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0,分40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一切如来眼色如明照三摩地
一地
一真地
七地沈空难
八人地
八大地狱
八炎火地狱
八炎热地狱
八寒地狱
八寒冰地狱
八热地狱
九地
九地九品思惑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
佛类词典
一切智地一切如来眼色如明照三摩地
一地
一真地
七地沈空难
八人地
八大地狱
八炎火地狱
八炎热地狱
八寒地狱
八寒冰地狱
八热地狱
九地
九地九品思惑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
一切智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證得一切智之位,即佛果位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其所说法,皆悉至于一切智地。」
【佛学常见辞汇】
證得一切智的地位,即佛位。
(术语)證得一切智之位,即佛果位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其所说法,皆悉至于一切智地。」
【佛学常见辞汇】
證得一切智的地位,即佛位。
一切如来眼色如明照三摩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眼三摩地也。大日如来住于此三摩地而说摄一切大阿阇梨位真言。见瑜祇经大阇梨经品。
(术语)佛眼三摩地也。大日如来住于此三摩地而说摄一切大阿阇梨位真言。见瑜祇经大阇梨经品。
一地
【佛学大辞典】
(譬喻)以地譬众生之佛性。一切之草木种子皆依地而生,一切之善根功德皆依一佛性而生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一地所生。」文句七上曰:「地,实相也。究竟非二,故名一。」法华义疏八曰:「一相谓一实相,合一地也。」
【佛学常见辞汇】
(喻)佛性好像一块土地。土地能使一切草木的种子生根发芽,而佛性也能使一切众生的善根功德增长壮大。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
一地者,一实相地也。地有能生之义,一切草木种子皆依于地而得生长,以譬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一切习因种子,皆依五阴之身,增长成熟。至于法华会上,闻佛说一乘法,皆成菩萨。法性五阴,则是一实相地。故经云:一地所生。是也。(习因者,所作之因,习续不断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譬喻)以地譬众生之佛性。一切之草木种子皆依地而生,一切之善根功德皆依一佛性而生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一地所生。」文句七上曰:「地,实相也。究竟非二,故名一。」法华义疏八曰:「一相谓一实相,合一地也。」
【佛学常见辞汇】
(喻)佛性好像一块土地。土地能使一切草木的种子生根发芽,而佛性也能使一切众生的善根功德增长壮大。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
一地者,一实相地也。地有能生之义,一切草木种子皆依于地而得生长,以譬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一切习因种子,皆依五阴之身,增长成熟。至于法华会上,闻佛说一乘法,皆成菩萨。法性五阴,则是一实相地。故经云:一地所生。是也。(习因者,所作之因,习续不断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一真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悟一真法界理之位也。四十二章经曰:「视平等如一真地。」道沛注曰:「平等视众生,如一真地。以一真法界,绝自他也。」
【佛学常见辞汇】
證悟一真法界的实际理地。
(术语)悟一真法界理之位也。四十二章经曰:「视平等如一真地。」道沛注曰:「平等视众生,如一真地。以一真法界,绝自他也。」
【佛学常见辞汇】
證悟一真法界的实际理地。
七地沈空难
【佛学大辞典】
(杂语)在十地中之第七地远行地,以深入无相观,无菩提可求。无众生可度。沈于无相空寂之理,而不能修行,此沈空之难也。菩萨故意起菩提有情实有之执入八地不动地。而證佛果也。
(杂语)在十地中之第七地远行地,以深入无相观,无菩提可求。无众生可度。沈于无相空寂之理,而不能修行,此沈空之难也。菩萨故意起菩提有情实有之执入八地不动地。而證佛果也。
