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细四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生、住、异、灭之四相也。(参见:四相)
四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住异灭也。名四有为。(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表彰有为法之事体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三异相,衰事物也。四灭相,坏事物也。有此四相者为有为法。无此四相者为无为法。俱舍论五曰:「颂曰:相,谓诸有为生住异灭性。论曰:由此四种是有为相,法若有此,应是有为。与此相违是无为法。此于诸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为异,能坏为灭。」小乘有部谓离所相之法,则有能相之别体,成实及大乘,谓此四相唯为有为法变异之差别,非有所相与能相之别体。因之有部之四相,为实法,成实及大乘之四相为假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参见:我人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言生灭之相者,有四种相,谓生、住、异、灭也。
一、生相 有为法之现起名生,本无而今有之现相也。
二、住相 于法体现在暂时安住,使各自行果,即生位暂停之现相也。
三、异相 于住位上,续续变异,住别前后之现相也。
四、灭相 谓有为法之现法灭,而入过去之相,即暂有还无之相也。
灭谛四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谛各有四相。灭谛之四相,为灭静妙离之四。旧译曰尽止妙出。俱舍论二十六曰:「诸蕴尽故灭,三火息故静,无众患故妙,脱众灾故离。」大乘义章三本曰:「灭中四者,谓尽止妙出,亦名灭止离尽。灭有过,故云尽灭。寂止恼患,故云止。舍远粗碍,称之为妙。出离缠缚名出。」
生灭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生灭之相有四,下分述之:
四相之二种
【佛学次第统编】
生住异灭之四相,有二种之分别:一者期四相,二者刹那生灭。
一者、一期四相 一期四相者,一期间之四相,亦名粗显四相,有有情无情二别:
一、有情一期四相 谓生、老、病、死。
二、无情一期四相 谓成、住、坏、空。
二者、刹那生灭 即刹那四相,亦名细微四相。即于一刹那中,具生住异灭之四相也。
有漏果报四相及不净
【佛学次第统编】
种种生灭,尽是一漏落之相,故曰有漏。而有漏分晰之,有四种相,谓有漏果报四相。即苦、空、无常、无我,有漏之果报。有三苦八苦之性,谓之苦。男女一异等诸相无实,谓之空。有漏果报中,无我之实体,谓之无我。生灭迁流,刹那不住,谓之无常。于下再分述之:
真实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流转,故成苦、空、无常、无我、不净,诸虚伪相。圣者解脱,因得常、乐、我、净,四真实相。
一、常 是究竟之真常,非凡夫所执虚伪之常也。
二、乐 是究竟之真乐,非凡夫所执虚伪之乐也。
三、我 是究竟之真我,非凡夫所执虚伪之我也。
四、净 是究竟之真净,非凡夫所执虚伪之净也。
是四之德。惟佛究竟所證,二乘尚不能知。然就对世间凡夫相说,则出世诸圣,皆具此四者之德相也。
觉体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
一者、如实空镜 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
二者、因熏习镜 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
三者、法出离镜 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
四者、缘熏习镜 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四相(二)
【佛学次第统编】
「识境四相」金刚经论云:「识境四相,谓众生于此四法,不了虚假,而于心识之境,妄生邪见,执著取相也。」
一、我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若即若离,计我我所之实,是名我相。
二、人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我是人,我生人道,异于馀道,是名人相。
三、众生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色受想行识众共而生此身,是名众生相。
四、寿者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寿相,或长或短,是名寿者相。
