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5,分29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一切流摄守因经
一因
二因
二宿因力
二种因果
七转第八互为因果
八成立因
九句因
九因一果
十二因缘
四种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与四谛
十二因缘异名
佛类词典
一大事因缘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一切流摄守因经
一因
二因
二宿因力
二种因果
七转第八互为因果
八成立因
九句因
九因一果
十二因缘
四种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与四谛
十二因缘异名
一大事因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一大事之因缘。文句四上曰:「众生有此机,感佛名因,佛乘机而应,故名为缘,是为出世本意。」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此一大事因缘,即为了化度众生的因缘。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
一即一实相也。其性广博,故名为大。如来出世度生之仪式,故名为事。众生具此实相而能成机感佛,故名为因。如来證此实相而能起应度生,故名为缘。一切如来出现于世,皆为开示一切众生本有实相,令其咸得悟入佛之知见。舍此则非如来出世本怀,经云:如来惟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是也。
(术语)为一大事之因缘。文句四上曰:「众生有此机,感佛名因,佛乘机而应,故名为缘,是为出世本意。」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此一大事因缘,即为了化度众生的因缘。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
一即一实相也。其性广博,故名为大。如来出世度生之仪式,故名为事。众生具此实相而能成机感佛,故名为因。如来證此实相而能起应度生,故名为缘。一切如来出现于世,皆为开示一切众生本有实相,令其咸得悟入佛之知见。舍此则非如来出世本怀,经云:如来惟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是也。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失译。一卷。
(经名)佛说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失译。一卷。
一切流摄守因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一切流摄守因经之略名。后汉安世高译。一卷。
(经名)佛说一切流摄守因经之略名。后汉安世高译。一卷。
一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个之原因也。俱舍论六曰:「一因生法,决定无有。」瑜伽论释曰:「證得一因,即成佛道。」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因者,谓圣凡平等之理体也。盖此理体,诸佛众生皆性本具,初无增减。然诸佛悟之而成妙果,众生迷之而流转诸趣。若全此一因,而修圆顿之行,则能超出三乘所修之因,而證一乘之果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术语)一个之原因也。俱舍论六曰:「一因生法,决定无有。」瑜伽论释曰:「證得一因,即成佛道。」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因者,谓圣凡平等之理体也。盖此理体,诸佛众生皆性本具,初无增减。然诸佛悟之而成妙果,众生迷之而流转诸趣。若全此一因,而修圆顿之行,则能超出三乘所修之因,而證一乘之果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二因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生因,本具法性之理则能发生一切善法,如谷麦等种,能生萌芽是也。二、了因,以智慧照了法性之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是也。见涅槃经二十八。【又】一、能生因,第八识能生起眼等之诸识,又为一切善恶之因,如谷麦等种为发生萌芽之因是也。二、方便因,眼等之诸识能为方便,引发第八识善恶之种,如水土以发生谷麦等萌芽之方便是也。见宗镜录七十一。【又】一、习因,如习贪欲,则贪欲愈增长,新译曰同类因。二、报因,如行善恶之因,即得菩乐之报,新译曰异熟因。见四教仪集注中。【又】一、正因,众生本具之理性,正为成佛之因者。二、缘因,一切之功德善根资助智慧之了因,开发正因之性者。见涅槃经二十八。又有近因远因,见大论。牵引因生起因,见瑜伽论。
【佛学常见辞汇】
