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61,分118页显示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干国
国马
他国
国瑞
国城
得国
专国
国医
让国
国均
国策
寿国
迷国
灭国
山国
《漢語大詞典》:干国(榦國)
犹治国。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若 许子政 者,有榦国之器,正色忠謇,则 陈仲举 之匹。”
分類:治国
《漢語大詞典》:国马(國馬)
(1).国家所饲养的马。周礼·考工记·輈人:“国马之輈,深四尺有七寸。” 郑玄 注:“国马,谓种马、戎马、齐马、道马。” 唐 杜甫 《壮游》诗:“国马竭粟豆,官鷄输稻粱。”新唐书·姜晦传:“时国马乏, 晦 请以詔书市马 六胡州 。”
(2).养于民间、战时由国家调用的马。国语·楚语下:“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 韦昭 注:“国马,民马也。”
(3).一国中上品之马。庄子·徐无鬼:“吾相马,直者中绳,曲者中钩,方者中矩,圆者中规,是国马也。” 成玄英 疏:“合上之相,是谓诸侯之国上品马也。”
《国语辞典》:他国(他国)  拼音:tā guó
别国、其他的国家。如:「由于他国的大力救助,使饱受饥荒的非洲国家度过了危机。」
《國語辭典》:国瑞(國瑞)  拼音:guó ruì
国家的喜庆吉兆。《新唐书。卷一四九。刘晏传》:「玄宗封泰山,晏始八岁,献颂行在,帝奇其幼,命宰相张说试之,说曰:『国瑞也。』」
《國語辭典》:国城(國城)  拼音:guó chéng
国都。《管子。八观》:「夫国城大而田野浅狭者,其野不足以养其民。」
分類:国都城郭
《漢語大詞典》:得国(得國)
(1).谓获得国家政权。礼记·檀弓下:“亡国恒於斯,得国恒於斯。”史记·郑世家:“自 郢 至此,士大夫亦久劳矣。今得国舍之,何如?” 范文澜 蔡美彪 《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他是完全依附 隋 朝得国的,不得不对 隋 表示忠诚。”
(2).指执政。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内阁称大人:“时 江陵公 新得国,以位业自矜重。”
《漢語大詞典》:专国(專國)
把持国政。北史·常景传:“ 景 以妇人无专国之理,家令不得有纯臣之义。” 唐 李德裕 《汩罗》诗:“都缘 靳尚 图专国,岂是 怀王 厌直臣。”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於是 杨国忠 方专国,权势可炙。”
分類:把持国政
《國語辭典》:国医(國醫)  拼音:guó yī
1.中医师的旧称。
2.旧时宫庭的御医。
《漢語大詞典》:让国(讓國)
将国家或封地的统治权让给贤者。《公羊传·僖公二十八年》:“何贤乎 叔武 ?让国也。”史记·张丞相列传:“ 玄成 时佯狂,不肯立,竟立之,有让国之名。” 明 李东阳 《挂剑曲》:“平生让国心,耿耿方在此。” 甘簃 《辛亥和议之秘史》:“宜速諫君让国,自保安全。”
《漢語大詞典》:国均(國均)
(1).国家政务的权柄。均,同“ 钧 ”,制陶器模子下面的圆盘,引申为权柄。《诗·小雅·节南山》:“ 尹氏 大师,维 周 之氐,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 毛 传:“均,平。” 陈奂 传疏:“均,汉书·律历志作‘钧’。均、钧同。”北史·隋纪下·炀帝:“强臣豪族,咸执国均,朋党比周,以之成俗。” 唐 任希古 《和左仆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怀》:“礼闈通政本,文昌总国均。”
(2).国家重臣。 南朝 梁 任昉 《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诗:“已矣余何叹,輟春哀国均。”
《國語辭典》:国策(國策)  拼音:guó cè
1.国家的政策。如:「共商国策」。
2.《战国策》的别名。参见「战国策」条。
《國語辭典》:寿国(壽國)  拼音:shòu guó
延长国命。《管子。霸言》:「夫一言而寿国,不听而国亡,若此者,大圣之言也。」《吕氏春秋。慎行论。求人》:「有能益人之寿者,则人莫不愿之;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
《漢語大詞典》:迷国(迷國)
(1).指隐居不仕。 汉 王逸 《〈楚辞章句〉序》:“若夫怀道以迷国,佯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后汉书·周燮黄宪等传序:“然用舍之端,君子之所以存其诚也。故其行也,则濡足蒙垢,出身以效时;及其止也,则穷栖茹菽,臧宝以迷国。” 晋 皇甫谧 《高士传·闵贡》:“ 仲叔 高栖,藏宝迷国,一介弗取,卓然贞白。”参见“ 迷邦 ”。
(2).使国迷乱。 宋 叶适 《宋吏部侍郎邹公墓亭记》:“ 子厚 迷国,罪无匹朋,最大者二后废立之际,尤大者臣子不忍言也。”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诗二:“人臣私聚敛,迷国坏纲纪。”
(3).谓使国人着迷。 宋 陈师道 《黄梅》诗:“留花如有待,迷国更须香。”
《漢語大詞典》:迷邦
论语·阳货:“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言 孔子 不仕,是怀其宝也;知国不治而不为政,是迷邦也。”后因以“迷邦”指不肯从政,隐居不仕。《周书·儒林传·沈重》:“若居形声而去影响,尚迷邦而忘观国,非所谓也。” 唐 刘禹锡 《故荆南节度推官董府君墓志》:“居数岁,投老於南 荆 ,迷邦纵性,委和从化。” 明 王錂《春芜记·访友》:“岂终怀宝迷邦,谩説灌园避世。”
《漢語大詞典》:灭国(滅國)
已灭亡的国家。《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絶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分類:灭亡国家
《國語辭典》:山国(山國)  拼音:shān guó
1.多山的国家或地区。如:「尼泊尔是个山国,境内高峰林立。」《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
2.汉代西域国名。《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下。山国》:「山国,王去长安七千一百七十里。……山出铁,民山居,寄田籴谷于焉耆、危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