八人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通教十地之第三地也。人者忍也,三乘之人同自世第一法入于十六心见道,正断见惑之八忍位也。止观六曰:「八人者,八忍也。从世第一法入无间三昧,故名八人。」大乘义章十四曰:「具修八忍,名八人地。」
【三藏法数】
谓三乘之人,体达三界见惑本空,在无间三昧中,八忍具足。止观云:人者,忍也,故名八人地。(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八忍者,苦法忍、苦类忍、集法忍、集类忍、灭法忍、灭类忍、道法忍、道类忍也。)
(术语)通教十地之第三地也。人者忍也,三乘之人同自世第一法入于十六心见道,正断见惑之八忍位也。止观六曰:「八人者,八忍也。从世第一法入无间三昧,故名八人。」大乘义章十四曰:「具修八忍,名八人地。」
【三藏法数】
谓三乘之人,体达三界见惑本空,在无间三昧中,八忍具足。止观云:人者,忍也,故名八人地。(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八忍者,苦法忍、苦类忍、集法忍、集类忍、灭法忍、灭类忍、道法忍、道类忍也。)
八大地狱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寒地狱及十六小地狱之外,有八热地狱,即八大地狱也。(参见:地狱)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对于八寒地狱而亦云八热地狱。赡部州地下五百踰缮那有地狱,名等活。从其次第,第八为无间地狱。此八大地狱重重竖立也。据俱舍论八之说,一等活地狱,彼有情遇种种斫刺磨捣。被凉风所吹则苏如故,等于前活,故名等活。二黑绳地狱,先以黑绳秤量支体,而后斩锯,故名黑绳。三众合地狱,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合党相害,故名众合。四号叫地狱,逼于众苦发悲号怨叫之声,故名号叫。五大叫地狱,逼于剧苦更发大哭声,故名大号叫。六炎热地狱,火随身起,炎炽周围,苦热难堪,故名炎热。七大热地狱,为热中之极,故名大热。八无间地狱,受苦无间,故名无间。俱舍论十一曰:「此赡部州下过二万有阿鼻旨大捺落迦,深广同前谓各二万,故彼底去此四万踰缮那。以于其中受苦无间,非如馀七大捺落迦受苦非恒,故名无间。(中略)七捺落迦,在无间上重累而住。其七者何?一者极热,二者炎热,三者大叫,四者号叫,五者众合,六者黑绳,七者等活。」智度论十六曰:「活大地狱,黑绳大地狱,合会大地狱,叫唤大地狱,大叫唤大地狱,大热地狱,大热大地狱,阿鼻大地狱。」显宗论十二之说,谓一想地狱,等活地狱也。罪人互怀毒想害,以毒爪相攫,又罪人被斫剌磨捣作已死想,然冷风吹之,皮肉还生,寻复起活,故名想地狱。二黑绳地狱,同前。三堆压地狱,即前众合地狱也,有大石山,罪人入其中,则堆压其身,故名堆压。四叫唤地狱,即前号叫地狱也。五大叫唤地狱,即前大叫唤地狱也。六烧炙地狱,即前炎热地狱也。七大烧炙地狱,即前大热地狱也。八无间地狱,同前。
【佛学常见辞汇】
八个大地狱。地狱大约分为三大类,即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在根本地狱中,又分为纵横两大类,纵的有八大地狱,又称为八热地狱。横的也有八大地狱,又称为八寒地狱。
(名数)八寒地狱及十六小地狱之外,有八热地狱,即八大地狱也。(参见:地狱)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对于八寒地狱而亦云八热地狱。赡部州地下五百踰缮那有地狱,名等活。从其次第,第八为无间地狱。此八大地狱重重竖立也。据俱舍论八之说,一等活地狱,彼有情遇种种斫刺磨捣。被凉风所吹则苏如故,等于前活,故名等活。二黑绳地狱,先以黑绳秤量支体,而后斩锯,故名黑绳。三众合地狱,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合党相害,故名众合。四号叫地狱,逼于众苦发悲号怨叫之声,故名号叫。五大叫地狱,逼于剧苦更发大哭声,故名大号叫。六炎热地狱,火随身起,炎炽周围,苦热难堪,故名炎热。七大热地狱,为热中之极,故名大热。八无间地狱,受苦无间,故名无间。俱舍论十一曰:「此赡部州下过二万有阿鼻旨大捺落迦,深广同前谓各二万,故彼底去此四万踰缮那。以于其中受苦无间,非如馀七大捺落迦受苦非恒,故名无间。(中略)七捺落迦,在无间上重累而住。其七者何?一者极热,二者炎热,三者大叫,四者号叫,五者众合,六者黑绳,七者等活。」智度论十六曰:「活大地狱,黑绳大地狱,合会大地狱,叫唤大地狱,大叫唤大地狱,大热地狱,大热大地狱,阿鼻大地狱。」显宗论十二之说,谓一想地狱,等活地狱也。罪人互怀毒想害,以毒爪相攫,又罪人被斫剌磨捣作已死想,然冷风吹之,皮肉还生,寻复起活,故名想地狱。二黑绳地狱,同前。三堆压地狱,即前众合地狱也,有大石山,罪人入其中,则堆压其身,故名堆压。四叫唤地狱,即前号叫地狱也。五大叫唤地狱,即前大叫唤地狱也。六烧炙地狱,即前炎热地狱也。七大烧炙地狱,即前大热地狱也。八无间地狱,同前。
