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切智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證得一切智之位,即佛果位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其所说法,皆悉至于一切智地。」
【佛学常见辞汇】
證得一切智的地位,即佛位。
一切如来眼色如明照三摩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眼三摩地也。大日如来住于此三摩地而说摄一切大阿阇梨位真言。见瑜祇经大阇梨经品。
一地
【佛学大辞典】
(譬喻)以地譬众生之佛性。一切之草木种子皆依地而生,一切之善根功德皆依一佛性而生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一地所生。」文句七上曰:「地,实相也。究竟非二,故名一。」法华义疏八曰:「一相谓一实相,合一地也。」
【佛学常见辞汇】
(喻)佛性好像一块土地。土地能使一切草木的种子生根发芽,而佛性也能使一切众生的善根功德增长壮大。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
一地者,一实相地也。地有能生之义,一切草木种子皆依于地而得生长,以譬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一切习因种子,皆依五阴之身,增长成熟。至于法华会上,闻佛说一乘法,皆成菩萨。法性五阴,则是一实相地。故经云:一地所生。是也。(习因者,所作之因,习续不断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一真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悟一真法界理之位也。四十二章经曰:「视平等如一真地。」道沛注曰:「平等视众生,如一真地。以一真法界,绝自他也。」
【佛学常见辞汇】
證悟一真法界的实际理地。
七地沈空难
【佛学大辞典】
(杂语)在十地中之第七地远行地,以深入无相观,无菩提可求。无众生可度。沈于无相空寂之理,而不能修行,此沈空之难也。菩萨故意起菩提有情实有之执入八地不动地。而證佛果也。
八人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通教十地之第三地也。人者忍也,三乘之人同自世第一法入于十六心见道,正断见惑之八忍位也。止观六曰:「八人者,八忍也。从世第一法入无间三昧,故名八人。」大乘义章十四曰:「具修八忍,名八人地。」
【三藏法数】
谓三乘之人,体达三界见惑本空,在无间三昧中,八忍具足。止观云:人者,忍也,故名八人地。(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八忍者,苦法忍、苦类忍、集法忍、集类忍、灭法忍、灭类忍、道法忍、道类忍也。)
八大地狱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寒地狱及十六小地狱之外,有八热地狱,即八大地狱也。(参见:地狱)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对于八寒地狱而亦云八热地狱。赡部州地下五百踰缮那有地狱,名等活。从其次第,第八为无间地狱。此八大地狱重重竖立也。据俱舍论八之说,一等活地狱,彼有情遇种种斫刺磨捣。被凉风所吹则苏如故,等于前活,故名等活。二黑绳地狱,先以黑绳秤量支体,而后斩锯,故名黑绳。三众合地狱,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合党相害,故名众合。四号叫地狱,逼于众苦发悲号怨叫之声,故名号叫。五大叫地狱,逼于剧苦更发大哭声,故名大号叫。六炎热地狱,火随身起,炎炽周围,苦热难堪,故名炎热。七大热地狱,为热中之极,故名大热。八无间地狱,受苦无间,故名无间。俱舍论十一曰:「此赡部州下过二万有阿鼻旨大捺落迦,深广同前谓各二万,故彼底去此四万踰缮那。以于其中受苦无间,非如馀七大捺落迦受苦非恒,故名无间。(中略)七捺落迦,在无间上重累而住。其七者何?一者极热,二者炎热,三者大叫,四者号叫,五者众合,六者黑绳,七者等活。」智度论十六曰:「活大地狱,黑绳大地狱,合会大地狱,叫唤大地狱,大叫唤大地狱,大热地狱,大热大地狱,阿鼻大地狱。」显宗论十二之说,谓一想地狱,等活地狱也。罪人互怀毒想害,以毒爪相攫,又罪人被斫剌磨捣作已死想,然冷风吹之,皮肉还生,寻复起活,故名想地狱。二黑绳地狱,同前。三堆压地狱,即前众合地狱也,有大石山,罪人入其中,则堆压其身,故名堆压。四叫唤地狱,即前号叫地狱也。五大叫唤地狱,即前大叫唤地狱也。六烧炙地狱,即前炎热地狱也。七大烧炙地狱,即前大热地狱也。八无间地狱,同前。
【佛学常见辞汇】
八个大地狱。地狱大约分为三大类,即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在根本地狱中,又分为纵横两大类,纵的有八大地狱,又称为八热地狱。横的也有八大地狱,又称为八寒地狱。
八炎火地狱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度论所说十六小地狱之八地狱也。(参见:地狱)
八炎热地狱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八炎火地狱同。