1。生因和了因。生因是能够产生果实的因种,如壳麦等种子是;了因是以智慧去透视事物的原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2。正因和缘因。正因是正主的因;缘因是助缘的因。
【佛学次第统编】
二因者,无因邪因也。
一、无因 谓无因而自有果。
二、邪因 非因计因。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生因〕,生即发生。谓本具法性之理,则能发生一切善法。如谷麦等种,能生芽孽,是名生因。
〔二、了因〕,了即照了。谓以智慧照了法性之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是名了因。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能生因〕,谓第八识能生起眼等诸识,又为一切善恶种子之因,譬如谷麦等种,为发生芽孽之因,是名能生因。(第八识者,即藏识也。)
〔二、方便因〕,谓眼等诸识,能为方便引发第八识善恶之种,譬如水土以为发生谷麦等芽孽之方便,是名方便因。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习因〕,习即数习之义。谓如习贪欲,则贪欲增长,是名习因。
〔二、报因〕,报即果报,谓行善恶之因,即得善恶之报,是名报因。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论问曰:诸烦恼是恶法,云何能生善业?答曰:有二种因。
〔一、近因〕,谓人为求后世富乐,故修布施等善,是为近因。
〔二、远因〕,谓人欲离欲界衰恼不净之身,故修禅定之善,是为远因。
【三藏法数】
(出大涅槃经)
〔一、正因〕,正谓中正,中必双照,三谛具足,故名正因。(中正者,离于边邪也。双照者,照空照假也。空谓荡一切相,即是真谛;假谓立一切法,即是俗谛;非空非假,即是中谛。故云三谛具足。)
〔二、缘因〕,缘即缘助,谓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故名缘因。(了因者,了即照了,谓以智慧照了正因也。)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牵引因〕,谓由无明之惑,于先世时造作善恶一切业行,由此业行为因,则能招引现生果报,如是展转牵连不断,故名牵引因。
〔二、生起因〕,谓由无明之惑,于现世时,造作善恶一切业行,由此业行为因,则能感得后世果报,如是展转相生不绝,故名生起因。
(名数)一、生因,本具法性之理则能发生一切善法,如谷麦等种,能生萌芽是也。二、了因,以智慧照了法性之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是也。见涅槃经二十八。【又】一、能生因,第八识能生起眼等之诸识,又为一切善恶之因,如谷麦等种为发生萌芽之因是也。二、方便因,眼等之诸识能为方便,引发第八识善恶之种,如水土以发生谷麦等萌芽之方便是也。见宗镜录七十一。【又】一、习因,如习贪欲,则贪欲愈增长,新译曰同类因。二、报因,如行善恶之因,即得菩乐之报,新译曰异熟因。见四教仪集注中。【又】一、正因,众生本具之理性,正为成佛之因者。二、缘因,一切之功德善根资助智慧之了因,开发正因之性者。见涅槃经二十八。又有近因远因,见大论。牵引因生起因,见瑜伽论。
【佛学常见辞汇】
1。生因和了因。生因是能够产生果实的因种,如壳麦等种子是;了因是以智慧去透视事物的原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2。正因和缘因。正因是正主的因;缘因是助缘的因。
【佛学次第统编】
二因者,无因邪因也。
一、无因 谓无因而自有果。
二、邪因 非因计因。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生因〕,生即发生。谓本具法性之理,则能发生一切善法。如谷麦等种,能生芽孽,是名生因。
〔二、了因〕,了即照了。谓以智慧照了法性之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是名了因。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能生因〕,谓第八识能生起眼等诸识,又为一切善恶种子之因,譬如谷麦等种,为发生芽孽之因,是名能生因。(第八识者,即藏识也。)
〔二、方便因〕,谓眼等诸识,能为方便引发第八识善恶之种,譬如水土以为发生谷麦等芽孽之方便,是名方便因。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习因〕,习即数习之义。谓如习贪欲,则贪欲增长,是名习因。
〔二、报因〕,报即果报,谓行善恶之因,即得善恶之报,是名报因。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论问曰:诸烦恼是恶法,云何能生善业?答曰:有二种因。
〔一、近因〕,谓人为求后世富乐,故修布施等善,是为近因。
〔二、远因〕,谓人欲离欲界衰恼不净之身,故修禅定之善,是为远因。
【三藏法数】
(出大涅槃经)
〔一、正因〕,正谓中正,中必双照,三谛具足,故名正因。(中正者,离于边邪也。双照者,照空照假也。空谓荡一切相,即是真谛;假谓立一切法,即是俗谛;非空非假,即是中谛。故云三谛具足。)
