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海东高僧传·卷第二
(释圆光)高弟圆安亦新罗人。机锋颖锐。性希历览。仰慕幽永。遂北趣九都。东观不耐。又游西燕北魏。后展帝京。备通方俗。寻诸经论。跨轹大纲。洞清纤旨。高轨光尘。以道素有闻。特进肃瑀请住所造蓝田津梁寺。供给四事。不知所终。 赞曰。昔远公不废俗典。讲论之际。引庄老连类。能使人悟解玄旨。若光师之论世俗戒。盖学通内外。随机设法之效也。然杀生有择者。夫岂汤网去三面。仲尼弋不射宿之谓耶。又其动天神返天使则道力固可知也已。
僧圆测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3—693 【介绍】: 唐僧。全名圆测文雅。原籍新罗。十五岁游学长安,从法常、僧辩学佛教经论。后师从玄奘。召为京师西明寺大德;为《成唯识论》、《解深密经》、《仁王经》撰疏。后应选入译经馆,佐天竺地婆诃罗译《大乘密严经》、《大乘显识经》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圆测。永隆末京师西明寺沙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幼明敏。讲新翻唯识论。既得时誉。后讲新瑜伽论。尤得其指。盖二论译毕。奘公私为其弟子基师弘阐。使专其美。而测辄窥窃。以先发之而破其情计。然能以法为乐如此。天后初。诏入译经馆。充證义员。出大乘显识等经。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圆测者。未详氏族也。自幼明敏慧解纵横。三藏奘师为慈恩基师。讲新翻唯识论。测赂守门者隐听。归则缉缀义章。将欲罢讲。测于西明寺鸣钟召众。称讲唯识。基慊其有夺人之心。遂让测讲训。奘讲瑜伽还同前盗听受之。而亦不后基也。诒高宗之末天后之初。应义解之选入译经馆。众皆推挹。及翻大乘显识等经。测充證义与薄尘灵辩嘉尚攸方其驾。所著唯识疏钞。详解经论。天下分行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曾任仓部员外郎。文宗、武宗之际,李固言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其时诗人袁不约等人均入其幕,圆亦以检校司门员外郎入幕为从事。事迹散见《云溪友议》卷中、《唐诗纪事》卷五九。《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僧人。生平事迹无考。《古今禅藻集》卷四收其《游云门寺》诗2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史失载俗氏。夙有名关辅间。为学粗究性相。尤专志俱舍。时礼部侍郎贾曾好之。每邀晖谈演。至若非想见惑得非得章。其文义号繁难者。则伸畅梗槩。莫不晓然。每病古师疏指难。寻乃与圣善寺怀远律师节略注释。使其径捷。以便学者。后有崇廙者。为钞以解焉。古疏出光宝二师。今独晖疏盛行于世。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圆晖。未详何许人也。关辅之间声名籍甚。精研性相善达诸宗。幼于俱舍一门最为锐意。时礼部侍郎贾曾归心释氏。好乐斯文。多命晖谈此宗相。然其难者则非想见。惑繁者则得非得章。爰请晖师略伸梗概。究其光师疏义繁极难寻。又圣善寺怀远律师。愿心相合。因节略古疏。颂则再牒而释论乃有引而具注。甚为径捷。学者易知。后有崇廙。著金华钞十卷以解焉。光宝二师之后。晖公间出。两河间二京道江表燕齐楚蜀盛行晖疏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蜀人也。七岁出家。住法聚寺通内外学。善属文。时号奇童。龙朔元年。以疾终。掩息之际。忽有长虹若练。自房穿屋上天塔上。铃索皆大鸣。三门壁画剥落。夜每闻鼓角声者。百馀日。由是鸟雀不复巢其屋。咸亨四年。甘露降于讲堂前。棕榈枝叶间。