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属禅宗北宗。嗣嵩山慧安国师。初放旷郊廛,世称腾腾和尚。后住洛阳福先寺。武则天天册万岁中,奉诏入内殿,进短歌十九首。则天览而称善,令写布天下。其歌辞皆敷演佛理、警劝世俗之作。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初北宗禅僧。嗣嵩山慧安国师。初放旷郊廛,世称腾腾和尚。后住洛阳福先寺。武后天册万岁中,奉诏入内殿,进短歌19首。武后览而称善,令写歌辞传布天下。其歌辞皆敷演佛理,警劝时俗之作。事迹见《祖堂集》卷三、《景德传灯录》卷四。二书并存其歌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华严和尚 朝代:武周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居幽州之城北。日以华严为业。其诵声无近远闻之。如在左右。人因名之。曰华严和尚云。万岁通天中。都督张仁愿晨兴。谓其妻曰。昨夜经声。卿闻已否。曰闻。曰卿以为声发何地。曰其必发于衙署前尔。曰非也。发于城北。至今诵犹未已也。妻曰。城北去此远。安得而闻也。于是遣小竖走马覆视之而信。其妻大惊。一日见仁愿曰。君心愿盍趣偿之。仁愿曰诺兹方制造袈裟五百领以施应真。曰君欲知应真所住之地乎。即今之马鞍山竹林寺是已。异日如其言求之而得寺。然受袈裟者独缺一人。而使归之于华严和尚则知华严亦一应真也。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
释华严和尚。不知名氏。居在幽州城北。恒持华严经以为净业。时号之全取经题呼召耳。其所诵时一城皆闻之。如在庭庑之下。万岁通天年中韩国公张仁愿之为幽州都督也。夜闻经声品次历历然。及尔晨兴谓夫人曰。昨宵城北道人讽诵。若在衙署前也。还闻已否。夫人曰。是何地远可得闻乎。张君曰。如其不信可各遣小竖走马往覆之。果无差谬。张君请召入城。及相见谓张君曰。有愿胡不报乎。答曰。现造袈裟五百缘布施罗汉去。华严曰。勿去馀处。但送往州西马鞍山竹林寺内施僧。及遣使赍香衣物登佛龛山。已去觅竹林寺且无踪迹。如是深入陟高山见一翁。问之曰。旦随吾来。倏睹云开寺现。景物非凡世所有。入寺散袈裟。毕而少二人。彼老宿曰。可赍还二分一与张仁愿一与华严和尚。自此方知华严和尚是竹林圣寺中来使留一宿。出已经年。行化既久。及终坐亡。肉身不萎败。范阳之人多往乞愿。时有徵应。塔近因兵革而废矣。 系曰。一口宣诵何能入远近人人耳耶。通曰。近则若愿持经善法力故。远则一音演说随类闻解。其人是圣寺员位。断可知矣。
神僧传·卷第六
华严和尚。学于神秀。禅宗谓之北祖。尝在洛都天官寺。弟子三百馀人。每日堂食和尚严整瓶钵必须齐集。有弟子夏腊道业高出流辈。而性烦褊躁。时因卧疾不随众赴会。一沙弥瓶钵未足。来诣此僧顶礼云。欲上堂无钵。如可暂借明日当自置之。僧不与曰。吾钵受持已数十年。借汝必恐损之。沙弥恳告曰。上堂食顷而归。岂便毁损。至于再三。僧乃借之。曰吾爱钵如命。必若有损同杀我也。沙弥得钵捧持兢惧。食毕将归。僧已催之。沙弥持钵下堂。不意塼破蹴倒遂碎之。少顷僧又催之。既惧遂至僧所作礼承过且千百拜。僧大叫曰。汝杀我也。怒骂至甚。因之病亟一夕而卒。尔后经时。和尚于嵩山岳寺。与弟子百馀人方讲华严经。沙弥亦在听位。忽闻寺外山谷中若风雨声。和尚遂招此沙弥。令于己背后立。须臾见一大蛇长七八丈。大四五围。直入寺来努目张口。左右皆欲奔走。和尚戒之不令动。蛇渐至讲堂升阶睥睨若有所求。和尚以锡杖止之云住。蛇欲至座遂俛首闭目。和尚戒之。以锡杖扣其首曰。既明所业。今当回向三宝。令诸僧齐声为之念佛。与受三归五戒。此蛇宛转而去。时亡僧弟子已有登会者。和尚召谓曰。此蛇汝之师也。修行累年合證果位。为临终之时惜一钵故怒此沙弥。遂作一蟒蛇。适此来者欲杀此沙弥。更若杀之当堕大地狱无出期也。赖吾止之与受禁戒。今当舍此身矣。汝往寻之。弟子受命而出。蛇行所过草木开靡如车路焉。行十四五里至深谷间。此蛇自以其首叩石而死矣。归白和尚。和尚曰。此蛇今已受生在裴郎中宅作女。亦甚聪慧。年十八当亡。即却为男。然后出家修道。裴郎中即我门徒。汝可入城为吾省问之。其女今已欲生而甚艰难。汝便可救之。时裴宽为兵部郎中。即和尚门人也。弟子受命入城。遥指裴家。遇裴请假在宅。遂令报云。华严和尚传语。郎中出见神色甚忧。僧问其故。云妻欲产已六七日。烛灯相守甚危困矣僧曰。某能救之。遂令于堂门外净床席。僧人焚香击磬呼和尚者三。夫人安然而产一女。后果十八年而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6—710 【介绍】: 唐朝皇帝。高宗第七子。既嗣位,母武后临朝称制,废之为庐陵王,迁均州,又迁房州。武周圣历二年,复为太子。神龙元年,张柬之等以羽林兵讨乱,始复帝位及唐国号。复位后,皇后韦后与武三思等专权,安乐公主卖官鬻爵。前后在位七年,为韦后及安乐公主毒死。谥孝和皇帝。