〔二、缘因〕,缘即缘助,谓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故名缘因。(了因者,了即照了,谓以智慧照了正因也。)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牵引因〕,谓由无明之惑,于先世时造作善恶一切业行,由此业行为因,则能招引现生果报,如是展转牵连不断,故名牵引因。
〔二、生起因〕,谓由无明之惑,于现世时,造作善恶一切业行,由此业行为因,则能感得后世果报,如是展转相生不绝,故名生起因。
二宿因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如来为今日众生悲智双行摄化之宿因有二种。即大愿力(因位之誓愿力),昔行力(因位之万行力)也。华严经疏一曰:「一者大愿力故。现相品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兜率偈云: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槃,以大愿力,示现自在法。诸会佛加,皆大愿力。及馀诸文,成證非一。二者昔行力故,谓无量劫依愿起行,行成得果,方能顿演。」云云。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宿因力者,谓遮那世尊宿世愿因,为化众生,发愿修行,而成佛果。为酬宿愿,故今出世,悲智双运,行愿齐周,乃以无障解脱之智,顿阐华严一乘圆教法门,普令法界众生,深悟如来智慧。然佛宿因虽多,略开二种焉。
〔一、大愿力〕,谓佛于因中发大誓愿,度诸众生。今已成佛,乘大愿力,示现十方世界,说法度生。现相品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是也。(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亦云光明遍照。)
〔二、昔行力〕,谓佛昔于无量劫,依愿起行,行成得果,方能演说诸法,广化众生。故主山神偈云:往修胜行无有边,今获神通亦无量,法门广辟如尘数,悉使众生深悟喜。是也。
(名数)如来为今日众生悲智双行摄化之宿因有二种。即大愿力(因位之誓愿力),昔行力(因位之万行力)也。华严经疏一曰:「一者大愿力故。现相品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兜率偈云: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槃,以大愿力,示现自在法。诸会佛加,皆大愿力。及馀诸文,成證非一。二者昔行力故,谓无量劫依愿起行,行成得果,方能顿演。」云云。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宿因力者,谓遮那世尊宿世愿因,为化众生,发愿修行,而成佛果。为酬宿愿,故今出世,悲智双运,行愿齐周,乃以无障解脱之智,顿阐华严一乘圆教法门,普令法界众生,深悟如来智慧。然佛宿因虽多,略开二种焉。
〔一、大愿力〕,谓佛于因中发大誓愿,度诸众生。今已成佛,乘大愿力,示现十方世界,说法度生。现相品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是也。(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亦云光明遍照。)
〔二、昔行力〕,谓佛昔于无量劫,依愿起行,行成得果,方能演说诸法,广化众生。故主山神偈云:往修胜行无有边,今获神通亦无量,法门广辟如尘数,悉使众生深悟喜。是也。
二种因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分四谛为二种之因果:一、世间因果,苦谛为果,集谛为因。二、出世间因果。灭谛为果,道谛为因。
【佛学常见辞汇】
从四圣谛中分出二种的因果,即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世间因果是以苦谛为果,集谛为因;出世间因果是以灭谛为果,道谛为因。
(名数)分四谛为二种之因果:一、世间因果,苦谛为果,集谛为因。二、出世间因果。灭谛为果,道谛为因。
【佛学常见辞汇】
从四圣谛中分出二种的因果,即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世间因果是以苦谛为果,集谛为因;出世间因果是以灭谛为果,道谛为因。
七转第八互为因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之法相也。(参见:种子)
(术语)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之法相也。(参见:种子)
八成立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成立一个命题之八种因。即立宗,立因,立喻,合,结,现量,比量,圣教量也。阿毗达磨杂集论所说。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一、立宗〕,宗,犹主也,要也,以所立之法为宗要也。谓如五蕴等法,皆假因缘而生,实无自性,于中求我,决不可得,故说诸法无我,以破执我立论者,是名立宗。(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因缘者,谓眼等六根为因,色等六尘为缘也。执我立论者,谓执五蕴之身为我,而自立论议也。)