【佛学常见辞汇】
八个大地狱。地狱大约分为三大类,即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在根本地狱中,又分为纵横两大类,纵的有八大地狱,又称为八热地狱。横的也有八大地狱,又称为八寒地狱。
八炎火地狱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度论所说十六小地狱之八地狱也。(参见:地狱)
(名数)智度论所说十六小地狱之八地狱也。(参见:地狱)
八炎热地狱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八炎火地狱同。
(名数)与八炎火地狱同。
八寒地狱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作八寒冰地狱。在八热地狱傍之八处寒地狱也。(参见:地狱)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以上八大地狱外,更有八处之寒地狱。依次横列者也。一頞部陀Arbuda,此云疱,极寒逼身身上生疱也。二尼刺部陀Nirarbuda,此云胞疱,严寒逼身身分疱裂也。三頞哳吒At!at!a,四矐矐婆Apapa,五虎虎婆Haha%dhara,此三者逼于寒而自口中发如是异声也。六嗢钵罗Utpala,此云青莲华,严寒逼迫,身分折裂如青莲也。七钵特摩Padma,此云红莲华,身分折裂如红莲华也。八摩诃钵特摩Maha%padma,此云大红莲华,身分折裂如大红莲华也。涅槃经十一曰:「八种寒水地狱:所谓阿波波地狱,阿吒吒地狱,阿罗罗地狱,阿婆婆地狱,优钵罗地狱,波头摩地狱,拘物头地狱,分陀利地狱。」智度论十六曰:「八寒冰地狱者:一名頞浮陀(少多有孔),二名尼罗浮陀(无孔),三名呵罗罗(寒颤声也),四名阿婆婆(亦患寒声),五名睺睺(亦是患寒声),六名沤波罗(此地狱外壁似青莲华也),七名波特摩(红莲华色罪人生中受苦也),八名摩诃波头摩。是为八。」八热八寒之原语,出名义大集二一四。五。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頞浮陀地狱〕,梵语頞浮陀,或云頞部陀,华言疱。谓受罪众生,因寒苦所逼,皮肉疱起也。
〔二、泥赖浮陀地狱〕,梵语泥赖浮陀,或云泥刺部陀,华言疱裂。谓受罪众生,因寒苦所逼,疱即拆裂也。
〔三、阿吒吒地狱〕,梵语阿吒吒,或云嚯嚯(皆无翻)。谓受罪众生,由寒苦增极,唇不能动,唯于舌中作此声也。
〔四、阿波波地狱〕,梵语阿波波,或云唬唬婆(无翻),谓受罪众生,寒苦增极,舌不能动,唯于唇间作此声也。
〔五、呕喉地狱〕,呕喉地狱者,谓受罪众生,由寒苦增极,唇舌俱不能动,但于咽喉内振气而作此声也。
〔六、郁波罗地狱〕,梵语郁波罗,或云嗢钵罗,华言青莲华。谓受罪众生,由寒苦增极,皮肉开拆,似此华也。
〔七、波头摩地狱〕,梵语波头摩,或云钵特摩,华言红莲华。谓受罪众生,由寒苦增极,肉色大拆,似此华也。
〔八、芬陀利地狱〕,梵语芬陀利,华言白莲华。谓受罪众生,由寒苦增极,皮肉脱落,其骨之色,似此华故。或云摩诃钵特摩地狱,梵语摩诃钵特摩,华言大红莲华,皮肉冻拆,似此华也。
(名数)又作八寒冰地狱。在八热地狱傍之八处寒地狱也。(参见:地狱)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以上八大地狱外,更有八处之寒地狱。依次横列者也。一頞部陀Arbuda,此云疱,极寒逼身身上生疱也。二尼刺部陀Nirarbuda,此云胞疱,严寒逼身身分疱裂也。三頞哳吒At!at!a,四矐矐婆Apapa,五虎虎婆Haha%dhara,此三者逼于寒而自口中发如是异声也。六嗢钵罗Utpala,此云青莲华,严寒逼迫,身分折裂如青莲也。七钵特摩Padma,此云红莲华,身分折裂如红莲华也。八摩诃钵特摩Maha%padma,此云大红莲华,身分折裂如大红莲华也。涅槃经十一曰:「八种寒水地狱:所谓阿波波地狱,阿吒吒地狱,阿罗罗地狱,阿婆婆地狱,优钵罗地狱,波头摩地狱,拘物头地狱,分陀利地狱。」智度论十六曰:「八寒冰地狱者:一名頞浮陀(少多有孔),二名尼罗浮陀(无孔),三名呵罗罗(寒颤声也),四名阿婆婆(亦患寒声),五名睺睺(亦是患寒声),六名沤波罗(此地狱外壁似青莲华也),七名波特摩(红莲华色罪人生中受苦也),八名摩诃波头摩。是为八。」八热八寒之原语,出名义大集二一四。五。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頞浮陀地狱〕,梵语頞浮陀,或云頞部陀,华言疱。谓受罪众生,因寒苦所逼,皮肉疱起也。
〔二、泥赖浮陀地狱〕,梵语泥赖浮陀,或云泥刺部陀,华言疱裂。谓受罪众生,因寒苦所逼,疱即拆裂也。
〔三、阿吒吒地狱〕,梵语阿吒吒,或云嚯嚯(皆无翻)。谓受罪众生,由寒苦增极,唇不能动,唯于舌中作此声也。
〔四、阿波波地狱〕,梵语阿波波,或云唬唬婆(无翻),谓受罪众生,寒苦增极,舌不能动,唯于唇间作此声也。
〔五、呕喉地狱〕,呕喉地狱者,谓受罪众生,由寒苦增极,唇舌俱不能动,但于咽喉内振气而作此声也。
