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伤恻(傷惻)
悲伤同情,哀伤不忍。晋书·成都王颖传:“ 黄桥 战亡者有八千餘人,既经夏暑,露骨中野,可为伤惻。”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无识之徒,忽然逆战,前旌未举,即自披猖,惊悼之情,弥以伤惻。”隋书·高祖纪下:“天之所覆,无非朕臣,每关听览,有怀伤惻。”
《漢語大詞典》:悼叹(悼歎)
亦作“ 悼嘆 ”。 哀伤叹息。后汉书·安帝纪:“奉承鸿业,不能宣流风化,而感逆阴阳,至令百姓饥荒,更相噉食。永怀悼叹,若坠渊水。” 宋 秦观 《代程给事乞祝圣寿表》:“楼观宫室,化为丘墟。父老过之,徜徉悼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柳氏子:“ 柳 惧,杀骡以进。子乃喜,然尝一臠,便弃去。疾卒不减,寻毙。 柳 悼叹欲死。”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前将此情啟奏我真圣天王,而圣心悲悯,不胜悼嘆。”
《國語辭典》:悲情  拼音:bēi qíng
哀伤的情绪。如:「夫妻离异所带来的悲情,让他久难释怀。」晋。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之一:「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
分類:哀伤心情
《國語辭典》:惋伤(惋傷)  拼音:wàn shāng
怅然悲伤。唐。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分類:怅恨哀伤
《漢語大詞典》:怨咽
哀伤呜咽。 南朝 宋 鲍照 《绍古辞》之七:“怨咽对风景,闷瞀守闺闥。” 唐 白居易 《听竹枝赠李侍御》诗:“ 巴 童 巫 女竹枝歌,懊恼何人怨咽多。” 后蜀 顾敻 《荷叶杯》词:“夜久歌声怨咽,残月。”
分類:哀伤呜咽
《漢語大詞典》:悯惜(憫惜)
(1).忧虑哀伤。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六年大计:“錮人明时,诚可悯惜。”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 长吉 不世才, 韩吏部 勇之以‘风檣阵马’,古之以‘瓦棺篆鼎’,虚幻之以‘鲸鼇鬼神不可测’,乃破锦囊,心血止,动太夫人悯惜。”
(2).哀怜痛惜。 郭沫若 《沸羹集·序〈不朽的人民〉》:“但人们的拜物神教性的孑遗,竟往往使疾病、丑恶、一切不正常的东西都被图腾化了起来,实在是最不合理的,最可悯惜的事。”
《漢語大詞典》:苦切
残害;侵害。百喻经·人说王纵暴喻:“愚人亦尔,不畏后世,贪得现乐,苦切众生,调发百姓,多得财物,望得灭罪,而得福报。”
分類:残害侵害
《漢語大詞典》:悲端
(1).可悲的情事。《梁书·明山宾传》:“追忆谈绪,皆为悲端,往矣如何!”
(2).哀伤的心绪。 唐 王昌龄 《代扶风主人答》诗:“少年与运会,何事发悲端?” 宋 秦观 《春日杂兴》诗之三:“佳晨追良覿,触物悬悲端。”
《漢語大詞典》:忧哀(憂哀)
忧愁哀伤。管子·四时:“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其德忧哀,静正严顺。” 尹知章 注:“秋气悽惻,故以忧恤哀怜为德。”《汉书·广川王刘越传》:“内茀鬱,忧哀积。” 茅盾 《追求》一:“似乎忧哀压住了他的舌头,他只能用他那一双倦于谛视人生的眼睛来倾吐胸中的无限牢愁。”
分類:忧愁哀伤
《國語辭典》:腷臆  拼音:bì yì
1.忍住气,不发泄。
2.情绪郁结,怒气填膺。《文苑英华。卷一○○○。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地阔天长,不知归路;寄身锋刃,腷臆谁愬。」《艺文类聚。卷七九。灵异部下。梦赋》:「于是梦中惊怒,腷臆纷纭。」也作「愊亿」、「愊忆」、「愊臆」、「腷亿」、「腷忆」。
《漢語大詞典》:伤惜(傷惜)
哀伤惋惜。后汉书·种暠传:“ 匈奴 闻 暠 卒,举国伤惜。”南史·何尚之传:“﹝ 何偃 ﹞卒官, 孝武 与 颜竣 詔,甚伤惜之。”
《國語辭典》:凄艳(淒豔)  拼音:qī yàn
凄凉艳丽。如:「凄艳的故事,总是在美感中带点哀伤。」
《漢語大詞典》:悼恨
哀伤遗憾。汉书·刘向传:“ 望之 自杀。天子甚悼恨之。”南史·刘三达传:“年十八卒。 之遴 深怀悼恨,乃题墓曰‘ 梁 妙士’以旌之。”太平广记卷三五八引 唐 牛僧孺 《玄怪录·齐推女》:“比至 饶州 ,妻卒已半年矣。 李 亦粗知其死,不得其终;悼恨既深,思为冥雪。”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老相公:“忽巨浪覆舟,妻女皆没。 张 迴棹,悼恨欲死。”
分類:哀伤遗憾
《漢語大詞典》:割哀
节哀,抑制哀伤。三国志·魏志·陈矫传:“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繫远近之望。”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伏望为宗庙社稷,割哀强食。” 明 莫止 《赠何舍人赍诏南纪诸镇》诗:“吾君谦让不可得,割哀践阼宏祖烈。”
分類:抑制哀伤
《漢語大詞典》:凄异(凄異)
哀伤变色。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王召饼师使见之。其妻注视,双泪垂颊,若不胜情。时王座客十餘人,皆当时文士,无不悽异。”
谓凄惨悲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絶。”凄,一本作“ 凄 ”。 清 龚自珍 《知归子赞》:“不知有佛也,乃遁而之於惝怳、曲屈、凄异、幽灵、孤譎之一境。”
谓凄惨悲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絶。” 林景行 《日夕睡起绕篱怆念归而有作》诗:“北来客亦秋,刺景满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