〔二、立因〕,因,即因由,亦所依之义。立因所以破执有我者之论也,谓若于五蕴等法施设实有我者,此之五蕴,既从众缘而生,皆是生灭之法;蕴既生灭,我不成就。若离五蕴而于馀处施设有我者,我无所因,我亦无用,是知皆无有我,是名立因。
〔三、立喻〕,喻,即譬喻,以别法喻所立之法也。谓如现在相中施设实有过去相者,盖此现在相已生未灭,不应于现在未灭法中施设过去已灭之相,若离现在而于馀处施设过去相者,然过去世之相既已灭坏,不应施设有相。此言过去之相不可得,以喻诸法中求我决不可得,是名立喻。
〔四、合〕,合,即相合之义。引馀义合此正说之理也。谓如五蕴法中本无有我,而人颠倒妄执有我,既遮破已,即知无我。既知无我,则知常等亦无,是名合。
〔五、结〕,谓结前无我究竟之理决定无异,是知五蕴皆是无我,乃至无常,是名结。
〔六、现量〕,现,即显现。量,即量度揩定之义也。谓眼识乃至身识,对于显现五尘之境,离妄分别无筹度之心,而能于境度量揩定诸法自性之相,而不错谬,是名现量。(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七、比量〕,比,即比类。谓以第六意识比类量度知有诸境,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比量。
〔八、圣教量〕,谓圣人所说现量、比量之言教,皆不相违,定可信受,是名圣教量。
(术语)成立一个命题之八种因。即立宗,立因,立喻,合,结,现量,比量,圣教量也。阿毗达磨杂集论所说。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一、立宗〕,宗,犹主也,要也,以所立之法为宗要也。谓如五蕴等法,皆假因缘而生,实无自性,于中求我,决不可得,故说诸法无我,以破执我立论者,是名立宗。(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因缘者,谓眼等六根为因,色等六尘为缘也。执我立论者,谓执五蕴之身为我,而自立论议也。)
〔二、立因〕,因,即因由,亦所依之义。立因所以破执有我者之论也,谓若于五蕴等法施设实有我者,此之五蕴,既从众缘而生,皆是生灭之法;蕴既生灭,我不成就。若离五蕴而于馀处施设有我者,我无所因,我亦无用,是知皆无有我,是名立因。
〔三、立喻〕,喻,即譬喻,以别法喻所立之法也。谓如现在相中施设实有过去相者,盖此现在相已生未灭,不应于现在未灭法中施设过去已灭之相,若离现在而于馀处施设过去相者,然过去世之相既已灭坏,不应施设有相。此言过去之相不可得,以喻诸法中求我决不可得,是名立喻。
〔四、合〕,合,即相合之义。引馀义合此正说之理也。谓如五蕴法中本无有我,而人颠倒妄执有我,既遮破已,即知无我。既知无我,则知常等亦无,是名合。
〔五、结〕,谓结前无我究竟之理决定无异,是知五蕴皆是无我,乃至无常,是名结。
〔六、现量〕,现,即显现。量,即量度揩定之义也。谓眼识乃至身识,对于显现五尘之境,离妄分别无筹度之心,而能于境度量揩定诸法自性之相,而不错谬,是名现量。(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七、比量〕,比,即比类。谓以第六意识比类量度知有诸境,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比量。
〔八、圣教量〕,谓圣人所说现量、比量之言教,皆不相违,定可信受,是名圣教量。
九句因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因有九句之意。谓因于宗同品及宗异品,以关系之有无,而判其正不,有九种之别也:一同品有异品有,二同品有异品非有,三同品有异品有非有,四同品非有异品有,五同品非有异品非有,六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七同品有非有异品有,八同品有非有异品非有,九同品有非有异品有非有。因明正理门论曰:「宗法于同品,谓有非有俱。于异品各三,有非有及二。」是也。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末释之,谓「宗法云者,言为宗之法,即因是也。于同品,为宗同品。体即为同喻,言能立之因,于同品喻,成其三种:一有,二非有,三亦有亦非有也,于彼名为俱。此三种之因,于宗异品异法喻上,亦各有三:一有,二非有,三亦有亦非有也。于彼名为及二者。且同品有而为异品之三者:谓因于同品有,于异品亦有;于同品有,于异品为非有;于同品有,于异品为有非有也。如是因于同品非有,于异品亦有三:于同品有非有,于异品亦有三;故成九句」云。是即于同品为有,于异品有为有、为非有、为有非有;于同品为非有,于异品有为有、为非有、为有非有;又于同品为有非有,于异品亦有为有、为非有、为有非有;故成九句也。盖因原为成宗者,故必以于宗同品有关系,于宗异品无关系为法。今九句之中有全分关系者,名为有;不有全分关系者,名为非有;一分关系一分不关系者,名为有非有;因之一三五七九之五句,即成不定之过;四与六,成相违之过;惟二与八,得为无过之因也。
