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677,分112页显示  上一页  106  107  108  109  110  1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目无王法
暮楚朝秦
莫斯科公国
木材蓄积量
孟加拉国
民富国强
民困国贫
民安国泰
民生国计
民族资产阶级
民殷国富
励精求治
量入为出
两党制
两观之诛
《國語辭典》:目无王法(目無王法)  拼音:mù wú wáng fǎ
胆大妄为,眼中已无法律的存在。《儒林外史》第四三回:「冯君瑞是我内地生员,关系朝廷体统,他如何敢拿了去,要起赎身的价银来?目无王法已极!」
《國語辭典》:暮楚朝秦  拼音:mù chǔ zhāo qín
比喻反覆无常。《花月痕》第八回:「兼之内顾无忧,傥来常有,以此轻裘肥马,暮楚朝秦,名宿倾心,美人解佩。」也作「朝秦暮楚」。
《漢語大詞典》:莫斯科公国
中世纪俄罗斯的封建国家。公元13世纪末以莫斯科(建于1147年)为中心形成。1328年伊凡一世获得“大公”称号后,改称“莫斯科大公国”。1480年伊凡三世时结束蒙古人的统治,1485年采用“全罗斯大公”的称号。1521年完成俄罗斯国家的统一。1547年伊凡四世称“沙皇”。后领土不断扩张,1721年彼得一世称皇帝,国名也改为“俄罗斯帝国”。
《漢語大詞典》:木材蓄积量
即森林蓄积量、活立木蓄积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中各种活立木(尚未砍伐的树木)的材积总量,以立方米为计算单位。
《漢語大詞典》:孟加拉国
南亚国家。临孟加拉湾。面积14.4万平方千米。人口1.2亿(1995年)。首都达卡。大部分位于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冲积平原。热带季风气候。农业国。主要产稻米和黄麻。出口以黄麻和麻制品为主。
《國語辭典》:民富国强(民富國強)  拼音:mín fù guó qiáng
百姓富裕,国家强盛。「强」文献异文作「彊」。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内实府库,垦其田畴,民富国彊,众安道泰。」
《漢語大詞典》:民困国贫(民困國貧)
人民困苦,国家贫穷。宋史·河渠志一:“今又闻復有修 河 之役,三十万人之众,开一千餘里之长河,计其所用物力,数倍往年。当此天灾岁旱,民困国贫之际,不量人力,不顺天时,知其有大不可者五。”
《國語辭典》:民安国泰(民安國泰)  拼音:mín ān guó tài
国家太平,人民安乐。《大宋宣和遗事。元集》:「除凶去恶,长治华夷,民安国泰。」《孤本元明杂剧。曹彬下江南。第四折》:「治法调和风雨顺,民安国泰贺升平。」也作「国泰民安」。
《國語辭典》:民生国计(民生國計)  拼音:mín shēng guó jì
国家经济及人民生活。也作「国计民生」。
《漢語大詞典》: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資産階級)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某些民族独立国家里同帝国主义联系较少的中等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有参加革命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有对革命的敌人的妥协性。
《國語辭典》:民殷国富(民殷國富)  拼音:mín yīn guó fù
人民充实,国家富裕。如:「政府施政的主要目标是全力发展经济,期使民殷国富,百姓安居乐业。」《三国演义》第六○回:「益州险塞,沃野千里,民殷国富。」《孤本元明杂剧。太平宴。头折》:「俺主公自得西川,民殷国富,黎庶讴歌。」
《國語辭典》:励精求治(勵精求治)  拼音:lì jīng qiú zhì
发愤图强,力求有所作为。《新唐书。卷一七四。元稹传》:「以陛下睿博洪深,励精求治,岂言而不用哉?」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一○:「神宗即位,擢天章阁待制,复知谏院,擢御史中丞,帝方励精求治。」也作「厉精图治」。
《國語辭典》:量入为出(量入為出)  拼音:liàng rù wéi chū
根据税收的多寡来制定支出的限度。语本《礼记。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后泛指根据收入来斟酌开支。《三国志。卷二一。魏书。卫觊传》:「计校府库,量入为出。」清。李文炤〈俭训〉:「则何若量入为出,享恒足之利乎?」也作「量入制出」。
《國語辭典》:两党制(兩黨制)  拼音:liǎng dǎng zhì
政党政治的型态之一。在民主国家中,国会由对立的两大政党互相竞争而轮流执政。虽不乏第三势力的小党存在,但其实力远逊于此二大党。与多党制不同。英、美两国是典型代表。
《漢語大詞典》:两观之诛(兩觀之誅)
语本 汉 刘向 《上灾异封事》:“自古明圣,未有无诛而治者也,故 舜 有四放之罚,而 孔子 有两观之诛,然后圣化可得而行也。”后遂以“两观之诛”喻指为了国家安定而对乱臣贼子所施行的必要的杀戮。隋书·高祖纪上:“近者内有艰虞,外闻妖寇,以鹰鸇之志,运帷帐之谋,行两观之诛,扫万里之外。” 唐 杨炯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奸雄独立,初明两观之诛;正教未行,仍赦同狴之罪。”参见“ 两观 ”。
《漢語大詞典》:两观(兩觀)
(1).宫门前两边的望楼。左传·定公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汉书·董仲舒传》:“及至 周 室,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陈於庭,而颂声兴。” 晋 崔豹 古今注·都邑:“闕,观也。古每门树两观於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 唐 储光羲 《贻刘高士别》诗:“壮哉丽百常,美矣崇两观。”
(2).特指 春秋 鲁 阙, 孔子 诛 少正卯 之处。《孔子家语·始诛》:“於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 少正卯 ,戮之于两观之下。”旧唐书·李义府传:“ 仲尼 为 鲁 司寇七日,诛 少正卯 於两观之下; 义方 任御史旬有六日,不能去姦邪於双闕之前,实以为愧。”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六:“两观餘坡陀,万世示顽獷。”
(3).借指行刑正法之所。 宋 李纲 《上渊圣皇帝实封言事奏状》:“罪实比於四凶,诛宜行於两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