文集三十卷行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不知何许人。总章间。见于京师。性嗜静燕。得心法于嵩山老安禅师玄解莫能及。久居太平等山。寻访稠禅师遗迹殆遍。或致礼则吒詈。邀请则避走。常有不可犯之色。踞傲腆跣意气自得。然海内好脩之士。愈益亲附焉。大司空严绶尤倾心信。重。世号无生和尚。没时或谓其年百五十五。生于己巳之岁也。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圆寂。不知何许人也。恒以禅观为务勤修匪懈。就嵩山老安禅师请决心疑。一皆明焕寂化行相部依附者多。久居天平等山。稠禅师往迹无不遍寻。时大司空严绶倾心信重。享寿一百五十五岁。咸亨二年己巳岁生按咸亨二年辛未。合云总章二年己巳也。 世号无生和尚是欤。寂之高岸恒不欲人致礼邀请。必有不可犯之色。时或非之。然则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非其傲诞势使然也。释掘多者。印度人也。从踰沙碛向慕神州。不问狄鞮旋。通华语而尚禅定。径谒曹溪能师。机教相接犹弱丧还家焉。多游五台路由定襄。历村见一禅者结庵独坐。问之曰。子在此奚为。曰吾观静。多曰。观者何人。静者何物。得非劳子之形役子之虑乎。其僧茫昧拱默而已。作礼数四请垂启发。多曰子出谁门邪。曰神秀大师。多曰。我西域异道。寔繁有徒。最下劣者不堕此见。兀然空坐蓐烂身疲。初无深益。子莫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早往韶阳请决所疑。能曰。子何不自观自静邪。不观相不观如子游历日用自然安乐也。一如多所言。略无少异。伊僧抉开罗网。多后莫知攸往。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程氏。其先广平人。今占籍京兆之盩庢。母高氏。夜梦佛。有妊。七岁薙落。十八诵法华通大义。三十誓建多宝佛塔。用工之际。玄宗梦见楚金字于虚空中。诘朝遣使召问。乃为成之。且增其级。又于翠微悟真二寺。各建一塔曰吾他日必栖遁于此。乾元二年七月七日。右胁而逝。春秋六十二。法腊三十七。贞元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左街功德开府邠国公窦文场奏。千福寺楚金。是臣得戒和尚。天宝初。为国建多宝塔。置法华道场。经今六十馀年。僧等六时礼诵。经声不绝。已历四朝。未蒙旌德。奉诏谥大圆禅师。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楚金。程氏之子。本广平郡今为京兆之盩厔人也。母高氏夜梦诸佛。因而妊焉。生实法王之子也。行素颜玉神和气清。七岁讽法华。十八通其义。三十构塔曰多宝。四十入帝梦于九重。玄宗睹法名下见金字。诘朝使问罔不有孚。于时声腾京辇。遂慕人构塔。累级而成。有同反掌。尝于翠微悟真扪萝灵趾。乃曰。此吾栖遁之所。遂奏两寺各建一塔。咸以多宝为名。此外吟咏妙经六千馀遍。宝树之下髣髴见于分身。灵山之中依俙觌于三变。心无所得舌流甘露。瑞鸟金碧栖于手中。天乐清泠奏于空际。凡诸休应皆不有之。乃曰。法象王之法驾。回人主之宸眷。承明三入扬法六宫。后妃长跪于御筵天华分散而不著。明皇题额肃宗赐幡。岂荣冠于一时。亦庶几于佛在也。以乾元二年七月七日子时右胁示灭焉。薪尽火灭雪颜如在。昭乎上生于安养之国矣。春秋六十二。法腊三十七。天子悯焉。中使吊焉。敕骠骑大将军朱光晖监护。即以其法葬于城西龙首原法华兰若塔之。初金髫年写法华经。不衣缣缯。寒加艾纳而已。弟子慧空法岸浩然皆随象王之子也。紫阁峰草堂寺飞锡碑文。吴通微书。至贞元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左街功德使开府邠国公窦文场奏。千福寺先师楚金是臣和尚。于天宝初为国建多宝塔置法华道场。经今六十馀祀。僧等六时礼念经声不断。以历四朝未蒙旌德。敕谥大圆禅师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5—768 【介绍】: 唐贝州武城人,字有裕。