 史 之所僈也。”
《國語辭典》:国歌(國歌)  拼音:guó gē
由国家制定,颁行全国,代表国家的乐歌。通常于隆重集会、国际会议或比赛中演奏或演唱。
《國語辭典》:台面(檯面)  拼音:tái miàn
1.桌面。如:「这张桌子的台面不平,须再经过刨磨处理。」
2.比喻公开的场合。如:「这几招三脚猫的功夫,怎么摆得上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