(名数)因有九句之意。谓因于宗同品及宗异品,以关系之有无,而判其正不,有九种之别也:一同品有异品有,二同品有异品非有,三同品有异品有非有,四同品非有异品有,五同品非有异品非有,六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七同品有非有异品有,八同品有非有异品非有,九同品有非有异品有非有。因明正理门论曰:「宗法于同品,谓有非有俱。于异品各三,有非有及二。」是也。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末释之,谓「宗法云者,言为宗之法,即因是也。于同品,为宗同品。体即为同喻,言能立之因,于同品喻,成其三种:一有,二非有,三亦有亦非有也,于彼名为俱。此三种之因,于宗异品异法喻上,亦各有三:一有,二非有,三亦有亦非有也。于彼名为及二者。且同品有而为异品之三者:谓因于同品有,于异品亦有;于同品有,于异品为非有;于同品有,于异品为有非有也。如是因于同品非有,于异品亦有三:于同品有非有,于异品亦有三;故成九句」云。是即于同品为有,于异品有为有、为非有、为有非有;于同品为非有,于异品有为有、为非有、为有非有;又于同品为有非有,于异品亦有为有、为非有、为有非有;故成九句也。盖因原为成宗者,故必以于宗同品有关系,于宗异品无关系为法。今九句之中有全分关系者,名为有;不有全分关系者,名为非有;一分关系一分不关系者,名为有非有;因之一三五七九之五句,即成不定之过;四与六,成相违之过;惟二与八,得为无过之因也。
九因一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界中前九界为因,后一界为果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在十法界中,前九界是因,后一界是果。
(术语)十界中前九界为因,后一界为果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在十法界中,前九界是因,后一界是果。
十二因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Dva%das/a%iga Pratityasamutpa%da,新作十二缘起,旧作十二因缘,又单名因缘观,支佛观。是为辟支佛之观门。说众生涉三世而轮回六道之次第缘起也。一、无明Avidya%,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二、行Sam%ska%ra,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三、识Vijn^a%na,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也。四、名色Na%maru%pa,在胎中心身渐发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体示之,但以名诠之,故谓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五、六处Sad!a%yatana,六处即六根,为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此中有五位,(参见:五意)。六、触Spars/a,二三岁间对于事物未识别苦乐,但欲触物之位也。七、受Vedana%,六七岁以后渐对事物识别苦乐而感受之之位也。八、爱Tr!s!n!a%,十四五岁以后,生种种强盛爱欲之位也。九、取Upa%da%na,成人已后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十、有Bhava,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定当来之果之位也。有者业也,业能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十一、生Ja%ti,即依现在之业于未来受生之位也。十二、老死Jara%maran!a,于来世老死之位也。其中无明与行二者,即惑业之二,属过去世之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者属缘于过去惑业之因而受之现在果,是过现一重之因果也。又爱取二者为现在之惑,有则为现在之业也,缘于此惑业现在之因而感未来之生与老死之果,是现未一重之因果也。此为三世两重之因果。依此两重之因果,而知轮回之无极。盖既见现在之惑(爱取)、业(有),由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而生,则知过去之惑(无明)、业行亦从过去之苦果而生,既见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生现在之业(有),则亦知未来之苦果(生老死),生未来之业。上溯之,则过去之惑业,更从过去之苦果而来,下趁之则未来之苦果更生未来之惑业,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此为无始无终之生死轮回。辟支佛观之,一以厌生死,一以知无常实之我体,遂断惑业而證涅槃也。其中分别因与缘,则行与有之二支是因,无明与爱取之三支是缘。馀七支总是果,但果为还起惑业因缘之缘。故摄之于缘中,不别存果名,是曰因缘观。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瞋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1 无明 (贪瞋痴等烦恼)─────(惑)
