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操嗔
暴躁。操,通“ 躁 ”。《敦煌变文集·八相变》:“城南有一 摩醯神 ,见説寻常多操嗔。”
分類:暴躁
《漢語大詞典》:嗔毒
犹狠毒。《元典章·刑部十六·违枉》:“﹝ 朱国楨 等﹞使无辜良民父子二人,俱囚枉禁,死於非命,却行嗔毒。”
分類:狠毒
《分类字锦》:嗔更可怜(嗔更可怜)
沈约 六忆诗 笑时应无比,嗔时更可怜。
分类:美妇人
《漢語大詞典》:嗔恚心
犹嗔心。 明 刘元卿 《贤奕编·仙释》:“ 文公 怒形于色,师笑曰:‘发此嗔恚心,便是黑风吹舩,飘入鬼国也。’”
《漢語大詞典》:嗔面戏(嗔面戲)
唐 代杂戏名。表演时,演员以手举足加于颈上。 清 方以智 通雅·戏具:“《梦笔録》曰: 唐 有嗔面戏, 刘吃陁努 能不用手,而以足加颈曰跌打。”参阅文献通考·乐二十
《國語辭典》:嗔拳不打笑面  拼音:chēn quán bù dǎ xiào miàn
(谚语)无论如何嗔怒,也不打笑脸相迎的人。《金瓶梅》第九六回:「他年少这般贫寒,你只顾打他怎的?自古嗔拳不打笑面。」也作「强拳不打笑脸」。
《國語辭典》:嗔色  拼音:chēn sè
不满的脸色。《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只见那婆子一闻此言,便有些嗔色。」
分類:不满脸色
《分类字锦》:利爪嗔目
刘桢 斗鸡诗 利爪探玉除,嗔目含火光。
分类:
《國語辭典》:雷嗔电怒(雷嗔電怒)  拼音:léi chēn diàn nù
比喻盛怒。《红楼梦》第七七回:「如今且说宝玉,只当王夫人不过来搜检搜检,无甚大事,谁知竟这样雷嗔电怒的来了。所责之事皆系平日之语,一字不爽,料必不能挽回的。」
分類:暴怒
《国语辞典》:立眉嗔目  拼音:lì méi chēn mù
竖眉瞪眼。形容非常的愤怒、生气。《红楼梦》第七回:「凤姐听了,连忙立眉嗔目断喝道。」
嗔拳不打笑面
【俗语佛源】
古时江淮一带有「嗔拳笑面」之戏,双方带面具作胡人勇士状,一扮「嗔拳」,一扮「笑面」。(可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博弈嬉戏》)禅宗有「嗔拳不打笑面」之语,《续传灯录·泉州云台因禅师》:「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嗔拳不打笑面。」后俗语中多用之,谓恼怒者不拳打笑脸相迎的人。或谓对人和气可以免遭欺辱,如《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二回:「他有钱的性儿,随他说几句罢了。常言嗔拳不打笑面,如今时年尚个奉承的,拿著大本钱做买卖,还放三分和气。」也作「嗔拳输笑面」。如《水浒传》第二十七回:「自古嗔拳输笑面,从来礼数服奸邪。只因义勇真男子,降伏凶顽母夜叉。」(李明权)
止息嗔恶
【三藏法数】
谓诸比丘,常行忍辱,不生瞋恚。德誉远闻,令人归仰,是故能令正法不灭。
嗔惑
【三藏法数】
谓于五尘违情境上,忿怒暴起,昏迷不了,是名嗔惑。
嗔使
【三藏法数】
忿怒之心名为瞋。谓于一切违情之境,即起忿怒,是为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