少孤贫,有大志,喜学兵法。玄宗开元中历京兆府参军。玄宗西出,圆疏陈蜀地土沃谷羡,即日拜中书侍郎、同门下平章事。肃宗时迁中书令,封赵国公,徙淮南节度使。在镇六年,请朝京师,吏民皆留之。诏检校尚书右仆射,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京兆蓝田人,俗姓张。十岁依景云,寻究经论,访问师承,旁及儒墨,兼擅诗歌。代宗大历十三年,以《四分律》有法砺旧疏及怀素新疏,每致异议,奉诏至安国寺,与名僧大德十四人签定之。德宗建中初奏进。累官内供奉、鸿胪少卿。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张氏。京兆蓝田人。十岁依西明寺景云律师。受近圆。乃究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频敷座席。屡主坛场。开元中。诏参译务。大历十三年。诏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至安国寺。定夺新旧两疏是非。照材学优赡。其所编稡制作。多不具述。于教门颇有功绪。在代肃二朝。尤用事。职至应奉。赐紫充临坛两街。十望大德。内供奉捡校。鸿胪少卿。食封一百户。终于别院。寿八十二。腊五十八。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圆照。姓张氏。京兆蓝田人也。年方十岁笃愿依西明寺景云律师。云亦一方匠手四部归心。照当应法乃受近圆。谨愿执持如怀宝器寻究经论访问师承。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或深入堂皇或略从染指。仍旁求于儒墨。兼擅美于风骚。律藏珠珍专探日用。后则霜坛秉法雁序度人。洎乎开元年中。敕选名德僧参其译务。照始预焉至代宗大历十三年。承诏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齐至安国寺定夺新旧两疏是非。盖以二宗俱盛。两壮必争被擒翻利于渔人。互击定伤于师足。既频言竞。多达帝聪。有敕令将二本律疏定行一家者。时照等序奏云。按四分律部主。梵云昙无德。秦言法藏。自姚秦弘始五年壬寅岁。罽宾三藏佛陀耶舍。秦言觉明。讽出梵文。沙门竺佛念听而笔受。成四十五卷。至十一年岁次戊申。支法领又从西国将梵本来。于长安中寺重雠校。殆十四年辛亥译毕。沙门慧辩等笔受。成六十二卷。后有魏朝道覆律师。于法聪讲下纂成疏六卷。北齐慧光律师造疏二本。次道云律师修疏九卷。次道晖撰疏七卷。隋朝法愿裁疏十卷。自唐平一天下也。四方昌阜三宝增明。有智首律师述疏二十一卷。次慧满律师造疏二十卷。事各一时流通绝矣。当武德元年戊寅岁。有相州日光寺法砺律师制疏。至九年丙戌岁成十卷。宗依成实论。今称旧疏是也。洎高宗天皇大帝咸亨元年岁在庚午。有西太原寺怀素律师。撰开四分律宗记十卷。宗依根本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俱舍等论。称新章疏是也。至我皇帝受佛付嘱钦尚释门。信重大乘遵承密教。见两疏传授各擅颛门学者如林。执见殊异数兴诤论。圣慈悯念务息其源。使水乳无乖一味和合。时遣内给事李宪诚。宣敕勾当京城诸寺观功德使镇军大将军刘崇训。宣敕云。四分律旧疏新疏。宜令临坛大德如净等于安国寺律院佥定一本流行。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俱集安国寺。遣中官赵凤诠敕尚食局索一千二百六十人斋食并果实解斋粥一事。已上应副。即于安国寺供僧慧彻如净等十四人。并一供送充九十日斋食。用茶二十五丳藤纸笔墨。充大德如净等佥定律疏用。兼问诸大德各得好在否。又敕安国寺三纲。佥定律疏院一切僧俗辄不得入。违者录名奏来云。其时天长寺昙邃。净住寺崇睿。西明寺道邃兴泚。本寺宝意神朗智钊超侪。崇福寺超證。荐福寺如净。青龙寺惟干。章信寺希照。保寿寺慧彻圆照。共奉表谢。答诏云。师等道著依经功超自觉。承雪宫之旨奥。为火宅之凉飔。四分律仪三乘扃键。须归总会永息多门。