┌过去二因─┤
│ └2 行 (造作诸业)───────(业)
│ ┌3 识 (业识投胎)───────(苦)
│ │4 名色 (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现在五果─┤5 六入 (长成眼等六根人形)───(苦)
十二因缘 │ │6 触 (出胎与外境接触)────(苦)
与 ─┤ └7 受 (与外境接触生苦乐感受)─(苦)
三世因果 │ ┌8 爱 (对境生爱欲)──────(惑)
│现在三因─┤9 取 (追求造作)───────(惑)
│ └10 有 (成业因能招未来果报)──(业)
└未来二果─┌11 生 (再受未来五蕴身)────(苦)
└12 老死 (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苦)
【佛学次第统编】
缘觉之慧,即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支。旧译作十二因缘,新译作十二缘起。是众生涉三世而轮回于六道次第之缘起也。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缘觉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其间有三种因缘:一约三世明十二因缘,二约二世明十二因缘,三约一念明十二因缘。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三世相续,无间断也。(三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一、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无所明了,故曰无明。
〔二、行〕,谓过去世,身口造作一切善不善业,是名为行。
〔三、识〕,谓由过去惑业相牵,致令此识,投托母胎,一刹那间,染爱为种,纳想成胎,是名为识。(梵语刹那,华言一念。)
〔四、名色〕,名即是心,谓心但有名而无形质也;色即色质,即是身也。谓从托胎已后,至第五个七日,名形位,生诸根形,四支差别,是名为色。(四支者,即两手两足也。)
〔五、六入〕,谓从名色已后,至第六个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是名六入。(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六、触〕,谓出胎已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触对六尘,未能了知生苦乐想,是名为触。
〔七、受〕,谓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因六尘触对,六根即能纳受前境好恶等事,虽能了别,然未能起淫贪之心,是名为受。
〔八、爱〕,谓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于种种胜妙资具及淫欲等境,然犹未能广遍追求,是名为爱。
〔九、取〕,谓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四方驰求,是名为取。(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十、有〕,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十一、生〕,谓从现世善恶之业,后世还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是名为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
〔十二、老死〕,谓从来世受生已后,五阴之身,熟已还坏,是名老死。(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术语)Dva%das/a%iga Pratityasamutpa%da,新作十二缘起,旧作十二因缘,又单名因缘观,支佛观。是为辟支佛之观门。说众生涉三世而轮回六道之次第缘起也。一、无明Avidya%,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二、行Sam%ska%ra,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三、识Vijn^a%na,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也。