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九星
(1).指四方及五星。逸周书·小开武:“三极:一维天九星,二维地九州,三维人四左。” 孔晁 注:“九星,四方及五星也。”
(2).指星、辰、日、月、四时、岁。文选·任昉〈宣德皇后令〉:“九星仰止。” 李善 注:“周书:王曰:‘余不知九星之光。’ 周公旦 曰:‘九星,星、辰、日、月、四时、岁,是谓九星。’”
(3).指 天蓬 天内 等九星。《素问·天元纪大论》:“九星悬朗。” 王冰 注:“九星,谓 天蓬 、 天内 、 天衝 、 天辅 、 天禽 、 天心 、 天任 、 天柱 、 天英 。”
(4).冠名。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九星、灵芝、夜光, 上元夫人 冠也。”
《漢語大詞典》:化先
四时变化之始。指初春。《文选·颜延之〈应诏观北湖田收诗〉》:“开冬眷徂物,残悴盈化先。” 吕延济 注:“开冬,十月也。此时徂落之物虽復残悴,而盈於始春初化之先,言足观也。”
《國語辭典》:首时(首時)  拼音:shǒu shí
春夏秋冬四时之始。《公羊传。隐公六年》:「虽无事,首时过则书。」汉。何休。解诂:「首,始也;时,四时也;过,历也。春以正月为始,夏以四月为始,秋以七月为始,冬以十月为始,历一时无事,则书其始月也。」
《漢語大詞典》:时祉(時祉)
四时幸福。旧时常为书信结尾的祝颂语。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三:“伏维尊号皇帝陛下,膺受时祉,与天无穷。” 鲁迅 《书信集·致李霁野》:“此復。此颂时祉。”
《漢語大詞典》:四游(四遊)
亦作“ 四游 ”。
(1).古人认为大地和星辰在一年的四季中,分别向东、南、西、北四极移动,称“四游”。礼记·月令题解 孔颖达 疏引 汉 郑玄 注“考灵耀”云:“地与星辰俱有四游升降。四游者,自立春地与星辰西游,春分西游之极。地虽西极,升降正中,从此渐渐而东,至春末復正。自立夏之后北游,夏至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下,至夏季復正。立秋之后东游,秋分东游之极。地则升降正中,至秋季復正。立冬之后南游,冬至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上,冬季復正。此是地及星辰四游之义也。”
(2).指四季,四时。 南朝 齐 谢朓 《酬德赋》:“悲夫四游之代序,六龙騖而不息。”
(3).即四极。指日月周行四方所达的最远点。宋书·颜延之传:“浑四游而斡五纬,天道弘也。” 清 钱谦益 《效欧阳詹玩月》诗:“金波穆穆映八表,天门荡荡开四游。”参见“ 四极 ”。
《國語辭典》:四极(四極)  拼音:sì jí
1.四方极远的地方。《汉书。卷二二。礼乐志》:「大矣孝熙,四极爰轃。」唐。杨烱〈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历三辰而玉步,照四极而金声。」
2.四方边境。《管子。问》:「官府之藏,彊兵保国,城郭之险,外应四极。」
3.古代神话传说中四方的擎天柱。《淮南子。览冥》:「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國語辭典》:四难(四難)  拼音:sì nán
1.四件困难的事。三国魏。阮瑀 文质论:「故言多方者,中难处也;术饶津者,要难求也;意弘博者,情难足也;性明察者,下难事也。通士以四奇高人,必有四难之忌。」《三国志。卷一六。魏书。任苏杜郑仓传。杜畿》:「然孤论难持,犯欲难成,众怨难积,疑似难分……若使善策必出于亲贵,亲贵固不犯四难以求忠爱,此古今之所常患也。」
2.语本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因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于并得,故称为「四难」。宋。秦观 寄题赵侯澄碧轩诗:「风流公子四难并,更引清漪作小亭。」
《國語辭典》:四美  拼音:sì měi
1.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唐。王勃〈滕王阁序〉:「四美具,二难井。」
2.仁、义、忠、信。唐。柳宗元 天爵论:「仁义忠信,犹春秋冬夏也。举明离之用,运恒久之道,所以成四时而行阴阳也。宣无隐之明,著不息之志,所以备四美而富道德也。」
3.治、安、显、荣。汉。贾谊《新书。卷九。脩政语上》:「故人主有欲治安之心,而无治安之政者,虽欲治显荣也弗得矣。故治安不可以虚成也,显荣不可以虚得也。故明君、敬士、察吏、爱民以参其极,非此者则四美不附矣。」
4.音乐、珍味、文章、言谈。《文选。刘琨。答卢谌诗》:「音以赏奏,味以殊珍,文以明言,言以畅神,之子之往,四美不臻。」