一国三公谁执其咎。初机眩曜迷复孔多。爰命有司婢供资费。所烦笔削伫见裁成。所谢知悉。其日品官杨崇一。宣敕荐福温国两寺三纲与净土院检校僧等。严饰道场命僧行道。用五十四人。起今月一日转经礼佛六时行道至来年二月一日散。其设斋食料一事已上。令所司祇供。宜各精诚。问师等好在。及解道场。中官李宪诚宣敕语温国寺转念道场四分律临坛大德等。释门三学以心印相传。无上菩提以戒法为根本。道场毕日即宜赴大安国寺楷定律疏十道流行。至二月八日敕检校道场大德昙邃飞锡等。道场定取十日散。设斋外各赐绢帛。其十四人律师并令赴安国寺修疏。程才品用各得其宜。众推如净慧彻同笔削润色。圆照笔受。正字宝意纂文佥定。超侪笔受。其崇睿已下九人證义。共议篇题云。敕佥定四分律疏卷第一。京城临坛大德。某等奉诏定。以此为题也。照为首唱诸公和之。其间厥义非长若农夫之去草。其义合理犹海客之采珠。可谓名解毗尼不看他面。俄属德宗即位。改元建中。其年五月疏草毕。六月望敕圆照。依国子学大历新定字样抄写进本。至十二月十二日。送祠部进新佥定疏十卷。仍乞新旧两疏许以并行从学者所好。敕宜依。照务其搜集专彼研寻。著大唐安国寺利涉法师传十卷。集景云先天开元天宝诰制三卷。肃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隋传法高僧信行禅师碑表集三卷。两寺上座乘如集三卷。佥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图纪三卷。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音义二卷。三教法王存没年代本记三卷。上卷明佛。中道。下儒也。翻经大德翰林待诏光宅寺利言集二卷。再修释迦佛法王。本记一卷。佛现八相身利益人天成正觉记一卷。判方等道场欲受近圆沙弥忏悔灭罪辩瑞相记一卷。五部律翻译年代传授人记一卷。庄严寺佛牙宝塔记三卷。无忧王寺佛骨塔记三卷传法三学大德碑记集十五卷。建中兴元贞元制旨释门表奏记二卷。御题章信寺诗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三卷。照自序云。伏以开元十八年岁在庚午沙门智升修撰释教录。洎乎甲戌经六十五年中间三藏翻经藏内并无收管。恐年代𡩻远人。疑伪经又先圣大历七年许编入。制文犹在。时帝敕宜依。至今江表多集此集中经而施用焉。照于律道颇有功多。肃代二朝尤为杰立。累朝应奉赐紫充临坛两街十望大德内供奉检校鸿胪少卿。食封一百户。后终于别院。春秋八十二。法腊五十八云。 系曰。刊正二宗会归一见。庶几知有定分不横驰求。何以诸师却请双行。不其感欤。通曰。是此举也。则元载所请。帝乃曰俞。究其始因乃新章也。挟力轮摧相部。独存于我专利于人。亦犹纪昌俄遇飞卫并其箭术成我材官御大辂而废其椎轮得火生而焚其木母。窃量诸德微愤不平。故奏双行。同不佥定则何异乎眼头生目。匪成三点之伊。必须声后知音方验一夔之足。因排法砺三本生焉。旧有南山四家出矣。又如东汉季也。灭一跋扈生四强臣。初止政出一门。末云赂归四贵。若然者骈拇悬瘤虽多无用。然则吾善用多矣。大集经云。如是诸见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槃。依之修行皆得解脱。此通方之大解也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张。京兆蓝田人。年十岁。依西明寺。景云律师。寻究经论。访问师承。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代宗大历十三年。承诏至齐安国寺定夺。新旧两疏是非。敕令将二本律疏。定行一家。时照等序奏云。按四分律部。自姚秦弘始。五年壬寅岁。罽宾三藏佛陀耶舍。讽出梵文。沙门竺佛笔受。成四十五卷。至十一年戊申。支法领又从西国将梵本来。于长安中寺。重雠校。殆十四年辛亥。译毕。沙门慧辩等。笔受成六十二卷。武德元年戊寅。有相州日光寺法砺律师制疏。至九年丙戌。成十卷。宗依成寔论。今称旧疏。是也。洎高宗咸亨元年庚午。有西太原寺怀素律师。撰开四分律宗记十卷。宗依根本。