八寒地狱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作八寒冰地狱。在八热地狱傍之八处寒地狱也。(参见:地狱)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以上八大地狱外,更有八处之寒地狱。依次横列者也。一頞部陀Arbuda,此云疱,极寒逼身身上生疱也。二尼刺部陀Nirarbuda,此云胞疱,严寒逼身身分疱裂也。三頞哳吒At!at!a,四矐矐婆Apapa,五虎虎婆Haha%dhara,此三者逼于寒而自口中发如是异声也。六嗢钵罗Utpala,此云青莲华,严寒逼迫,身分折裂如青莲也。七钵特摩Padma,此云红莲华,身分折裂如红莲华也。八摩诃钵特摩Maha%padma,此云大红莲华,身分折裂如大红莲华也。涅槃经十一曰:「八种寒水地狱:所谓阿波波地狱,阿吒吒地狱,阿罗罗地狱,阿婆婆地狱,优钵罗地狱,波头摩地狱,拘物头地狱,分陀利地狱。」智度论十六曰:「八寒冰地狱者:一名頞浮陀(少多有孔),二名尼罗浮陀(无孔),三名呵罗罗(寒颤声也),四名阿婆婆(亦患寒声),五名睺睺(亦是患寒声),六名沤波罗(此地狱外壁似青莲华也),七名波特摩(红莲华色罪人生中受苦也),八名摩诃波头摩。是为八。」八热八寒之原语,出名义大集二一四。五。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頞浮陀地狱〕,梵语頞浮陀,或云頞部陀,华言疱。谓受罪众生,因寒苦所逼,皮肉疱起也。
〔二、泥赖浮陀地狱〕,梵语泥赖浮陀,或云泥刺部陀,华言疱裂。谓受罪众生,因寒苦所逼,疱即拆裂也。
〔三、阿吒吒地狱〕,梵语阿吒吒,或云嚯嚯(皆无翻)。谓受罪众生,由寒苦增极,唇不能动,唯于舌中作此声也。
〔四、阿波波地狱〕,梵语阿波波,或云唬唬婆(无翻),谓受罪众生,寒苦增极,舌不能动,唯于唇间作此声也。
〔五、呕喉地狱〕,呕喉地狱者,谓受罪众生,由寒苦增极,唇舌俱不能动,但于咽喉内振气而作此声也。
〔六、郁波罗地狱〕,梵语郁波罗,或云嗢钵罗,华言青莲华。谓受罪众生,由寒苦增极,皮肉开拆,似此华也。
〔七、波头摩地狱〕,梵语波头摩,或云钵特摩,华言红莲华。谓受罪众生,由寒苦增极,肉色大拆,似此华也。
〔八、芬陀利地狱〕,梵语芬陀利,华言白莲华。谓受罪众生,由寒苦增极,皮肉脱落,其骨之色,似此华故。或云摩诃钵特摩地狱,梵语摩诃钵特摩,华言大红莲华,皮肉冻拆,似此华也。
八寒冰地狱
【佛学大辞典】
(名数)同于八寒地狱。
八热地狱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八大地狱同。
【三藏法数】
(出显宗论)
在地之下,故名地狱。婆沙论云:南赡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乃有其狱。然此地狱,有大有小。大则八寒、八热,小则一一大狱四门,各有四小狱,共为十六;小狱名为游增狱,谓受罪众生,游彼狱时,其苦转增故也。(梵语赡部洲,又云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踰缮那,又云由旬,华言限量。)
〔一、想地狱〕,此狱,俱舍论中亦名等活地狱。显宗论云:其中众生,手生铁爪,其爪长利,互相瞋忿,怀毒害想,以爪相攫,肉即堕落;或被斫刺磨捣,想为已死,冷风吹之,皮肉还生,寻复活起,故名想地狱。
〔二、黑绳地狱〕,谓此狱中,狱卒以热铁绳絣牵罪人,然后斩锯;复有恶风吹热铁绳,笼络其身,烧皮彻肉,焦骨沸髓,苦毒万端,故名黑绳地狱。
〔三、堆压地狱〕,此狱,亦名众合地狱,狱中有大石山,罪人入至其中,山自然合,堆压其身,骨肉糜碎,故名堆压地狱。
〔四、叫唤地狱〕,谓受罪众生,既至此狱,狱卒以其罪人掷大镬中,沸汤烹煮,受诸痛苦,号咷叫唤,故名叫唤地狱。
〔五、大叫唤地狱〕,谓狱卒既将罪人沸汤烹煮已,业风吹活;又捉向热铁鏊中煎熬,痛苦极切,发声大叫,故名大叫唤地狱。
〔六、烧炙地狱〕,谓此狱以铁为城,烈火猛燄,内外烧炙,皮肉糜烂,痛苦万端,故名烧炙地狱。
〔七、大烧炙地狱〕,谓狱卒将彼罪人,置铁城中,烈火烧城,内外俱赤,烧炙罪人;又有火坑,火燄炽盛,其坑两岸,复有火山,捉彼罪人,贯铁叉上,著于火中,皮肉糜烂,痛苦万端,故名大烧炙地狱。
〔八、无间地狱〕,谓有罪众生,至彼受苦,无有间歇,故名无间。此于八热中又为最重之狱也。成实论明五种无间:一者,趣果无间。谓有极重罪者,即向彼狱受其果报,无有间歇。二者,受苦无间,谓至彼狱受诸痛苦,无有间歇。三者,时无间。谓至彼狱受苦,时节无有间歇。四者,命无间。谓彼地狱,寿命一中劫,无有间歇。五者,形无间。谓彼地狱受罪众生,生而复死,死已还生,身形无有间歇也。(一中劫者,二十小劫为一中劫也。)
九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九有。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及无色界各分为四地也。一欲界五趣地,二离生喜乐地,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想非非想处地。欲界五趣地者,或名五趣杂居地。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及天之五趣等为散地,并有欲故,合为一地。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与寻伺即觉观相应,已离欲界之苦,而生喜乐,故立为一地。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第二禅,已无寻伺,从定生喜乐,故为一地。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第三禅,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之乐,故为一地。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第四禅,离前喜乐等,清净平等,住于舍受正念,故为一地。