〔六、郁波罗地狱〕,梵语郁波罗,或云嗢钵罗,华言青莲华。谓受罪众生,由寒苦增极,皮肉开拆,似此华也。
〔七、波头摩地狱〕,梵语波头摩,或云钵特摩,华言红莲华。谓受罪众生,由寒苦增极,肉色大拆,似此华也。
〔八、芬陀利地狱〕,梵语芬陀利,华言白莲华。谓受罪众生,由寒苦增极,皮肉脱落,其骨之色,似此华故。或云摩诃钵特摩地狱,梵语摩诃钵特摩,华言大红莲华,皮肉冻拆,似此华也。
八寒冰地狱
【佛学大辞典】
(名数)同于八寒地狱。
(名数)同于八寒地狱。
八热地狱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八大地狱同。
【三藏法数】
(出显宗论)
在地之下,故名地狱。婆沙论云:南赡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乃有其狱。然此地狱,有大有小。大则八寒、八热,小则一一大狱四门,各有四小狱,共为十六;小狱名为游增狱,谓受罪众生,游彼狱时,其苦转增故也。(梵语赡部洲,又云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踰缮那,又云由旬,华言限量。)
〔一、想地狱〕,此狱,俱舍论中亦名等活地狱。显宗论云:其中众生,手生铁爪,其爪长利,互相瞋忿,怀毒害想,以爪相攫,肉即堕落;或被斫刺磨捣,想为已死,冷风吹之,皮肉还生,寻复活起,故名想地狱。
〔二、黑绳地狱〕,谓此狱中,狱卒以热铁绳絣牵罪人,然后斩锯;复有恶风吹热铁绳,笼络其身,烧皮彻肉,焦骨沸髓,苦毒万端,故名黑绳地狱。
〔三、堆压地狱〕,此狱,亦名众合地狱,狱中有大石山,罪人入至其中,山自然合,堆压其身,骨肉糜碎,故名堆压地狱。
〔四、叫唤地狱〕,谓受罪众生,既至此狱,狱卒以其罪人掷大镬中,沸汤烹煮,受诸痛苦,号咷叫唤,故名叫唤地狱。
〔五、大叫唤地狱〕,谓狱卒既将罪人沸汤烹煮已,业风吹活;又捉向热铁鏊中煎熬,痛苦极切,发声大叫,故名大叫唤地狱。
〔六、烧炙地狱〕,谓此狱以铁为城,烈火猛燄,内外烧炙,皮肉糜烂,痛苦万端,故名烧炙地狱。
〔七、大烧炙地狱〕,谓狱卒将彼罪人,置铁城中,烈火烧城,内外俱赤,烧炙罪人;又有火坑,火燄炽盛,其坑两岸,复有火山,捉彼罪人,贯铁叉上,著于火中,皮肉糜烂,痛苦万端,故名大烧炙地狱。
〔八、无间地狱〕,谓有罪众生,至彼受苦,无有间歇,故名无间。此于八热中又为最重之狱也。成实论明五种无间:一者,趣果无间。谓有极重罪者,即向彼狱受其果报,无有间歇。二者,受苦无间,谓至彼狱受诸痛苦,无有间歇。三者,时无间。谓至彼狱受苦,时节无有间歇。四者,命无间。谓彼地狱,寿命一中劫,无有间歇。五者,形无间。谓彼地狱受罪众生,生而复死,死已还生,身形无有间歇也。(一中劫者,二十小劫为一中劫也。)
(名数)与八大地狱同。
【三藏法数】
(出显宗论)
在地之下,故名地狱。婆沙论云:南赡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乃有其狱。然此地狱,有大有小。大则八寒、八热,小则一一大狱四门,各有四小狱,共为十六;小狱名为游增狱,谓受罪众生,游彼狱时,其苦转增故也。(梵语赡部洲,又云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踰缮那,又云由旬,华言限量。)
〔一、想地狱〕,此狱,俱舍论中亦名等活地狱。显宗论云:其中众生,手生铁爪,其爪长利,互相瞋忿,怀毒害想,以爪相攫,肉即堕落;或被斫刺磨捣,想为已死,冷风吹之,皮肉还生,寻复活起,故名想地狱。
〔二、黑绳地狱〕,谓此狱中,狱卒以热铁绳絣牵罪人,然后斩锯;复有恶风吹热铁绳,笼络其身,烧皮彻肉,焦骨沸髓,苦毒万端,故名黑绳地狱。
〔三、堆压地狱〕,此狱,亦名众合地狱,狱中有大石山,罪人入至其中,山自然合,堆压其身,骨肉糜碎,故名堆压地狱。
〔四、叫唤地狱〕,谓受罪众生,既至此狱,狱卒以其罪人掷大镬中,沸汤烹煮,受诸痛苦,号咷叫唤,故名叫唤地狱。
〔五、大叫唤地狱〕,谓狱卒既将罪人沸汤烹煮已,业风吹活;又捉向热铁鏊中煎熬,痛苦极切,发声大叫,故名大叫唤地狱。
〔六、烧炙地狱〕,谓此狱以铁为城,烈火猛燄,内外烧炙,皮肉糜烂,痛苦万端,故名烧炙地狱。
〔七、大烧炙地狱〕,谓狱卒将彼罪人,置铁城中,烈火烧城,内外俱赤,烧炙罪人;又有火坑,火燄炽盛,其坑两岸,复有火山,捉彼罪人,贯铁叉上,著于火中,皮肉糜烂,痛苦万端,故名大烧炙地狱。
〔八、无间地狱〕,谓有罪众生,至彼受苦,无有间歇,故名无间。此于八热中又为最重之狱也。成实论明五种无间:一者,趣果无间。谓有极重罪者,即向彼狱受其果报,无有间歇。二者,受苦无间,谓至彼狱受诸痛苦,无有间歇。三者,时无间。谓至彼狱受苦,时节无有间歇。四者,命无间。谓彼地狱,寿命一中劫,无有间歇。五者,形无间。谓彼地狱受罪众生,生而复死,死已还生,身形无有间歇也。(一中劫者,二十小劫为一中劫也。)
