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䜣然(䜣然)  拼音:xīn rán
喜乐的样子。《孟子。尽心上》:「终身䜣然,乐而忘天下。」
分类:喜乐
《漢語大詞典》:荣戚(榮戚)
喜乐与忧虑。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权 报曰:‘……又孤与君分义特异,荣戚实同。’”
分類:喜乐忧虑
《國語辭典》:谑谑(謔謔)  拼音:nüè nüè
快乐的样子。《诗经。大雅。板》:「天之方虐,无然谑谑,老夫灌灌,小子蹻蹻。」
《漢語大詞典》:胥胥
(1).松散貌。释名·释饮食:“蟹胥,取蟹藏之,使骨肉解,胥胥然也。”
(2).喜乐貌。 唐 李翱 《舒州新堂铭》:“大旱之后,隣邑成墟,独我州氓,乐哉胥胥。”
《漢語大詞典》:倾抚(傾撫)
倾身抚掌。指喜乐过度而有失常态。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使言諍厌,宾友清耳,笑不倾抚,左右悦目。”
《漢語大詞典》:钟鼓之色(鐘鼓之色)
指欢欣喜乐的面色,像欣赏音乐时表现出的那样。管子·小问:“夫欣然喜乐者,鐘鼓之色也。”吕氏春秋·重言:“显然喜乐者,鐘鼓之色也。”亦作“ 鐘皷之色 ”。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中:“欢欣众悦,鐘皷之色。”
《国语辞典》:财去身安乐(财去身安乐)  拼音:cái qù shēn ān lè
(谚语)花钱消灾,换得身心安宁喜乐。《官场现形记》第二八回:「黄胖姑又哈哈笑了一声道:『有什么出头不出头,你连「财去身安乐」一句话,还不晓得吗?』」
《国语辞典》:悲观主义(悲观主义)  拼音:bēi guān zhǔ yì
一种以为世间有苦无乐,有恶无善,苦恶大于喜乐的主义。主张一切事物的本质是恶,死亡才能获得解脱,否定了人生的价值。与乐观主义相对而言。叔本华(Schopenhauer)是此一主义的典型代表人物。
定性喜乐地
【佛学大辞典】
(界名)三界九地之一。色界之第二禅天也。此地之天之众生,住于胜妙之禅定,由禅定生心识之喜乐,故名定性喜乐地。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九地之一,即色界之第二禅天,因此地的天人,住于殊胜美妙的禅定之中,因而生起心识的喜乐,故名。
喜乐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眼等五识无分别而悦豫,谓之乐,意识分别而悦豫,谓之喜。五受中之二。
【佛学常见辞汇】
五受之一。(参见:五受)
五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受心识领纳所对之境之作用也。差别有五种:一、忧受,为意识之领纳,对于遣情之境,分别为忧恼者。二、喜受,为意识之领纳,对于顺境之境,分别为喜悦者。三、苦受,为眼等五识之领纳,对于违情之境,无分别而感苦痛者,四、乐受,为眼等五识之领纳,对于顺情之境,无分别而戚快乐者。五、舍受,为通于六识之领纳,对于不违不顺之境,无苦无乐者。见唯识论五。
【佛学常见辞汇】
吾人的心识领纳外境时所产生的五种感受,即忧受、喜受、苦受、乐受、舍受。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受者领纳也。谓六根之识,领受六尘之境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一、忧受〕,谓心于违情之境,而受煎逼之忧,是名忧受。
〔二、喜受〕,谓心于顺情之境,而受忻悦之喜,是名喜受。
〔三、苦受〕,谓身于违情之境,而受逼迫之苦,是名苦受。
〔四、乐受〕,谓身于顺情之境,而受安逸之乐,是名乐受。
〔五、舍受〕,谓心于不违不顺之境,而受无苦无乐、无憎无爱之舍,是名舍受。
离生喜乐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界九地之一。色界之初禅天也。以为离欲界之恶而生喜乐二受之处故也。俱舍颂疏十曰:「于初静虑三处生中受一种乐,谓离生喜乐,离欲界恶,生喜乐故。」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九地之一,即色界之初禅天,因此天是脱离欲界之罪恶而生喜欢二受之处。
【三藏法数】
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天也。谓此天已离欲界欲恶之法,得觉观禅定,身心凝静,而生喜乐。住于此定,一切苦恼皆不能逼也。(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
为随喜乐
【三藏法数】
谓佛随众机,有喜乐偈颂者,即为演说偈颂也。
可喜乐言
【三藏法数】
谓法师说法,须有经文證据。其未解者,更为譬喻而说。文句清雅,言词显了,人若听者,无不欣喜好乐,故名可喜乐言。
定生喜乐地
【三藏法数】
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二禅天也。谓此天已离初禅觉观动散,摄心在定,澹然凝静,而生胜定喜乐。住于此定,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也。
不离喜乐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常怀慈忍之心,利益众生,令其各获安隐,是以自之身心,亦不离于喜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