全唐文·卷十六
帝讳显。高宗第七子。显庆元年生。二年封周王。仪凤二年徙封英王。改名哲。永隆元年八月立为皇太子。宏道元年十二月即位。嗣圣元年。武后废帝为庐陵王。房州安置。圣历元年复立为皇太子。仍名显。神龙元年正月复辟。十一月上尊号应天皇帝。三年八月加尊号应天神龙皇帝。立二年被废。复位四年。年五十五。谥曰孝和皇帝。庙号中宗。追尊太和大圣大昭孝皇帝。集四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6—714 【介绍】: 唐僧。永嘉人,字明道。俗姓戴。住温州龙兴寺。尝谒六祖慧能,问答相契,便欲辞去,慧能留住一宿,谓之一宿觉。卒谥真觉大师。有《永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5或675—713 字明道,俗姓戴,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少出家,初学天台止观之说。后至韶州谒禅宗六祖慧能,留宿一夜而悟禅法,时称一宿觉和尚。后仍归温州,住龙兴寺。卒谥无相大师。《宋高僧传》卷八、《祖堂集》卷三、《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玄觉遗作10篇,由庆州刺史魏靖辑为《永嘉集》1卷,有《大正藏》本、《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等。其中收《永嘉證道歌》,文字通俗,多用杂言,阐说禅宗学说,在唐宋两代流传甚广。《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玄觉俗姓戴氏。永嘉人。先天元年卒。赐谥无相大师。著有永嘉集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明道。姓戴氏。永嘉人也。其兄宣。有名教庠中并与其二侄出家。居龙兴寺。素业定。乃于所居之寺侧。立禅室以进脩。既而因左溪朗禅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谒曹溪六祖。初到𢹂瓶锡。绕祖三匝。祖云。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行方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觉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觉乃具威仪参礼。须臾即辞。祖曰。返太速乎。觉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觉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觉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别。觉曰。分别亦无意。祖叹曰。善哉善哉。少留一病。时谓一宿觉。自是学者辐辏。化被天下。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终。端坐如入定。寿四十九。以其年之十一月十三日。葬于西山之阳。弟子慧操慧持等慈玄寂等。嗣其化。括州刺史李邕撰文勒石。以纪行业。庆州刺史魏靖为集平生著述。以行世。后谥无相。塔号净光。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玄觉。字明道。俗姓戴氏。汉末祖侃公第五燕公九代孙。讳烈。渡江乃为永嘉人也。总角出家龆年剃发。心源本净智印全文。测不可思解甚深义。我与无我恒常固知。空与不空具足皆见。既离四病亦服三衣。德水沐其身。所以清净。良药治其眼。所以光明。兄宣法师者。亦名僧也。并犹子二人并预缁伍觉本住龙兴寺。一门归信连影精勤定根确乎不移。疑树忽焉自坏都捐我相不污客尘睹其寺旁别有胜境。遂于岩下自构禅庵。沧海荡其胸。青山拱其背。蓬莱仙客岁月往还。华盖烟云晨昏交集。粤若功德成就佛宝郁兴。神钟震来妙屋化出。觉居其间也。丝不以衣耕不以食。岂伊庄子大布为裳。自有阿难甘露作饭。觉以独学孤陋三人有师。与东阳策禅师肩随游方询道。谒韶阳能禅师而得旨焉。或曰。觉振锡绕庵答对。语在别录。至若神秀门庭遐征问法。然终得心于曹溪耳。既决所疑能留一宿。号曰一宿觉。犹半遍清也。以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于龙兴别院端坐入定。怡然不动僧侣悲号。以其年十一月十三日殡于西山之阳。春秋四十九。初觉未亡前禁足于西岩。望所住寺喟然叹曰。人物骈阗花舆蓊蔚。何用之为。其门人吴兴兴师新罗国宣师。数人同闻皆莫测之。寻而述之曰。昔有一禅师将诸弟子游赏之次。远望一山忽而唱曰。