九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九有。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及无色界各分为四地也。一欲界五趣地,二离生喜乐地,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想非非想处地。欲界五趣地者,或名五趣杂居地。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及天之五趣等为散地,并有欲故,合为一地。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与寻伺即觉观相应,已离欲界之苦,而生喜乐,故立为一地。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第二禅,已无寻伺,从定生喜乐,故为一地。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第三禅,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之乐,故为一地。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第四禅,离前喜乐等,清净平等,住于舍受正念,故为一地。空无边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一定,厌色而住于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二定,住于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三定,住于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四定,住于非想非非想处定,故各立为一地。其中后四地,乃所谓四无色界,其名称别无所异。前五地,据杂阿含经十七之说,立其名目。彼文曰:「云何食念?谓五欲因缘生念。云何无食念?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无食念。云何无食无食念?谓有觉有观息,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念。云何有食乐?谓五欲因缘,生乐生喜,是名有食乐。云何无食乐?谓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是名无食乐。云何无食无食乐?谓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是名无食无食乐。云何有食舍?谓五欲因缘生舍,是名有食舍。云何无食舍?谓彼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第三禅具足住,是名无食舍。云何无食无食舍?谓彼比丘离苦息乐,忧喜先已离,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舍。」亦见大毗婆沙论三十一,俱舍论二十八等。
![](http://www.baus-ebs.org/fodict_online/images/1/T0073.JPG)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九有。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佔一地,其他色界和无色界各佔四地,即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以上九地,因皆贪著境界,不肯离去,所以叫做地。又因为是从有漏业因所得来的果报,所以又名九有。
【佛学次第统编】
三界分别说之,可为九地。九地者:谓欲界五趣杂居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也。地有持载之义,众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从忉利天已下及四趣,皆为地居。夜摩已上以至非非想天,皆为空居。从所依处得名,故皆言地也。
一、五趣杂居地 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也。本该六趣,以阿修罗通于诸趣,故但言五。杂居者,五趣虽果报苦乐不同,总居于欲界故也。
二、离生喜乐地 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天也。谓此天已离欲界欲恶之法,得觉观禅定,身心凝静,而生喜乐。住于此定,一切苦恼,皆不能逼也。
三、定生喜乐地 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二禅天也。谓此天已离初禅觉观动散,摄心在定,澹然凝静,而生胜定喜乐。住于此定,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也。
