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地利属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
 
得道多助理,失道寡助


《孟子注疏》卷四上〈公孙丑章句下〉~72~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國語辭典》:地利  拼音:dì lì
1.地理形势上占优势。《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土地生产的能力。《管子。牧民》:「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
《国语辞典》:奥地利共和国(奥地利共和国)  拼音:ào dì lì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Austria
国名。位于欧洲中部,北界捷克,东界匈牙利,南界南斯拉夫及义大利,西界瑞士与德国。面积约八万四千平方公里,人口约七百六十万。首都为维也纳(Vienna)。人民多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主要语言为德语。西元一九四五年大战结束,由英、美、法、苏四强分区占领达十年之久,迄至一九五五年五月十五日四强终止占领并承认其独立,奥国国会于同年十月二十六日宣布为永久中立国,并订该日为国庆日。币制为Euro。简称为「奥地利」。
《国语辞典》: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拼音:tiān shí bù rú dì lì,dì lì bù rú rén hé
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占有利的时机不如占地理优势,占地理优势又不如取得人心。《孤本元明杂剧。博望烧屯。头折》:「西川五十四州,五见四,也是个九数,是人和之地。便好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国语辞典》: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人和)  拼音:tiān shí dì lì rén hé
占有利的时机及优越的地势,并且普获人心,和谐团结。如:「这场球赛我们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看来胜利在望。」
《国语辞典》:地利之便  拼音:dì lì zhī biàn
地理上的优势。如:「香港因著地利之便而成为东亚的空中交通枢纽。」
分类:地理优势
《國語辭典》:奥地利(奧地利)  拼音:ào dì lì
Austria
国名。位于欧洲中部。参见「奥地利共和国」条。
《漢語大詞典》:奥地利帝国
欧洲封建帝国。1804年,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皇帝弗兰茨二世鉴于神圣罗马帝国领土大部被拿破仑所占,宣布自己为奥地利皇帝。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后,正式将奥地利领有的领地改为奥地利帝国。领土包括今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及特兰西瓦尼亚等地。1866年普奥战争中奥地利失败后,被逐出德意志。1867年改建为奥匈帝国。
《漢語大詞典》:奥地利人
奥地利的主体民族。另有少数分布在美、欧等国。约853万人(1985年)。讲奥地利语。多信天主教。主要从事工业、农牧业和林业。
《漢語大詞典》: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40-1748年欧洲的一场国际性战争。174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去世,因无男性继承人,立遗嘱由女儿玛丽亚·特利莎继承奥地利所有领地。但普鲁士、法国等国反对,引起战争。奥地利在英国、俄国等国支持下,保住了玛丽亚·特利莎的继承权。但普鲁士夺得西里西亚,成为强国。
《漢語大詞典》:奥地利一八四八年革命
奥地利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3月,维也纳人民起义,推翻梅特涅反动政府,奥地利皇帝被迫同意立宪;4月颁布帝国宪法,但未能满足人民要求。5月,维也纳人民再次起义,奥皇及皇室被迫逃离首都。同时,帝国境内的捷克、匈牙利也发生革命。10月,维也纳人民为抗议奥军镇压匈牙利革命,又举行起义。后因资产阶级妥协,封建势力反扑,11月革命被镇压。
《國語辭典》:地利人和  拼音:dì lì rén hé
在战争能获胜的各种因素中,天时有利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又不如得人心。语本《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后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群众关系。《三国志。卷五五。吴书。董袭传》:「讨虏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晋书。卷五六。孙楚传》:「然臣之所怀,窃有未安,以为帝王之兴,莫不藉地利人和以建功业,贵能以义平暴,因而抚之。」
《國語辭典》:阳德(陽德)  拼音:yáng dé
1.阳气、生长万物之气。《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天产作阴德,以中礼防之,以地产作阳德,以和乐防之。」《新唐书。卷三四。五行志一》:「阳德衰则阴气胜,故常雨。」
2.月中德神。清。允禄等撰《钦定协纪辨方书。卷六。义例四。阳德》:「阳德者,月中德神也。所值之日,宜交易、开市、结亲姻。」
《漢語大詞典》:三经(三經)
(1).谓天时、地利、人和。管子·版法:“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远近高下,各得其嗣。三经既飭,君乃有国。” 郭沫若 集校:“三经,谓天时、地利、人和。‘正彼天植’,地利也;‘风雨无违’,天时也;‘远近高下各得其嗣’,人和也。”
(2).儒家的三部经书。指春秋汉书·五行志下之下:“是故圣人重之,载于三经。” 颜师古 注:“谓春秋。”
(3).儒家的三部经书。指周礼。 王安石 曾撰《毛诗义》《尚书义》周官新义,合称《三经新义》。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制科词赋三经宏博:“词赋既罢,而士之所习者皆三经。所谓三经者,又非圣人之意,惟用 安石 之説以增广之,各有套括。”
(4).儒家的三部经书。指孝经论语孟子宋史·艺文志一有 刘元刚 《三经演义》, 清 黄丕烈 辑《三经音义》,均指上述三书。
(5).指六义中的赋、比、兴。朱子语类卷八十:“三经是赋、比、兴,是做诗底骨子。”一说指《风》《雅》《颂》。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风、雅、颂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是为之三经。”
《漢語大詞典》:与地(與地)
谓凡合乎地道者,则得地利。《国语·越语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 韦昭 注:“与地,法地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节事者以地” 唐 司马贞 索隐:“国语‘以’作‘与’,此作‘以’,亦‘与’义也。言地能财成万物,人主宜节用以法地,故地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