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20
词典
1
分类词汇
19
共19,分2页显示
1
2
2
下一页
分类词汇
开篇
昆腔
苏剧
黄梅戏
闽剧
耍孩儿
花部
扬剧
海南戏
黄腔
桂戏
徽剧
桂剧
青阳腔
山西梆子
《國語辭典》:
开篇(開篇)
拼音:
kāi piān
1.江浙一带弹词曲艺的小唱段,原在正书演出前加唱,以为定场,与正文无关。现已独立,分对口、群唱、小组唱、对白开篇等。其中以苏州弹词开篇最有特色,如宫怨、新木兰词。
2.江浙地方戏曲演出前,或附加与正戏无关的唱段。如越剧开篇、沪剧开篇。
分類:
开篇
弹词
江苏
写作
演员
等作
作品
演唱
浙江
开端
事前
有些
一篇
弹唱
地方戏曲
短篇
唱词
演出
时附
附加
容与
无关
《國語辭典》:
昆腔(崑腔)
拼音:
kūn qiāng
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剧种。始于元代,最初是江苏昆山一带民间所流行的清唱腔调,故称为「昆山腔」。明嘉靖年间,魏良辅以昆山腔为基础,综合我国各地方腔调,揉合南北曲,以笛、管、笙、琵琶、锣鼓等为乐器,旋律婉转细致,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为集南北曲大成的时曲,是明代到清中叶以前我国主要的戏曲腔调。由于所唱的是曲牌,故称为「昆曲」;因以江南苏州昆山一带的语言演出,故也称为「昆剧」。
分類:
昆腔
地方戏曲
戏曲
昆山
声腔
昆山腔
产生
曲剧
剧种
江苏
《漢語大詞典》:
苏剧(蘇劇)
江苏 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 苏州 一带。由曲艺“苏州滩簧”发展而成,常用曲调有费家调、弦索调、太平调等,用胡琴、笛、琵琶(或弦子)、笙等伴奏。
分類:
江苏
地方戏曲
剧种
流行
苏州
《國語辭典》:
黄梅戏(黃梅戲)
拼音:
huáng méi xì
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等地区的剧种。其主要曲调是由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谣而来,受青阳腔的影响,并与安徽民间歌舞、说唱音乐等融合发展而成。
分類:
安徽
地方戏曲
剧种
流行
省中
《國語辭典》:
闽剧(閩劇)
拼音:
mín jù
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的剧种。从明末开始发展至今,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徽剧和京剧等的影响。主要伴奏乐器有梆笛、二胡及唢呐等,所使用的曲调则有逗腔、扬歌、江湖和小调等四类。也称为「福州戏」。
分類:
闽剧
福建
地方戏曲
剧种
流行
福州
《漢語大詞典》:
耍孩儿(耍孩兒)
(1).民间曲调名。五十四字,平仄通协。 明 人选辑
《玉谷调簧》
中收二十馀首。
(2).地方戏曲剧种名。也叫咳咳腔、嗨嗨调。流行于 山西 北部和 内蒙古 一带。
分類:
耍孩儿
民间
地方戏曲
剧种
平仄
二十
《國語辭典》:
花部
拼音:
huā bù
戏曲种类的泛称。清朝乾隆时对当时各种地方戏曲的总称。以多种乐器合奏,纷杂嚣乱。剧词和音乐,通俗易解,受当时群众的喜爱。包括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高腔、二簧调等。也称为「乱弹」。
分類:
乾隆
流行
昆曲
地方戏曲
剧种
《国语辞典》:
扬剧(扬剧)
拼音:
yáng jù
一种江苏地方戏曲。流行于扬州一带。也称为「维扬戏」。
分类:
江苏
地方戏曲
流行
扬州
《国语辞典》:
海南戏(海南戏)
拼音:
hǎi nán xì
流行于广东省海南岛及雷州半岛部分地区的地方戏曲。参见「琼剧」条。
分类:
流行
广东
海南
雷州半岛
分地
地区
地方戏曲
《国语辞典》:
黄腔(黄腔)
拼音:
huáng qiāng
1.传统戏曲的腔调。原指流传于江西宜黄的地方戏曲腔调,清代后,乱弹、京剧中所谓之二黄,即指宜黄腔而言。因南人「二」、「宜」字音相近,讹宜为二,而称二黄,简称黄腔。
2.戏曲上指演员唱戏时腔调不标准。也作「荒腔」。
3.庸俗腐化或含有色情意味的言语。如:「那个人时常喜欢开黄腔,惹人生厌。」
分类:
庸俗
戏曲
腐化
演员
含有
腔调
有色
唱戏
色情
情意
意味
流传
标准
言语
地方戏曲
《国语辞典》:
桂戏(桂戏)
拼音:
guì xì
一种地方戏曲。参见「桂剧」条。
分类:
种地
地方戏曲
《國語辭典》:
徽剧(徽劇)
拼音:
huī jù
一种流行于安徽、江苏等省的地方戏曲。相传系徽州腔和青阳腔于明末清初与乱弹、吹腔交流融合而成,其中亦受昆腔的影响。主要腔调为吹腔、高拔子和二黄。清初流传很广,对南方许多剧种皆有深远的影响。也称为「徽调」。
分類:
徽剧
安徽
地方戏曲
剧种
《國語辭典》:
桂剧(桂劇)
拼音:
guì jù
一种地方戏曲。流行于广西以及湖南的部分地区。腔调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的部分曲调。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唢呐、锣、钹等。也称为「桂戏」。
分類:
地方戏曲
剧种
流行
《漢語大詞典》:
青阳腔(青陽腔)
一种地方戏曲声腔、剧种。 浙江 的余姚腔和 江西 的弋阳腔于 明 嘉靖 年间相继传入 青阳 后,同当地的民间曲调汇合形成。一般认为青阳腔即 明 代的池州腔,现在赣剧中仍有青阳腔。也有人认为青阳腔兼指徽州腔和池州腔。
分類:
种地
地方戏曲
声腔
剧种
浙江
《國語辭典》:
山西梆子
拼音:
shān xī bāng zi
流行于山西地方的剧种。由蒲剧派衍生而成。音调高亢,唱腔以梆子腔为主。也称为「晋剧」、「中路梆子」。
分類:
地方戏曲
腔调
剧种
流行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