「智境四相」圆觉经疏略明智境四相:谓于所證取之心,迤逦浅深,有此四相之异。故后之三相,皆因我相根本而立。与金刚般若四相,所言不同。盖彼迷妄之心,执为四相故也。
一、我相 我相者,谓众生于涅槃之理。心有所證,而其有所證取之心,执著不忘,认之为我,名为我相。经云:「是故證取方现我体是也。」
二、人相 人相者,比前我相,已进一步。虽不复认證为我,而犹存悟我之心,名为人相。经云:「悟已超过一切證者,名为人相是也。」
三、众生相 众生相者,比前人相,已进一步。谓虽已超过我人之相,犹存了證了悟之心,名众生相。经云:「但诸众生了證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是也。」
四、寿命相 寿命相者,比前众生相,已进一步。谓心照清净,于前众生相中所存了悟之心,虽已觉知超过,然犹存能觉之知。如彼命根,潜续于内,名寿命相。经云:「觉所了者,不离尘垢故是也。」「不离尘者,谓此觉了之心,不离妄尘故也。」
四相──智境四相
【三藏法数】
(出圆觉经略疏)
谓于有所證取之心,迤逦浅深,有此四相之异,故后之三相,皆因我相根本而立,与金刚般若四相所言不同,盖彼于迷妄之心,执为四相故也。
〔一、我相〕,我相者,谓众生于涅槃之理,心有所證,而其有所證取之心,执著不忘,认之为我,名为我相。经云:是故證取方现我体。是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人相〕,人相者,比前我相已进一步,虽不复认證为我,而犹存悟我之心,名为人相。经云:悟己超过一切證者,名为人相。是也。
〔三、众生相〕,众生相者,比前人相已进一步,谓虽已超过我人之相,犹存了證了悟之心,名众生相。经云:但诸众生,了證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是也。
〔四、寿命相〕,寿命相者,比前众生相已进一步,谓心照清净,于前众生相中,所存了悟之心,虽已觉知超过,然犹存能觉之知,如彼命根,潜续于内,名寿命相。经云:觉所了者,不离尘故。是也。(不离尘者,谓此览(编者注:「览」疑是「觉」)了之心,不离妄尘故也。)
四相──识境四相
【三藏法数】
(出金刚经论)
谓众生于此四法,不了虚假,而于心识之境,妄生邪见,执著取相,故名识境四相。
〔一、我相〕,谓众生于五阴法中,若即若离,计我、我所之实,是名我相。(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若即若离者,谓计即阴是我,离阴是我也。我、我所者,我即假名,我所即五阴也。)
〔二、人相〕,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我是人,我生人道,异于馀道,是名人相。
〔三、众生相〕,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色受想行识众共而生此身,是名众生相。
〔四、寿者相〕,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寿命,或长或短,是名寿者相。(一期者,谓从生至死也。)
四相约位
【三藏法数】
(出圆觉经略疏)
四相,即生、住、异、灭也。此之四相,乃是本觉心源,无明初起一念之相,而有四种之别。以其细微难见,故约信、住、行、向地、等觉、妙觉,从浅至深,次第觉了粗细分齐之相以明之。此之四法,起则从生至灭,觉则从灭至生,故以灭、异、住、生而为次第也。
〔一、十信觉灭相〕,十信觉灭相者,谓菩萨修行,證此信位,则能觉了心中念念灭相分齐也。(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
〔二、三贤觉异相〕,三贤觉异相者,三贤即十住、十行、十回向也。谓菩萨修行證此三贤位,则能觉了心中念念异相分齐也。(异者,变异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三、十圣觉住相〕,十圣觉住相者,十圣即十地也。谓菩萨修行,證此十圣位,则能觉了心中念念住相分齐也。(住者,现起未灭之心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位满觉生相〕,位满觉生相者,位满即佛位果满也。谓大菩萨修行满足,證佛果位,则能觉了心中一念初生之相分齐也。
四相──大四相
【三藏法数】
(出大乘起信论疏)
大四相者,此就始终一期受报而言也。(一期者,谓从生至死也。)
〔一、生相〕,谓一念托胎,十月满足,此身即生,是为生相。
〔二、住相〕,谓既出胎已,住于世间,是为住相。
〔三、异相〕,谓少则颜红体润,老则发白面皱,是为异相(皱,侧救切)。
〔四、灭相〕,谓业尽命终,身亦坏灭,是为灭相。
四相──小四相
【三藏法数】
(出大乘起信论疏)
小四相者,此就一念而论也。
〔一、生相〕,谓以根对尘,一念心生,是为生相。(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二、住相〕,谓一念之心,暂尔相续,是为住相。
〔三、异相〕,谓一念之心,初后不同,是为异相。
〔四、灭相〕,谓尘境既忘,心念亦灭,是为灭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