四、名色Na%maru%pa,在胎中心身渐发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体示之,但以名诠之,故谓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五、六处Sad!a%yatana,六处即六根,为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此中有五位,(参见:五意)。六、触Spars/a,二三岁间对于事物未识别苦乐,但欲触物之位也。七、受Vedana%,六七岁以后渐对事物识别苦乐而感受之之位也。八、爱Tr!s!n!a%,十四五岁以后,生种种强盛爱欲之位也。九、取Upa%da%na,成人已后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十、有Bhava,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定当来之果之位也。有者业也,业能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十一、生Ja%ti,即依现在之业于未来受生之位也。十二、老死Jara%maran!a,于来世老死之位也。其中无明与行二者,即惑业之二,属过去世之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者属缘于过去惑业之因而受之现在果,是过现一重之因果也。又爱取二者为现在之惑,有则为现在之业也,缘于此惑业现在之因而感未来之生与老死之果,是现未一重之因果也。此为三世两重之因果。依此两重之因果,而知轮回之无极。盖既见现在之惑(爱取)、业(有),由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而生,则知过去之惑(无明)、业行亦从过去之苦果而生,既见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生现在之业(有),则亦知未来之苦果(生老死),生未来之业。上溯之,则过去之惑业,更从过去之苦果而来,下趁之则未来之苦果更生未来之惑业,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此为无始无终之生死轮回。辟支佛观之,一以厌生死,一以知无常实之我体,遂断惑业而證涅槃也。其中分别因与缘,则行与有之二支是因,无明与爱取之三支是缘。馀七支总是果,但果为还起惑业因缘之缘。故摄之于缘中,不别存果名,是曰因缘观。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瞋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1 无明 (贪瞋痴等烦恼)─────(惑)
┌过去二因─┤
│ └2 行 (造作诸业)───────(业)
│ ┌3 识 (业识投胎)───────(苦)
│ │4 名色 (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现在五果─┤5 六入 (长成眼等六根人形)───(苦)
十二因缘 │ │6 触 (出胎与外境接触)────(苦)
与 ─┤ └7 受 (与外境接触生苦乐感受)─(苦)
三世因果 │ ┌8 爱 (对境生爱欲)──────(惑)
│现在三因─┤9 取 (追求造作)───────(惑)
│ └10 有 (成业因能招未来果报)──(业)
└未来二果─┌11 生 (再受未来五蕴身)────(苦)
└12 老死 (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苦)
【佛学次第统编】
缘觉之慧,即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支。旧译作十二因缘,新译作十二缘起。是众生涉三世而轮回于六道次第之缘起也。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缘觉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其间有三种因缘:一约三世明十二因缘,二约二世明十二因缘,三约一念明十二因缘。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三世相续,无间断也。(三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一、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无所明了,故曰无明。
〔二、行〕,谓过去世,身口造作一切善不善业,是名为行。
〔三、识〕,谓由过去惑业相牵,致令此识,投托母胎,一刹那间,染爱为种,纳想成胎,是名为识。(梵语刹那,华言一念。)
〔四、名色〕,名即是心,谓心但有名而无形质也;色即色质,即是身也。谓从托胎已后,至第五个七日,名形位,生诸根形,四支差别,是名为色。(四支者,即两手两足也。)
〔五、六入〕,谓从名色已后,至第六个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是名六入。(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六、触〕,谓出胎已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触对六尘,未能了知生苦乐想,是名为触。
