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幽明  拼音:yōu míng
1.有形和无形的现象,看不见的和看得见的。《易经。系辞上》:「仰以观于天,俯以察于地,是故知幽明之故。」
2.智愚或善恶。《书经。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3.昼夜。《礼记。祭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
4.人与鬼神之间。《文选。颜延年。和谢灵运诗》:「人神幽明绝,朋好云雨乖。」《聊斋志异。卷一○。神女》:「家君感大德,无以相报,欲以妹子附为婚姻,恐以幽明见嫌也。」
《國語辭典》:臧否  拼音:zāng pǐ
1.善恶得失。《诗经。大雅。抑》:「于呼小子,未知臧否。」《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评论、褒贬。《文选。张衡。西京赋》:「街谈巷议,弹射臧否,剖析毫釐,擘肌分理。」
《國語辭典》:雌黄(雌黃)  拼音:cī huáng
1.矿物名,成分为三硫化二砷,有剧毒。雌黄晶体呈短柱状或可片状剥离。颜色为柠檬黄色,半透明,金刚光泽至油脂光泽,燃烧时,产生青白色烟雾具强烈的蒜臭味。常和雄黄共生。
2.纂改文字。古人用黄纸写字时,常以雌黄涂抹错误之处再改易。其作用犹今之修正液。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3.比喻不顾事情真相,随意批评。参见「口中雌黄」条。
《國語辭典》:休咎  拼音:xiū jiù
吉凶、福祸,美恶。《北史。卷三三。李孝伯传》:「积善馀庆,积恶馀殃,岂非休咎耶?」明。宋濂《李疑传》:「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不足,则以六物推人休咎。」
《漢語大詞典》:否臧
(1).成败;善恶;优劣。否,恶;臧,善。《易·师》:“师出以律,否臧,凶。” 孔颖达 疏:“否谓破败,臧谓有功。”魏书·元子思传:“不付名至,否臧何验?” 唐 白居易 《议兵策》:“议之者颇辨否臧,用之者多迷本末。” 宋 范仲淹 《用天下心为心赋》:“於是审民之好恶,察政之否臧。”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三年:“其两省諫官,并準 有唐 故事……限以迁官之年月,责以供职之否臧。”
(2).品评,褒贬。旧唐书·郑朗传:“适来所记,无可否臧,见亦何爽?” 唐 刘商 《哭韩淮端公兼上崔中丞》诗:“千载有疑议,一言能否臧。” 宋 叶适 《题〈陈寿老文集〉后》:“审其所从,不求强同;贵其所与,毋为易得。趋捨一心之信,否臧百世之公,则何止於 建安 、 元祐 之文也。”
《漢語大詞典》:淑慝
犹善恶。书·毕命:“旌别淑慝,表厥宅里。” 孔 传:“言当识别顽民之善恶,表异其居里。”《旧唐书·懿宗纪》:“凡合诛锄,审分淑慝,无令胁从横死,元恶偷生。” 宋 司马光 《迩英阁读毕〈后汉书〉蒙恩赐御筵》诗:“兴衰炳辙跡,淑慝粲龟符。” 章炳麟 《官制索隐》:“且暴露愈甚,则观之者益奋兴。岂非以 汉 官威仪,於此得其放物,故弗计事状之淑慝耶。”
分類:善恶
《漢語大詞典》:善否
(1).善恶;好坏。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三国 魏 应璩 《与广川长岑文瑜书》:“ 周 征 殷 而年丰, 卫 伐 邢 而致雨。善否之应,甚於影响。”
(2).犹褒贬。国语·晋语一:“今子内固而外宠,且善否莫不信,若外殫善而内辱之,无不迁矣。” 韦昭 注:“所善恶无不见信。”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唐观察使:“毁誉善否,随其意好。”
《國語辭典》:善败(善敗)  拼音:shàn bài
1.成败。《国语。楚语下》:「人求多闻善败,以监戒也。」
2.善与恶。《韩非子。难一》:「使善败不闻,祸福不通。」
《漢語大詞典》:淑恶(淑惡)
善恶。 唐 刘禹锡 《何卜赋》:“谅淑恶之同出兮,顾所丁之若何!” 唐 刘禹锡 《问大钧赋》:“赋大运兮无有淑恶,彼多方兮自生丑好。”
分類:善恶
《國語辭典》:人道  拼音:rén dào
1.做人的道理。《易经。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