人物多矣。弟子亦不测。后匪久此师舍寿。殡所望地也。西山去寺里有馀程。送殡繁拥人物沸腾。其感动也若此。又未终前有舒雁千馀飞于寺西。侍人曰。此将何来。空中有声云。为师墓所故从海出也。弟子惠操惠特等慈玄寂。皆传师之法为时所推。后李北海邕为守括州。遂列觉行录为碑号神道焉。觉唱道著明修證悟入。庆州刺史魏靖都缉缀之号永嘉集是也。初觉与左溪朗公为道契。朗贻书招觉山栖。觉由是念朗之滞见于山。拘情于讲。回书激劝。其辞婉靡其理明白。俾其山世一如喧静互用。趣入之意暗诠于是。达者韪之。终敕谥号无相。塔曰净光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7 【介绍】: 唐宗室。李凤孙。中宗神龙初为嗣虢王。因娶韦后妹为妻,特承宠异,累迁秘书监,改封汴王。韦氏败,刃其妻,议者鄙之,削爵,贬沁州刺史,不知州事。睿宗景云二年,复爵,迁卫尉卿。
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一
邕字泰和。秘书郎善子。长安初拜左拾遗。唐隆元年拜殿中侍御史。改员外郎郎中。屡贬。几中法死。以军功累转括淄滑三州刺史。天宝初为汲郡北海太守。旋为吉温罗织。敕使就郡决杀之。时年七十馀。后因恩例得赠秘书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夙游禅社。见南塔慥公有开解。随慥住汉东山光寺。谯王重福者。中宗次子也。尤敬事慥。预为慥造塔。高七十尺。及慥疾笃。王使问孰可以继者。慥答以寿可。于是召寿至。寿即白慥。请试塔。乃入塔跏趺坐而逝。世因号寿为试塔和尚。王闻而叹赏。寻别造塔以遗慥。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正寿者。不知何许人也。风仪峻整节概高强。肩锡曳囊宗师皆谒。然以因缘相扣附丽有归。于南塔慥禅师门。决开疑网。密修资益。后寿杜默于随部山寺。人皆不识。时谯王重福者。中宗次子也。神龙初韦庶人谮云。与张易之兄弟构成重润之罪。迁均州刺史。密加防守不听视事。韦后临朝添兵士捍卫。及韦氏被诛睿宗即位。转集州刺史未行。然忽忽不乐。而归心于慥禅师。为其造生藏塔。举高七十尺。极为宏壮。于时慥师疾已危笃。谯王使问师后孰继高躅。慥曰。贫道有正寿在。王问。诸僧谁为正寿。或曰。和尚有弟子在山光迹韬晦。王遣使召到。寿白慥师曰。喜王为檀越。其塔已成。某欲为先试得否慥曰。善为否试。是时寿摄衣合掌入塔敛容瞑目。结加趺坐便即灭度。全身不散。时号为试塔和尚。谯王闻已叹嗟终日。曰弟子犹尔。乃别议改图。为慥禅师营构焉。 系曰。先人有夺人之心。寿公先其慥矣。夫直往者必能径来也。业累弗羁樊笼弗罩。脱羁开罩生死自由。既然自由已跻果位矣。俗谛观之寿公出蓝之青也矣。而能乘心矫迹出其师之前。一日千里。其是之谓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747 【介绍】: 唐扬州江都人,字泰和。李善子。早擅才名,工文善书,尤长以行楷写碑,取法王羲之、献之而自具面目。其父注《文选》,邕补益之,附事见义,两书并行。玄宗即位,召为户部郎中,又官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性豪侈,不拘细行。天宝时,为李林甫所忌,遭罗织,受杖死。有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5—747 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李善之子。少知名。武后长安初李峤等荐其词高行直,授左拾遗。中宗时,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参军事。少帝唐隆元年(710)召为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又贬崖州舍城县丞。玄宗开元三年(715),入为户部郎中。又出为括州司马,十三年,迁陈州刺史。以贪赃枉法贬为钦州遵化县尉。二十三年后,以军功累转括、淄、滑三州刺史。天宝初,为汲郡、北海太守。六载(747)为李林甫所害。官终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代宗时,追赠秘书监。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书史会要》卷九,李昂《唐故北海郡守赠秘书监江夏李公墓志铭》。邕以文名天下,尤长碑颂,其诗《六公咏》为杜甫所推重(见《八哀诗·秘书监江夏李邕》)。精于书法,行草之名尤著。