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朝迹
在朝廷的踪迹。谓在朝做官。 宋 陆游 《村饮示邻曲》:“七年收朝迹,名不到权门。”
《漢語大詞典》:彯缨(彯纓)
谓冠缨飘动。指在朝为官。《梁书·张充传》:“彯缨 天阁 ,既谢廊庙之华;缀组 云臺 ,终惭衣冠之秀。” 宋 王禹偁 《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奉敕撰》:“出则建崇牙,开大幕,有琱戈玄甲之徒,有彯缨结佩之士,罗列于初筵。” 清 杭世骏 《〈东城杂记〉序》:“揽水竹以清心魂,谢彯缨而回俗驾。” 王闿运 《哀江南赋》:“彯缨者坐致公卿,挥麈者羞谈 管 乐 。”
《國語辭典》:廷对(廷對)  拼音:tíng duì
1.在朝廷中当众对答。《后汉书。卷二一。邳彤传》:「彤廷对曰:『议者之言皆非也。』」
2.科举时代,皇帝殿试,称为「廷对」。
《漢語大詞典》:廷争
在朝廷上向皇帝极力谏诤。史记·吕太后本纪:“ 陈平 、 絳侯 曰:‘於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 刘氏 之后,君亦不如臣。’”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下:“ 徐 大理 有功 ,每见 武后 将杀人,必据法廷争。” 宋 司马光 《与吕晦叔简》:“比日以来,物论颇讥 晦叔 慎嘿太过,若此际復不廷争,事蹉跌,则入彼朋矣。”
《國語辭典》:朝隐(朝隱)  拼音:cháo yǐn
身在朝廷而恬静淡薄,有如隐退。《文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染迹朝隐,和而不同。」《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庶前训之可钻,聊朝隐乎柱史。」
《漢語大詞典》:廷论(廷論)
(1).在朝廷上辩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怒内史曰:‘公平生数言 魏其 、 武安 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 晋 袁宏 后汉纪·章帝纪下:“上善《穀梁》,后大儒 萧望之 等廷论二家同异,多从《穀梁》。由是《穀梁》学復兴。” 宋 陈亮 《王珪确论如何》:“诸公亦奋然并见其才,而无相媢之意,虽至於廷论之际,辩其所长,如数黑白,则诸公岂不各以自慰哉!”
(2).朝廷上的议论。 明 王世贞 《少保王公督府奏议序》:“下有不一之将心,而上有不一之廷论。”
《國語辭典》:内辅(內輔)  拼音:nèi fǔ
1.在朝中辅佐君主。《汉书。卷八二。傅喜传》:「喜行义修絜,忠诚忧国,内辅之臣也。」
2.太监。《三侠五义》第一七回:「正面一张太师椅上,坐著一位束发金冠蟒袍玉带的王爷,两边有多少内辅伺候。」
《漢語大詞典》:朝位
(1).在朝廷中的位置。周礼·秋官·大行人:“上公之礼……其朝位宾主之间九十步,立当车軹。”
(2).官位。《汉书·高后纪》:“今欲差次列侯功以定朝位,臧於 高庙 ,世世勿絶,嗣子各袭其功位。”《史记·周本纪》“蜚鸿满野” 唐 张守节 正义:“言 紂 父 帝乙 立后, 殷国 益衰,至伐 紂 六十年閒,諂佞小人在於朝位,忠贤君子放迁於野。”
《漢語大詞典》:廷推
明 代任用高级官吏,凡由在朝大臣推荐,经皇帝批准任用的,称“廷推”。明史·选举志三:“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由廷推或奉特旨。侍郎以下及祭酒,吏部会同三品以上廷推。太常卿以下,部推……在外官,惟督、抚廷推,九卿共之,吏部主之。”
《漢語大詞典》:维鹈(維鵜)
《诗·曹风·候人》:“维鵜在梁,不濡其翼。” 郑玄 笺:“鵜在梁,当濡其翼,而不濡者,非其常也。以喻小人在朝,亦非其常。”后以“维鵜”比喻小人在朝或在位者才德不称。隋书·卢恺传:“徒以家富自通,遂与縉绅并列,实恐维鵜之刺闻之外境。” 前蜀 杜光庭 《马尚书醮词》:“常怀聚鷸之讥,每惧维鵜之誚。” 宋 苏辙 《谢赐对衣金带鞍马状》之三:“才下位高,畏维鵜濡翼之誚;任重道远,怀老驥伏櫪之心。”《花月痕》第四二回:“情动飞天,诚输阵将。维鵜在梁,令人怏怏。”
《國語辭典》:伏事  拼音:fú shì
1.指在朝廷或官员属下任职。晋。陆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诗〉:「谁谓伏事浅,契阔踰三年。」
2.服侍、侍候。《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养做外宅,又讨个妳子并小厮,伏事走动。」
《國語辭典》:伏侍  拼音:fú shì
1.侍奉。《西游记》第一六回:「这个放心,暗中自有神灵保护,明中等我叫那些和尚伏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滴珠身伴要讨个丫鬟伏侍,曾对吴大郎说。」
2.收拾。《水浒传》第四六回:「你与我拔了这贱人的头面,剥了衣裳,我亲自伏侍他。」
《漢語大詞典》:班簿
在朝职官名册。新唐书·郑綮传:“ 昭宗 意其有所藴未尽,因有司上班簿,遂署其侧曰:‘可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资治通鉴·唐昭宗乾宁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班簿,著在朝者姓名。”宋史·职官志三:“﹝吏部侍郎﹞视朝则执文武班簿对立,以待顾问。”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考课》:“ 雍熙 间,上尝閲班簿,欲择用人,而患不能徧知羣下之材,始詔 德驤 以羣臣功过之迹,引与俱对。”
《漢語大詞典》:班心
御史在朝班中所站的位置。 宋 苏轼 《次韵张舜民自御史出倅虢州留别》:“ 樊口 凄凉已陈迹,班心突兀见长身。”自注:“臺吏谓御史立处为班心。” 宋 姚勉 《沁园春·寿陈中书》词:“衔字冰清,班心玉立,海内而今第一流。” 清 钱谦益 《六月廿七日舟发潞河寄中朝诸君子》诗之三:“流传諫纸臺生色,突兀班心国有人。”
《漢語大詞典》:廷辩(廷辯)
亦作“ 廷辨 ”。
(1).在朝廷上辩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魏其 鋭身为救 灌夫 ……窃出上书。立召入,具言 灌夫 醉饱事,不足诛。上然之,赐 魏其 食,曰:‘东朝廷辩之。’”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六月:“执政中有论不同者,臣请与之廷辨。”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二年:“既而 準 入对,帝语及 冯拯 事, 準 抗辩,帝曰:‘若廷辩,失执政之体。’”
(2).指在公堂上辩论。新唐书·李义琰传:“ 李勣 为都督,僚吏惮其威, 义琰 独敢廷辨曲直, 勣 甚礼之。”
《漢語大詞典》:东班(東班)
古代朝会时,排列在朝堂东侧的位次,多为文官。与西班对称。明史·礼志七:“ 万历 三年令常朝日记注起居官四人,列於东班给事中上,稍前,以便观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