《國語辭典》:商秋  拼音:shāng qiū
五音中的商,按阴阳五行之说属金,配合四时为秋。而商音凄厉,恰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故称秋天为「商秋」。《文选。何晏。景福殿赋》:「结实商秋,敷华青春。」晋。陆机〈行思赋〉:「商秋肃其发节,玄云霈而垂阴。」
《漢語大詞典》:时台(時臺)
古代诸侯所筑观察四时气象之台。《公羊传·庄公三十一年》“春筑臺于 郎 ” 汉 何休 注:“礼,天子有灵臺,以候天地;诸侯有时臺,以候四时。”
《漢語大詞典》:五节(五節)
(1).宫、商、角、徵、羽五声的节奏。左传·昭公元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 杜预 注:“五声之节。” 唐 孟郊 《又上养生书》:“法天之听而听之,听不违於五节也。”
(2).古代以五行配四时的五个季节。即春、夏、季夏、秋、冬。左传·昭公元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 杜预 注:“六气之化,分而序之,则成四时,得五行之节。”
《漢語大詞典》:时贡(時貢)
四时的进贡。 唐 司空图 《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上勤时贡,下赡军须。”
分類:四时进贡
《漢語大詞典》:享尝(享嘗)
四时的祭祀。《礼记·祭法》:“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 郑玄 注:“享尝,谓四时之祭。”
分類:四时祭祀
《漢語大詞典》:岁景(歲景)
年景,四时之景。 宋 梅尧臣 《读吴正仲〈重台梅花〉诗》:“常惜岁景尽,每先春风开。” 明 高启 《晚坐南斋写怀》诗之二:“岁景看垂暮,羈踪嘆屡迁。”
分類:年景四时
《漢語大詞典》:载时(載時)
谓按四时季节行事。史记·五帝本纪:“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 司马贞 索隐:“载,行也。言行四时以象天。”
分類:四时季节
《國語辭典》:圭臬  拼音:guī niè
1.古代测定日影时间的器具。
2.比喻法度、典则。如:「四维八德是我国传统的道德圭臬。」《清史稿。卷五○七。畴人列传二。李潢》:「自是天下之习《九章》者,莫不家弆一编,奉为圭臬。」
《漢語大詞典》:五政
(1).五辰,五星。鹖冠子·夜行:“阴阳,气也;五行,业也;五政,道也。” 陆佃 注:“五辰也。在天成象,故曰道。”
(2).五行之政。古代以五行分主四时,即指四时之政。大戴礼记·盛德:“均五政,齐五法。” 王聘珍 解诂:“五政者,明堂月令所施於四时者也。”《孝经纬钩命决》:“春政不失,五穀蘖;初夏政不失,甘雨时;季夏政不失,地无菑;秋政不失,人民昌;冬政不失,少疾病。五政不失,百穀稚熟,日月光明。”
(3).五项政治措施。 汉 荀悦 申鉴·政体:“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是谓五政。”
(4).谓五常之政。 汉 扬雄 《法言·问道》:“五政之所加,七赋之所养。” 李轨 注:“五政,五常之政也。”参见“ 五常 ”。
《國語辭典》:五常  拼音:wǔ cháng
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种伦常道德。《书经。泰誓下》:「今商王受,狎侮五常。」唐。孔颖达。正义:「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
2.金、木、水、火、土五行。《礼记。乐记》:「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汉。郑玄。注:「五常,五行也。」《周书。卷四。明帝纪》:「天地有穷已,五常有推移,人安得长在,是以生而有死者,物理之必然。」
3.仁、义、礼、智、信。《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4.古代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伦理体系关系。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御史五常》:「人之所以读书为士君子者,正欲为五常之主张也。使我今日谢绝故旧,是为御史而无一常。」也作「五伦」。
5.三国蜀马良兄弟五人。他们的字中都有「常」字,时称为「五常」。《三国志。卷三九。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马良》:「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