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俱舍等论。称新章疏。是也。两疏传授。各坛颛门。学者如林。执见殊异。数兴诤论。圣慈悯念。务息其源。使水乳无乖。时遣内给事李宪诚。镇军大将军刘崇训。宣敕云。四分律旧疏新疏。宜令临坛大德如净等。于安国寺律院。佥定一本流行。遣中官赵凤。敕尚食局。索一千二百六十人斋。又敕安国寺三纲佥定律疏。一切俗僧。辄不得入。其时天长寺昙𨗉。净住寺崇睿。西明寺道𨗉兴此。本寺宝意。神朗。彼钊。超侪。崇福寺超證。荐福寺如净。青龙寺惟干。章信寺希照。保寿寺慧彻。圆照。共奉表谢。俄属德宗即位。改元建中。敕照。依大历新定字样。杪写进本。至十二月。送祠部新进佥定疏十卷。仍乞新旧两疏并行。敕依照搜集。专彼研寻。著大唐安国寺利涉法师传十卷。集景云先天开元天宝。诰制三卷。肃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隋传法高僧。信行禅师碑表集三卷。两寺上座乘如集三卷。佥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图记三卷。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音义二卷。三教法王本记三卷。利言集二卷。释迦佛法王本记一卷。佛现八相成正觉记一卷。忏悔罪辩瑞相记一卷。五部律翻译传授记一卷。庄严寺佛牙宝塔记三卷。无忧王寺佛骨塔记三卷。传法三学碑记集十五卷。建中兴元贞元制旨释门表奏记二卷。御题章信寺诗。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续开元释教录三卷。照自序。照于律道颇有功多。肃代二朝。尤为杰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中山陈氏子。父为郡衙吏。乐善嗜道。乡里推敬之。尝有沙门。分卫过其家。薄莫求托宿。因秉烛听其说法。达旦有省。异日震往白磁山。依智幽师薙落。受具戒造荷泽得旨诀。遂隐居南阳之乌牙山焉。先是山多蛇龙。或中其毒者辄死。莫能疗。至是悉消弭。无复见。一日有异人。拜于前曰。予居此且二百年矣。乃今始获超济。自非禅师之德。其曷能尔乎。贞元六年。震卒。寿八十六。弟子树塔以葬其全身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圆震。姓陈。中山人也。少警悟而尚学。入庠序研究五经。倏遇云游沙门寓宵。其父为州衙吏。酷有道心。留是僧供施。震礼奉其僧。听其谈道颇觉入神。舍儒典披释经。顿辞所爱往白磁山。礼智幽为师受教。后遇荷泽禅师得法。隐南阳乌牙山。先是山中多巨蛇。泽穴有毒龙。乡人患之。及震居此二物潜踪。曾有一人形服且异。致拜乃曰。我在此已二百岁。今感无心之化绝虑之修。吾曹冥感超升。可非师之力欤。贞元六年终。享龄八十六。弟子奉全身入塔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1—782 【介绍】: 唐僧。天台宗九祖。常州人,世居晋陵荆溪,称荆溪大师,又称妙乐大师。俗姓戚。原为儒家子弟,二十岁入左溪玄朗之门,三十八岁于宜兴净乐寺出家,后在吴郡开元寺讲止观。玄朗卒,住天台山国清寺。有《法华玄义释签》、《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止观大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毗陵之荆溪戚氏子也。家世儒素。年二十。以处士。事左溪玄朗师。而受经焉。异日朗谓之曰。汝何梦矣。曰畴昔之夜梦。著僧伽黎。挟两轮。游大河中。朗曰。嘻汝其以止观二法。度众生于生死渊乎。天宝初。始缁薙。寻从越州昙一律师。究毗尼藏。复于吴之开元寺大阐所学。无几何朗师捐世。乃叹曰。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古之至人。静以观其本。动以应乎物。二俱不住。而后庶几以蹈大全。