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逢山开道(逢山開道)  拼音:féng shān kāi dào
遇山不能行,则开辟道路而行。比喻遇有困难而克服之。《孤本元明杂剧。哭存孝。第二折》:「三千鸦兵为先锋,逢山开道,遇水叠桥。」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三折:「倒做了逢山开道,山儿,我还要你遇水搭桥哩。」也作「逢山开路」。
《漢語大詞典》:告幺
斗纸牌时,每人先翻一张,点数在前的人先拿牌。幺点次序最先,故决定谁先拿牌叫做“告幺”。红楼梦第四七回:“铺下红氊,洗牌告幺,五人起牌,鬭了一回。”
《國語辭典》:急先锋(急先鋒)  拼音:jí xiān fēng
1.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打头阵者。《水浒传》第一三回:「为是他性急,撮盐入火,为国家面上,只要争气,当先厮杀,以此,人都叫他做『急先锋』。」
2.比喻积极带头去做的人。如:「他是国内倡导环保运动的急先锋。」
《漢語大詞典》:海军衫
采用海军水兵服上的水兵领,并在前领端配有领巾或领带的服装。颜色以蓝、白色调为主。领子和袖口上镶有白色或蓝色布条,胸垫可绣上徽章。款式自然、文雅、大方。面料选用棉麻、涤棉混纺等,春秋也可用精纺和薄呢面料。常用于童装和青少年服装。
《漢語大詞典》:簸扬糠秕
1.见"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分類:糠秕在前
《國語辭典》:唱双簧(唱雙簧)  拼音:chàng shuāng huáng
比喻一搭一唱,彼此配合。如:「他俩唱双簧,就想说服我一起去旅行。」
《漢語大詞典》:打冲锋(打衝鋒)
(1).部队发起迅猛进攻。《革命民歌集·红军打冲锋》:“红军打冲锋,白军逃无踪。”
(2).引申指抢在前面。 魏巍 《山雨》第一章:“小青骡子刚刚吃饱饮足,正像爬山坡没有经验的人,一上路就打冲锋,使得心疼的主人也勒它不住。”
《漢語大詞典》:牵徬(牽徬)
指牵拉车驾的牲口。在前叫牵,在旁叫徬。周礼·地官·牛人:“凡会同、军旅、行役,共其兵车之牛,与其牵徬,以载公任器。” 郑玄 注:“牵徬,在辕外輓牛也。人御之,居其前曰牵,居其旁曰徬。”周礼·秋官·罪隶:“凡封国若家,牛助为牵徬。”
《國語辭典》:抢先(搶先)  拼音:qiǎng xiān
争先,抢在前面。如:「在其他同学还没想出答案之前,他就已经抢先回答了。」《文明小史》第二回:「一直出城,奔到高升店,当下就有号房,抢先一步进店投帖。」
《漢語大詞典》:前资官(前資官)
(1).古称已去职之官。 唐 常衮 《大历五年大赦天下制》:“内外文武官及前资官六品以下,并草泽中有硕学专门,茂才异等,智谋经武,讽諫主文者,仰所在州府观察牧宰,精求表荐。”
(2).指曾在前朝任职的官员。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国初尚多前资官,今《閤门仪制》尚有见任、前任节度、防御、团练使。”
《漢語大詞典》:前刘海(前劉海)
(1).头发的样式之一。 清 末一般浮浪子弟除梳着油松大辫外,额上还留有一排一二寸长的短发,称“前刘海”。《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卑职此时早已走到 饶守 的儿子跟前,拿手撩起他的辫子来一看,幸亏剃去的是前刘海,还不打紧。”
(2).专指妇女儿童垂在前额的整齐的短发。 叶圣陶 《倪焕之》二四:“皮肤宽松而多脂,脸上敷点儿朱,不及真血色来得活泼,前刘海,挂在后脑的长圆髻……完全是家庭少奶奶的标本。”
《漢語大詞典》:匹马当先(匹馬當先)
一马当先。谓冲锋在前。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三折:“刀横宇宙三军丧,匹马当先战百合。”
分類:冲锋在前
《國語辭典》:披荆斩棘(披荊斬棘)  拼音:pī jīng zhǎn jí
荆、棘,二种多刺的草木。披荆斩棘比喻克服种种困难。如:「他披荆斩棘,辛苦奋斗,终于有了今日的成就。」也作「披荆带棘」。
《国语辞典》:桡动脉(桡动脉)  拼音:náo dòng mài
肱动脉在前臂的一条分支。如:「我们最常测量脉搏的地方是腕部的桡动脉。」
《漢語大詞典》:开锣喝道(開鑼喝道)
(1).古代官吏出行时,衙役在前面敲锣,吆喝行人回避。《官场现形记》第二回:“每逢出门,定要开锣喝道,叫人家认得他是官。”越剧《二度梅》第二场:“我枉为七尺男子汉,到何时开锣喝道到坟前。”
(2).比喻替人炫耀张扬。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一到挂上隐士的招牌,则即使他并不‘飞去飞来’,也一定难免有些表白、张扬;或是他的帮闲们的开锣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