四、离喜妙乐地 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三禅天也。谓此天已离二禅天喜之踊动,因摄心谛观,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住于此定,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也。
五、舍念清净地 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四禅天也。谓此天舍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杂。住于此定,空明寂静,万像皆现也。
六、空无边处地 空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一天也。谓此天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故,以功用行,灭一切色相,而入虚空处定。住于此定,其心明净,无碍自在也。
七、识无边处地 识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二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三世之识,悉现定中。住于此定,清净寂静也。
八、无所有处地 无所有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三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识处三世,流转无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也。
九、非非想处地 非非想处地者,非前识处之有想,非无所有处之无想,即无色界第四天也。谓此天厌无所有处如痴,故舍之而入非非想处定。住于此定,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也。
(名数)又名九有。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及无色界各分为四地也。一欲界五趣地,二离生喜乐地,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想非非想处地。欲界五趣地者,或名五趣杂居地。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及天之五趣等为散地,并有欲故,合为一地。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与寻伺即觉观相应,已离欲界之苦,而生喜乐,故立为一地。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第二禅,已无寻伺,从定生喜乐,故为一地。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第三禅,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之乐,故为一地。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第四禅,离前喜乐等,清净平等,住于舍受正念,故为一地。空无边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一定,厌色而住于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二定,住于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三定,住于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四定,住于非想非非想处定,故各立为一地。其中后四地,乃所谓四无色界,其名称别无所异。前五地,据杂阿含经十七之说,立其名目。彼文曰:「云何食念?谓五欲因缘生念。云何无食念?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无食念。云何无食无食念?谓有觉有观息,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念。云何有食乐?谓五欲因缘,生乐生喜,是名有食乐。云何无食乐?谓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是名无食乐。云何无食无食乐?谓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是名无食无食乐。云何有食舍?谓五欲因缘生舍,是名有食舍。云何无食舍?