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舍予其谁足取正哉。于是祖述所传章句。凡十数万言。以贻诸后。诏书屡徵。卒辞疾不起。虽当大兵大饥之际。归趋愈盛。而道迪愈勤。布衣草座。以身率物。耆艾不息。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于佛陇道场。语其徒曰。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尔曹其毋忽。因隐几泊然而化。寿七十二。腊三十四。起塔祔全身于智者大师莹兆之西南隅。嗣其法者。吴门沙门元皓也。平日著述有法华释签。法华疏记。各十卷。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方等忏补阙仪二卷。略维摩疏十卷。维摩疏记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錍论一卷。止观义例大意。止观文句。十妙不二门等。行于世。搢绅先生之得其道者。学士梁肃其尤也。故摛鸿笔。以发大师之蕴。而勒之金石诚无愧。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湛然。俗姓戚氏。世居晋陵之荆溪。则常州人也。昔佛灭度后。十有三世至龙树。始用文字广第一义谛。嗣其学者号法性宗。元魏高齐间有释慧文。默而识之。授南岳思大师。由是有三观之学。洎智者大师蔚然兴于天台。而其道益大。以教言之则然乃龙树之裔孙也。智者之五世孙也。左溪朗公之法子也。家本儒墨。我独有迈俗之志。童丱邈焉异于常伦。年二十馀受经于左溪。与之言大骇。异日谓然曰。汝何梦乎。然曰。畴昔夜梦披僧服掖二轮游大河之中。左溪曰。嘻汝当以止观二法度群生于生死渊乎。乃授以本师所传止观。然德宇凝精神锋爽拔。其密识深行冲气慧用。方寸之间合于天倪。至是始以处士传道。学者悦随。如群流之趣于大川也。天宝初年解逢掖而登僧籍。遂往越州昙一律师法集。广寻持犯开制之律范焉。复于吴郡开元寺敷行止观。无何朗师捐代。挈密藏独运于东南。谓门人曰。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古先至人。静以观其本。动以应乎物。二俱不住。乃蹈于大方。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予谁归。于是大启上法旁罗万行。尽摄诸相入于无间。即文字以达观。导语默以还源。乃祖述所传章句凡十数万言。心度诸禅身不踰矩。三学俱炽群疑日溃。求珠问影之类。稍见罔象之功行。止观之盛始然之力也。天宝末。大历初。诏书连徵。辞疾不就。当大兵大饥之际。揭厉法流学徒愈繁。瞻望堂室以为依怙。然慈以接之谨以守之。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诲人耆艾不息。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佛陇道场。顾语学徒曰。道无方性无体。生欤死欤其旨一贯。吾归骨此山报尽今夕。要与汝辈谈道而诀。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尔其志之。言讫隐几泊然而化。春秋七十二。法腊三十四。门人号咽。奉全身起塔。袝于智者大师茔兆西南隅焉。入室弟子吴门元浩。可谓迩其人近其室矣。然平日辑纂教法。明决前疑开发后滞。则有法华释签法华疏记各十卷。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方等忏补阙仪二卷。略维摩疏十卷。维摩疏记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镙-糸+拱]论一卷。及止观义例止观大意止观文句十妙不二门等。盛行于世。详其然师始天宝终建中。以自證之心说未闻之法。经不云乎。云何于少时大作佛事。然师有焉。其朝达得其道者。唯梁肃学士。故摛鸿笔成绝妙之辞。彼题目云。尝试论之。