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相国。唐人。善画山水鬼神,气韵洒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2—716 【介绍】: 唐朝皇帝。高宗第八子。初名旭轮,改名轮,又更现名。通训诂,工草隶书。始封殷王,改豫王。母武后废其兄中宗,立为皇帝。及改国号周,赐姓武,以为皇嗣。中宗自房州还,复为皇太子,封其为安国相王。及中宗被杀,其子李隆基起兵诛韦后,遂拥其即帝位。在位三年,传位于太子隆基,自为太上皇。卒谥大圣真皇帝。
全唐文·卷十八
帝讳旦。高宗第八子。龙朔二年生。封殷王。乾封元年徙封豫王。总章二年徙封冀王。初名旭轮。改名轮。上元三年徙封相王。永淳二年又封豫。改今名。嗣圣元年二月即位。武后临朝。天授元年降为皇嗣。仍名轮。圣历元年又封相。复今名。神龙二年改封安国相王。唐隆元年六月复辟。延和元年八月传位元宗。在位三年。年五十五。谥曰大圣贞皇帝。庙号睿宗。加尊元真大圣大兴孝皇帝。集十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刘鄂,字国相,泰和(今属江西)人。尝应诏上书论时事,又作《边防龟鉴》七十卷。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王佐知吉州时,曾荐之朝,得旨免解。事见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七六。
唐国相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唐国相(1502年—?),字舜举,号鹤坡,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嘉靖十年(1531年),以顺天府学增广生中式辛卯科顺天府乡试第六十三名举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联捷壬辰科会试第六十二名,廷试二甲二十八名进士,工部观政,授工部主事,升署员外郎,十五年二月升通政使司右参议,十六年八月升本司左参议,二十年十月升右通政,转左通政,三十一年九月以子熙敬为仇鸾党羽,冒夺军功,被锦衣卫逮捕,杖于阙下,黜为民。
《漢語大詞典》:国相(國相)
(1).古时辅政的大臣。左传·宣公十二年:“困兽犹鬭,况国相乎!”
(2).比喻具有辅国之才的人。史记·晋世家:“ 晋公子 贤,而其从者皆国相。”
(3).指王国或封国辅政之臣。 宋 陆游 《蜡弹省札》:“大者为王……其国并置国相一员,委本国选择保奏,当降真命。”
(4).指侯国的长官。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南史五·宋州郡国相:“ 扬州 南徐州 诸州但有令长,自 南豫州 以下始有国相。”
《國語辭典》: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兩國相爭,不斬來使)  拼音:liǎng guó xiāng zhēng,bù zhǎn lái shǐ
(谚语)比喻双方交恶,不应为难或迫害中间的联络人。《三国演义》第四五回:「肃曰:『两国相争,不斩来使。』瑜曰:『斩使以示威。』」也作「两国相争,不阻来使」、「两国相争,不罪来使」、「两国战争,不斩来使」。
《漢語大詞典》:君相
(1).国君的上傧。周礼·秋官·司仪:“每门止一相。及庙,唯君相入。” 郑玄 注:“惟君相入,客臣也;相不入矣。”
(2).国君与国相。国语·晋语九:“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 韦昭 注:“君, 康子 ;相, 段规 。”
《漢語大詞典》:邻好(鄰好)
亦作“隣好”。 睦邻友好。谓邻居或邻国相友善。北史·陆逞传:“初修隣好,盛选行人。” 唐 刘禹锡 《送工部张侍郎入蕃吊祭》诗:“饰终邻好重,锡命礼容全。”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胡注失收考异》:“ 河阳赵克裕 望风送欵,请修邻好。”
《漢語大詞典》:六印
(1).谓六国相印。史记·苏秦列传:“且使我有 雒阳 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賑而封。” 唐 李白 《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诗:“ 洛阳 苏季子 ,剑戟森词锋。六印虽未佩,轩车若飞龙。” 金 元好问 《天门引》:“丈夫何意作 苏秦 ,六印才堪警儿女。”
(2).六将军印。史记·封禅书:“是时上方忧 河 决,而黄金不就,乃拜 大 ( 欒大 )为五利将军。居月餘,得四印,佩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印…… 大 见数月,佩六印,贵震天下。” 司马贞 索隐:“谓五利将军、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为四也。更加乐通侯及天道将军印,为六印也。”
(3). 唐 时官马身上的六种印记。 唐 杜甫 《瘦马行》:“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旁。”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诂笺二:“ 杜 《瘦马行》:‘细看六印带官字。’考唐六典:凡在牧马,以小官字印印右膊,以年辰印印右髀,以监名印印尾侧。二岁以飞字印印左髀膊。细马次马以龙形印印项左。送尚乘者,印三花及飞字印,外又有风字印。官马赐人者,以赐字印。配诸军及充传送驛者,以出字印。印凡八,此云六印,意赐、配者不在数耳。”
《漢語大詞典》:一敌国(一敵國)
可以与本国相匹敌的一个国家。史记·游侠列传:“天下骚动,宰相得之,若得一敌国云。”后汉书·吴汉传:“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脩战攻之具,乃叹曰:‘ 吴公 差彊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宋 谢采伯 密斋笔记卷二:“ 班固 以为平日后宫之费不下一敌国。”
《国语辞典》:非攻  拼音:fēi gōng
墨家的学说思想之一。春秋末年,各国相互攻伐兼并,墨子于是主张兼爱天下,放弃战争,以为攻伐为不义且不利之事,故称为「非攻」。
《漢語大詞典》:离衡(離衡)
指 战国 时以 齐国 为首的 关 东六国相约结盟,粉碎 秦国 的“连衡”策略。史记·秦始皇本纪:“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纵离衡,并 韩 、 魏 、 燕 、 楚 、 齐 、 赵 、 宋 、 卫 、 中山 之众。” 司马贞 索隐:“言 孟尝 等四君皆为其国共相约结为纵,以离散 秦 之横。”文选·贾谊〈过秦论〉作“离横”。
《漢語大詞典》:衢地
古代用兵的九种地势之一。指各国相毗邻的要冲。孙子·九变:“凡用兵之法,将受命於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孙子·九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 张预 注:“衢者,四通之地。我所敌者,当其一面,而旁有邻国,三面相连属,当往结之,以为己援。”参见“ 九地 ”。
《國語辭典》:九地  拼音:jiǔ dì
1.根据地质、地形,可将土地分为沙泥、泽池、沚崖、下田、中田、上田、下山、中山、上山等九种。见汉。扬雄《太玄经。卷八。太玄数》。
2.大地、遍地。《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重玄匪奥,九地匪沉。」宋。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词:「底事昆崙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3.地之最深处。《孙子。形》:「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聊斋志异。卷一○。龙飞相公》:「但深在九地,安望重睹天日乎!」
《国语辞典》:虢灭虞亡(虢灭虞亡)  拼音:guó miè yú wáng
虢国、虞国相互依存,虢国灭亡,虞国也随之而亡。典出《左传。僖公五年》。后用以比喻两国或相互依存的事物安危与共,利害相关。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夫虢灭虞亡,韩并魏徙,此皆前鉴之验,后事之师也。」
《国语辞典》:割地赔款(割地赔款)  拼音:gē dì péi kuǎn
两国相战,战败一方,在不平等条约下,割让一部分国土及赔偿金额。如:「满清腐败,每次战败,都以割地赔款解决,使国家元气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