谓彼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第三禅具足住,是名无食舍。云何无食无食舍?谓彼比丘离苦息乐,忧喜先已离,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舍。」亦见大毗婆沙论三十一,俱舍论二十八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九有。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佔一地,其他色界和无色界各佔四地,即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以上九地,因皆贪著境界,不肯离去,所以叫做地。又因为是从有漏业因所得来的果报,所以又名九有。
【佛学次第统编】
三界分别说之,可为九地。九地者:谓欲界五趣杂居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也。地有持载之义,众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从忉利天已下及四趣,皆为地居。夜摩已上以至非非想天,皆为空居。从所依处得名,故皆言地也。
一、五趣杂居地 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也。本该六趣,以阿修罗通于诸趣,故但言五。杂居者,五趣虽果报苦乐不同,总居于欲界故也。
二、离生喜乐地 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天也。谓此天已离欲界欲恶之法,得觉观禅定,身心凝静,而生喜乐。住于此定,一切苦恼,皆不能逼也。
三、定生喜乐地 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二禅天也。谓此天已离初禅觉观动散,摄心在定,澹然凝静,而生胜定喜乐。住于此定,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也。
四、离喜妙乐地 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三禅天也。谓此天已离二禅天喜之踊动,因摄心谛观,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住于此定,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也。
五、舍念清净地 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四禅天也。谓此天舍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杂。住于此定,空明寂静,万像皆现也。
六、空无边处地 空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一天也。谓此天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故,以功用行,灭一切色相,而入虚空处定。住于此定,其心明净,无碍自在也。
七、识无边处地 识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二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三世之识,悉现定中。住于此定,清净寂静也。
八、无所有处地 无所有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三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识处三世,流转无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也。
九、非非想处地 非非想处地者,非前识处之有想,非无所有处之无想,即无色界第四天也。谓此天厌无所有处如痴,故舍之而入非非想处定。住于此定,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也。
九地九品思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界九地,各有九品之惑,合为八十一品之惑。
(名数)三界九地,各有九品之惑,合为八十一品之惑。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九品往生之差别且教陀罗尼。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九品往生之差别且教陀罗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