圣人不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自智者以法传灌顶。顶再世至于左溪。明道若昧。待公而发乘此宝。乘焕然中兴。盖受业身通者三十有九僧。搢绅先生高位崇名。屈体承教者又数十人。师严道尊遐迩归仁。向非命世而生则何以臻此。观夫梁学士之论儗议偕齐。非此人何以动鸿儒。非此笔何以铭哲匠。盖洞入门室见宗庙之富。故以是研论矣。吁吾徒往往有不知然之道。诗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梁公深入佛之理窟之谓欤。有会稽法华山神邕作真赞。至大宋开宝中。吴越国王钱氏。追重而诔之。号圆通尊者焉。可不是欤。
僧圆觉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陇西人,俗姓李。师成都金和尚,授以二诀。代宗大历七年,忽见瑞相,身坐圆光中,远近花木变成莲萼,端坐而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闽之潘氏子。蚤年祝发。即纳戒于嵩阳会善寺研穷经论。俄礼大智海禅师于百丈山。遂明心要。居无何。浮杯抵吴越。入秦望山。见松有盘屈可坐者。因跏趺其上。风雨霜露无所避。虽鹊巢其旁相安也。如是阅四十寒暑。世谓鸟窠和尚云。每郡太守至。闻其名。计不可以屈致。必躬造其下见之。元和初裴公常棣尤加敬爱。始治庵其地。请为众说法。且造招贤伽蓝。以待燕息。太和七年。癸丑岁九月二十二日。凝然归寂。寿九十九。腊八十。葬之石甑山下。南岳沙门惟贞铭其塔。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圆脩。姓潘氏。福州闽人也。生而岐嶷长而俊迈。忽思拔俗寻事名师。剔发变衣。年满于嵩阳会善寺纳戒。既而仪表容与日新厥德。研穷经论。俄约观方。遇百丈山海禅师根教相符遂明心要。持杯振锡而抵于杭。见秦望山峻极之势有长松枝繁结盖。遂栖止于松巅。时感鹊复巢于横枝。物我都忘。羽族驯狎。由兹不下近四十秋。每一太守到任。则就瞻仰。号鸟窠禅师焉。洎元和初邦伯裴常棣酷重其道。请下结庵者至于三四。或为参请者说法。裴侯命八属宰官同力造伽蓝。移废额曰招贤。以居之。太和七年癸丑岁九月二十二日端坐怡然归寂。享年九十九。僧腊八十。杭之累政良守无不倾重。税驾树阴请谈玄极。不觉更仆移辰矣。今塔在石甑山下。南岳僧唯贞为塔铭焉。近有盗发其塔。且多怪异。止收得铭志而已。
释道澄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梁氏。京兆人。父涉中书舍人。幼使出家。无所顾恋。偶有禅者过之。谓曰。可名道澄。且付以瓶锡仪范之器。号律沙弥。受具后。历横肆。习南山钞。谨持守以进于学。然姿性率略。所处不恒。奉恩庄严草堂诸刹。所至安之。尤以护生为务。建中二年。坐夏云阳山。一虎忽哮吼入门。澄若有所语者。虎摇尾摄耳去。澄后徙居章信寺。或问其故。澄曰。出家可滞一方乎。西域之法。三时分房。俾无贪著。后世易之。哀哉。贞元二年二月八日。上于寺从澄受菩萨戒。京甸倾瞻。赐赉优渥。澄尽以回施二田。五年。上幸澄所居问修心法门。且诏为妃主嫔御。受菩萨戒。十六年四月。赐号大圆。十九年九月十八日终。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道澄。姓梁氏。京兆人也。父涉中书舍人。生而奇表辄恶荤肴。出家如归无所顾恋。忽遇禅僧摩顶。与立名曰道澄。瓶锡常随冥合律范。号律沙弥也。受具之后习听南山律于诸学处。微其玷缺。然性都率略住寺不恒。或奉恩庄严草堂等寺。所到便居护生为切。建中二年坐夏于云阳山。有虎哮吼入其门。澄徐语之。其虎摇尾襵耳而退。徙居章信寺。或问其故。澄曰。出家者可滞一方乎西域三时分房俾无贪著。观门易立矣。不然者岂通方广恕乎。贞元二年二月八日。帝于寺受菩萨戒。京甸倾瞻赐赉隆洽。所受而回施二田矣。五年帝幸其寺问澄修心法门。又敕为妃主嫔御受菩萨戒。十六年四月。敕赐号曰大圆。十九年九月十八日。终于此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