2.人伦。指社会的伦理关系。《礼记。丧服小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史记。卷二三。礼书》:「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
3.发生性关系。元。施惠《幽闺记》第二二出:「一时见君子,匆匆遽成人道也。」《醒世姻缘传》第四四回:「古人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使其气血充足,然后行其人道。」
4.尊重人类权利,爱护人的生命,关心人性的道德理念。
5.佛教用语。六道之一。指人类。
《國語辭典》:人道主义(人道主義)  拼音:rén dào zhǔ yì
一种尊重人类价值,以谋求全体人类安宁幸福为理想的主义。强调博爱精神,主张超越人种、国家、宗教等差异,承认人人平等,肯定人性。并以伸张正义,维护人权,同情弱小和救济贫困,反对政治迫害及种族歧视为其主要内容。
《國語辭典》:清浊(清濁)  拼音:qīng zhuó
1.水的清洁与浑浊。唐。高适赠别王七十管记〉诗:「随波混清浊,与物同丑丽。」
2.引申指事物的高下、优劣、善恶等分别。《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三国演义》第九四回:「且不顺大汉而事奸魏,抑何不知天命,不辨清浊乎?」
3.清气与浊气。《乐府诗集。卷十五。燕射歌辞三。北周。庾信。周五声调曲。宫调曲五首之一》:「气离清浊割,元开天地分。」《西游记》第一回:「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4.音乐上指清亮或重浊的声音。《国语。周语下》:「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閒;其察清浊也,不过一人之所胜。」《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震风过物,清浊效响。」
5.声韵学上指声带不颤动的清音,和声带颤动的浊音。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
《國語辭典》:黑白  拼音:hēi bái
1.黑色和白色。如:「这衣服的颜色是黑白两色。」《野叟曝言》第五九回:「一敬一肆,相去天渊,一圣一狂,亦判若黑白矣!」
2.正反相对。多用于比喻善恶、是非、正邪、清浊等。唐。李绅〈趋翰苑遭诬搆四十六韵〉:「辨疑分黑白,举直抵朋徒。」《初刻拍案惊奇》卷四:「世间有考试官私通关节、贿赂徇私、黑白混淆,使不才倖幸、才士屈抑的,此皆吾术所必诛者也!」
《國語辭典》:轮回(輪回)  拼音:lún huí
1.循环不息。《南齐书。卷四○。武十七王传。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前人增估求侠,后人加税请代,如此轮回,终何纪极?」也作「轮回」。
2.佛教用语。指一切尚未證得解脱的众生,由于业力的关系,永远在六道内转化不休。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枉著你空悲戚,没理会;人生死,是轮回。」也作「轮回」。
《國語辭典》:轮回(輪迴)  拼音:lún huí
1.循环不息。北周。王褒〈善行寺碑〉:「尘沙日月,同渤澥之轮回。」也作「轮回」。
2.佛教用语。指一切尚未證得解脱的众生,由于业力的关系,永远在六道内转化不休。《西游记》第一回:「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也作「轮回」。
《國語辭典》:多生  拼音:duō shēng
1.佛教指众生受轮回之苦,生死相续,称为「多生」。唐。白居易 味道诗:「此日尽知前境妄,多生曾被外尘侵。」宋。洪迈《夷坚丁志。卷一八。饶廷直》:「多生曾结香火缘,邂逅相逢竟相语。」
2.生,语助词。多生通常指多数、大概。宋。张元干 瑞鹧鸪。雏莺初啭斗尖新词:「总解满斟偏劝客,多生俱是绮罗人。」
《國語辭典》:白黑  拼音:bái hēi
1.白色和黑色。《淮南子。脩务》:「今夫盲者目不能别昼夜、分白黑。」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
2.比喻是非、清浊、善恶。《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刘向》:「今贤不肖浑殽,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