空无边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一定,厌色而住于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二定,住于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三定,住于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四定,住于非想非非想处定,故各立为一地。其中后四地,乃所谓四无色界,其名称别无所异。前五地,据杂阿含经十七之说,立其名目。彼文曰:「云何食念?谓五欲因缘生念。云何无食念?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无食念。云何无食无食念?谓有觉有观息,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念。云何有食乐?谓五欲因缘,生乐生喜,是名有食乐。云何无食乐?谓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是名无食乐。云何无食无食乐?谓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是名无食无食乐。云何有食舍?谓五欲因缘生舍,是名有食舍。云何无食舍?谓彼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第三禅具足住,是名无食舍。云何无食无食舍?谓彼比丘离苦息乐,忧喜先已离,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舍。」亦见大毗婆沙论三十一,俱舍论二十八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九有。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佔一地,其他色界和无色界各佔四地,即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以上九地,因皆贪著境界,不肯离去,所以叫做地。又因为是从有漏业因所得来的果报,所以又名九有。
【佛学次第统编】
三界分别说之,可为九地。九地者:谓欲界五趣杂居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也。地有持载之义,众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从忉利天已下及四趣,皆为地居。夜摩已上以至非非想天,皆为空居。从所依处得名,故皆言地也。
一、五趣杂居地 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也。本该六趣,以阿修罗通于诸趣,故但言五。杂居者,五趣虽果报苦乐不同,总居于欲界故也。
二、离生喜乐地 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天也。谓此天已离欲界欲恶之法,得觉观禅定,身心凝静,而生喜乐。住于此定,一切苦恼,皆不能逼也。
三、定生喜乐地 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二禅天也。谓此天已离初禅觉观动散,摄心在定,澹然凝静,而生胜定喜乐。住于此定,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也。
四、离喜妙乐地 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三禅天也。谓此天已离二禅天喜之踊动,因摄心谛观,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住于此定,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也。
五、舍念清净地 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四禅天也。谓此天舍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杂。住于此定,空明寂静,万像皆现也。
六、空无边处地 空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一天也。谓此天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故,以功用行,灭一切色相,而入虚空处定。住于此定,其心明净,无碍自在也。
七、识无边处地 识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二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三世之识,悉现定中。住于此定,清净寂静也。
八、无所有处地 无所有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三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识处三世,流转无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也。
九、非非想处地 非非想处地者,非前识处之有想,非无所有处之无想,即无色界第四天也。谓此天厌无所有处如痴,故舍之而入非非想处定。住于此定,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也。
九地九品思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界九地,各有九品之惑,合为八十一品之惑。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九品往生之差别且教陀罗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