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鸭嘴帽(鸭嘴帽)  拼音:yā zuǐ mào
一种帽子。帽前突出一块半圆形的硬板,可以遮蔽阳光。帽顶至前沿连成斜线,侧面约为直角三角形,极为轻便。也称为「鸭舌帽」。
《国语辞典》:血滴子  拼音:xiě dī zǐ
1.相传为清朝雍正皇帝所豢养以诛锄异己的剑客。
2.武器名。圆形,内有锯齿,末端系鍊绳,可旋转飞掷,取人首级。
《国语辞典》:钱儿癣(钱儿癣)  拼音:qián ér xiǎn
病名。一种皮肤病,形状像铜钱样的圆形癣。
《国语辞典》:巧固球  拼音:qiǎo gù qiú
1.一种球类运动。英语tchouk ball的音译。由瑞士人布兰德博士于西元一九七○创始。比赛规则是将球投掷到反弹网,若弹回落在有效区域内,而未被对方球员接住,则得一分。比赛时讲求团队合作精神,不许有侵害及阻挡的动作出现。
2.巧固球比赛所使用的球。形状呈圆形,周长五十六至六十公分,打入空气后富于弹性,重四○○至四六七公克。
《国语辞典》:太阳饼(太阳饼)  拼音:tài yáng bǐng
一种点心。以面粉与糖制成的圆形松脆饼。是台中市的名产。
《漢語大詞典》:盖帘
(~儿)用细秫秸等做成的圆形用具,多用来盖在缸、盆等上面。
《漢語大詞典》:钩缘子(鉤緣子)
枸橼木的果实。俗称香橼。卵形或长圆形,先端有乳状突起。皮粗厚而有芳香,初冬熟时呈柠檬黄色,不易剥离。肉黄白色,汁少味苦。 中国 中、南部均有栽培。果供观赏。瓤制枸橼酸。果皮、花、叶可提芳香油,果皮供药用。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钩缘子:“鉤缘子形如瓜,皮似橙而金色,胡人重之,极芬香,肉甚厚,大如芦菔。”参见“ 枸櫞 ”。
《國語辭典》:枸橼(枸櫞)  拼音:jǔ yuán
植物名。芸香科柑桔属,常绿小乔木。原产印度。枝上有硬棘针。叶长椭圆形,叶缘有波状钝齿或锯齿,淡绿色。花为总状花序或簇生于叶腋。柑果广卵形至椭圆形,熟时淡黄色,果肉味酸苦,不堪生食。可供观赏、食用及入药。因其具香气,故也称为「香橼」。
《漢語大詞典》:钢钎(鋼釺)
在岩石之类硬物上凿孔的工具。用六角、八角或圆形的钢棍制成,有的顶端有刃。 周立波 《铁水奔流》十五:“第一班工兵,带着鎯头和八角钢钎子……爬进炉里。” 綦水源 《三不吹》三:“战士们用钢钎在坚石上打炮眼。”
《国语辞典》:疙瘩汤(疙瘩汤)  拼音:gē da tāng
一种用面糊捏成小圆形块状,以羹汤煮熟的食物。《三侠五义》第九一回:「舀上一瓢水,找出小米面,做了一碗热腾腾的白水小米面的疙瘩汤,端到小姐面前。」
《漢語大詞典》:椴杨(椴楊)
即河北杨。落叶乔木,树皮白色,光滑,叶子卵圆形。木材轻软有弹性。
《漢語大詞典》:翻车鱼(翻車魚)
鱼名。身体卵圆形,银灰色。浮游于海面。肉可食,皮可制革。
《漢語大詞典》:方枘圆凿(方枘圓鑿)
亦作“ 方枘圜凿 ”。 方形榫头与圆形榫眼。比喻彼此不相投合,事不能成。文子·上义:“今为学者,循先袭业,握篇籍,守文法,欲以为治。非此不治,犹持方枘而内圆凿也,欲得宜适亦难矣。”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梁惠王 谋欲攻 赵 , 孟軻 称 大王 去 邠 ,此……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 司马贞 索隐:“按:方枘是笋也,圜凿是孔也。谓工人斲木,以方笋而内之圜孔,不可入也。故《楚词》云‘以方枘而内圜凿,吾固知其齟齬而不入’是也。谓 战国 之时, 仲尼 、 孟軻 以仁义干世主,犹方枘圜凿然。” 清 金农 《秋雨坐槐树下书怀》诗:“方枘圆凿匪所用,顾者却避多猜嫌。”
《漢語大詞典》:方领圆冠(方領圓冠)
方形的衣领和圆形的帽冠,为古代儒生的服饰。亦借指儒生。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儒学》:“方领圆冠,金口木舌。谈章句之远旨,构纷纶之雅説。”
《國語辭典》:方凿圆枘(方鑿圓枘)  拼音:fāng zuò yuán ruì
比喻格格不入,互不相容。参见「圜凿方枘」条。唐。权德舆 唐赠兵部尚书宣公陆贽翰苑集序:「噫,一薰一莸,善齐不能同其器,方凿圆枘,良工无以措巧心。」
《漢語大詞典》:方枘圆凿(方枘圓鑿)
亦作“ 方枘圜凿 ”。 方形榫头与圆形榫眼。比喻彼此不相投合,事不能成。文子·上义:“今为学者,循先袭业,握篇籍,守文法,欲以为治。非此不治,犹持方枘而内圆凿也,欲得宜适亦难矣。”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梁惠王 谋欲攻 赵 , 孟軻 称 大王 去 邠 ,此……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 司马贞 索隐:“按:方枘是笋也,圜凿是孔也。谓工人斲木,以方笋而内之圜孔,不可入也。故《楚词》云‘以方枘而内圜凿,吾固知其齟齬而不入’是也。谓 战国 之时, 仲尼 、 孟軻 以仁义干世主,犹方枘圜凿然。” 清 金农 《秋雨坐槐树下书怀》诗:“方枘圆凿匪所用,顾者却避多猜嫌。”
《國語辭典》:方趾圆颅(方趾圓顱)  拼音:fāng zhǐ yuán lú
人皆头圆足方,故用以称人类。《南史。卷九。陈武帝本纪》:「方趾圆颅,万不遗一。」也作「圆头方足」、「圆颅方趾」、「圆首方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