〔七、受〕,谓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因六尘触对,六根即能纳受前境好恶等事,虽能了别,然未能起淫贪之心,是名为受。
〔八、爱〕,谓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于种种胜妙资具及淫欲等境,然犹未能广遍追求,是名为爱。
〔九、取〕,谓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四方驰求,是名为取。(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十、有〕,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十一、生〕,谓从现世善恶之业,后世还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是名为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
〔十二、老死〕,谓从来世受生已后,五阴之身,熟已还坏,是名老死。(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五意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业识,二转识,三现识,四智识,五相续识。此五识自细至粗,依止次第而生,故称为意。意有能生与依止之义。见起信论。
(名数)一业识,二转识,三现识,四智识,五相续识。此五识自细至粗,依止次第而生,故称为意。意有能生与依止之义。见起信论。
四种十二因缘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刹那。是于刹那立十二支也。谓刹那之顷由贪行杀,有具十二支者,盖贪是无明,思欲行杀,思是行,了别所杀之人,及其诸境之事,是识,与其识俱之色想行三蕴,是名色,名色是总,六处是别,别必在于总住,其所住之法即是六处,意处虽属于过去而原为六处之摄,故说名六处。六处是根,合其馀识境而生之心所,是触,领触之心所是受,贪即是爱(即行杀之贪心),与贪相应之诸烦恼是取,依此所起之身语二业,是有,如是诸法之起,是生,其法熟变,是老,其法终灭坏是死。然则于刹那完具十二支也。二、连续,是十二支因果无间连续而起也。三、分位,是如前所释,各于其起位而分别之也。故此缘起支,十二支各具五蕴。四、远续,是依顺后受及不定受业,而前分位之五蕴,隔越多生,从无始远续之因果也。见俱舍论九。
(名数)一、刹那。是于刹那立十二支也。谓刹那之顷由贪行杀,有具十二支者,盖贪是无明,思欲行杀,思是行,了别所杀之人,及其诸境之事,是识,与其识俱之色想行三蕴,是名色,名色是总,六处是别,别必在于总住,其所住之法即是六处,意处虽属于过去而原为六处之摄,故说名六处。六处是根,合其馀识境而生之心所,是触,领触之心所是受,贪即是爱(即行杀之贪心),与贪相应之诸烦恼是取,依此所起之身语二业,是有,如是诸法之起,是生,其法熟变,是老,其法终灭坏是死。然则于刹那完具十二支也。二、连续,是十二支因果无间连续而起也。三、分位,是如前所释,各于其起位而分别之也。故此缘起支,十二支各具五蕴。四、远续,是依顺后受及不定受业,而前分位之五蕴,隔越多生,从无始远续之因果也。见俱舍论九。
十二因缘与四谛
【佛学大辞典】
(杂语)若但依生观顺观二者,则十二因缘为苦集之二谛,即无明行爱取有之五支为集谛,馀七支为苦谛也。若依生灭二观顺逆二观,则其生顺二观,为苦集之二谛,灭逆二观为道灭之二谛也。
(杂语)若但依生观顺观二者,则十二因缘为苦集之二谛,即无明行爱取有之五支为集谛,馀七支为苦谛也。若依生灭二观顺逆二观,则其生顺二观,为苦集之二谛,灭逆二观为道灭之二谛也。
十二因缘异名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一名十二重城。五句章句经曰:「一切众生常在长狱,有十二重城围之,以三重棘篱篱之。」三重棘篱即三界,又名三世,十二重城即十二因缘也。一名十二率连。增一阿含经四十曰:「佛自看比丘病,因责诸比丘言:汝为何事而出家耶?为畏王等故欲舍十二率连。」三世系续,故名率连。一名十二轮。辅行三之三曰:「十二轮者,大璎珞文,展转不穷,犹如车轮。」按文在本业,非大璎珞,今检大璎珞未见此文。一名十二棘园。妙玄二本曰:「亦名十二重城,亦名十二棘园。」是依五句章句经棘篱之语也。
(杂语)一名十二重城。五句章句经曰:「一切众生常在长狱,有十二重城围之,以三重棘篱篱之。」三重棘篱即三界,又名三世,十二重城即十二因缘也。一名十二率连。增一阿含经四十曰:「佛自看比丘病,因责诸比丘言:汝为何事而出家耶?为畏王等故欲舍十二率连。」三世系续,故名率连。一名十二轮。辅行三之三曰:「十二轮者,大璎珞文,展转不穷,犹如车轮。」按文在本业,非大璎珞,今检大璎珞未见此文。一名十二棘园。妙玄二本曰:「亦名十二重城,亦名十二棘园。」是依五句章句经棘篱之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