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靴笏
亦作“鞾笏”。 靴与笏。古代官员在朝觐或其他正式场合用。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靴笏》:“靴者,盖古西胡服也……笏者,记其忽忘之心。”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往时学士,循 唐 故事,见宰相不具靴笏,繫鞋坐玉堂上。”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公主下降:“赐玉带鞾笏鞍马及红罗百匹。”
《漢語大詞典》:簪冕
冠簪和礼帽。喻指在朝为官。 唐 岑参 《过王判官西津所居》诗:“夫子贱簪冕,注心向丘林。”
《漢語大詞典》:彯组(彯組)
谓佩印的绶带飘动。指在朝为官。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至於顾盻增其倍价,剪拂使其长鸣,彯组云臺者摩肩,趍走丹墀者叠迹,莫不缔恩狎,结绸繆,想 惠 庄 之清尘,庶 羊 左 之徽烈。”
《漢語大詞典》:仕朝
谓在朝廷任职。《孔子家语·正论解》:“八十则不仕朝,君问则就之,而悌达乎朝廷矣。”
《漢語大詞典》:庭论(庭論)
在朝廷上当众评议。庭,通“ 廷 ”。 宋 陈亮 《王珪确论如何》:“一日, 太宗 以 王珪 善人物,使之庭论诸公之才。”
《漢語大詞典》:庭争
廷争。在朝廷上向皇帝谏争。庭,通“ 廷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 王陵 庭争,而 陈平 顺旨。” 宋 叶适 《上李签院启》:“庭争犯颜,凛纯忠之外著。”
《漢語大詞典》:朝儒
朝中的儒士。指在朝之官。 唐 韩愈 《示儿》诗:“安能坐如此,比肩於朝儒。”
《國語辭典》:廷辱  拼音:tíng rù
在朝廷上当面侮辱人。《史记。卷一○一。袁盎晁错列传。袁盎》:「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晋书。卷四八。列传。段灼》:「而成帝尚复不寤,乃以为居下讪上,廷辱保傅,罪死无赦。」
《漢語大詞典》:廷疏
在朝廷上向皇帝面奏。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梅尧臣》:“《倦游杂録》载, 唐介 为臺官,廷疏宰相之失, 仁庙 怒,謫 英州 别驾。”
《漢語大詞典》:敷朝
犹列朝。在朝供职。 宋 元绛 《陈升之起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制》:“久虚席以思贤,宜敷朝而涣号。”
分類:在朝供职
《漢語大詞典》:私增
指旧时地方官吏在朝廷规定的税额之外,私自巧立名目,增加赋税。 清 黄宗羲 《田制一》:“故一亩之赋,自三斗起,科至於七斗,七斗之外,尚有官耗私增。计其一岁之穫,不过一石,尽输於官,然且不足。”
《漢語大詞典》:大同江
在朝鲜半岛北部。源于盖马高原西南侧,注入黄海。长431千米。流域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有重要的航运、灌溉价值。
《漢語大詞典》:庭辩(庭辯)
在朝廷上辩论。庭,通“ 廷 ”。汉书·公孙弘传:“ 弘 奏事,有所不可,不肯庭辩。” 颜师古 注:“不於朝廷显辩论之。”宋史·董枢传:“会中使自 成都 还,备言其事, 太祖 并召之,庭辩曲直, 仁谦 遂屈。”
《漢語大詞典》:内荣(内榮)
谓在朝中任职。 南朝 梁武帝 《拜何远给事黄门侍郎诏》:“宜升内荣以显外迹,可给事黄门侍郎。”魏书·田益宗传:“ 益宗 生长边地,不愿内荣,虽位秩崇重,犹以为恨。”
分類:在朝任职
《漢語大詞典》:廷诘(廷詰)
在朝廷上诘问。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果报·尹昌隆:“ 昌隆 初倡禪让之议,其忠邪不可知,然亦可谓冒死不顾矣。至 文皇 廷詰得免,且令辅佐储宫,则知遇亦颇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