《新唐书·艺文志四》载有文集70卷,已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李邕(678—747)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字泰和,其祖父迁至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后又随父迁回江夏(今武昌)。历官左拾遗、户部郎中、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早具才名,能文能诗,《新唐书》著录《李邕集》七十卷。尤擅书法,所作碑文自书自刻,并以黄鹤楼传说取名号,传世碑刻中曾署名“黄仙鹤”,开以名胜或传说作名号之先例。自此后,以黄鹤(鹄)为名的人数十计。传世碑刻有《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李思训碑》等。
唐诗汇评
李邕(675-747),字太和,郡望江夏,后徙家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父善注《文选》,人号“书簏”。邕少知名,博闻强志。长安初,召拜左拾遗。中宗时,坐与张柬之善,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玄宗即位,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贬崖州舍城丞。开元三年召为户部郎中,贬为括州司马。征为陈州刺史,又贬钦州遵化尉。后历括、淄、滑、卫诸州刺史。邕素负美名,为执政所忌,故屡遭贬谪。天宝初,为汲郡、北海二郡太守,世称“李北海”。宰相李林甫陷以罪,杖杀之。邕久擅才名,尤长碑颂,有《李邕集》七十卷,已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全唐诗》存诗四首。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其《张韩公行状》、《洪州放生池碑》、《批韦巨源谥议》,文士推重之。
新唐书本传
(李)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圭荐邕文高气方直,才任谏净,乃召拜左拾遗。……邕之文,于碑颂是所长,人奉金帛请其文,前后所受钜万计。邕虽诎不进,而文名天下,时称“李北海”。卢藏用尝谓:“邕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但虞伤缺耳。”后卒如言。
石林诗话
李邕、苏源明诗中极多累句,余尝痛刊去,仅各取其半,方为尽善。
杜工部草堂诗话
金石录》曰:唐《六公咏》,李邕撰,胡履灵书。余初读杜甫《八哀》诗云:“朗咏《六公》篇,忧来豁蒙蔽。”恨不见其诗。晚得石本,其文辞高古,真一代佳作也。六公者,五下各为一章,狄丞相为一章。
和守阳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7—741 【介绍】: 唐扶风人,字守阳。和士开裔孙。中宗景龙间,为碛西支度营田判官。时宗楚客欲陷郭元振,逼守阳诬證之,守阳拒不从。曾为册立突骑施可汗使。使还,迁北庭都护府长史。改播川郡太守,寻迁北庭副都护,专知支度营田十年,储积巨亿。迁陇右节度副大使,改陇西郡太守。迁江华郡太守,卒于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3—769 【介绍】: 或作慧忠。唐僧。润州上元人,俗姓王。幼不食荤腥,年二十三出家,配居升州庄严寺。后礼谒牛头山威禅师,遂住此山四十年,终日兀坐,寒暑一衲。有《见性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润州上元王氏子。神龙初生。二十有三年矣。遂以童子。试经获度。仍配居庄严寺。志节。为时辈所推重。寻游方。见威禅师于牛头山有契悟。威因悉以山门委之。使踵住持事。由是益精励。行头陀山泽中。一衲一铛。晏坐绳床。终日夕。开元二十七年。县令长孙遂。造山验视。至山半。虎当道跑哮。莫能前。忠闻之遽迎遂。且使虎去。天宝初。州牧里豪请自山归庄严。起仆易挠。寺为一新。又将徙建法堂于殿之东隅。感二神人。为定基址。适其地有古树。而鹊巢其上。忠不忍伐。后鹊竟他巢。若有知者。异哉。大历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晚命侍者。治浴剃发。如无恙时。夜则云气绚烂若闻空中有乐音者。翌旦坐逝。春秋八十七。当忠之在山也。有悬铛树挂衣藤。未寂之前一年。藤树皆萎。其年九月。忠说法高座。水忽迸流四绕。风雨震荡。白虹贯东南。郡守韦损备仪仗送还山。五年阇维收舍利不胜计。其馀行迹语句。载传灯录。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惠忠。俗姓王。润州上元人也。初在母孕。忽遇异僧谓曰。所生贵子当为天人矣。诞育已来不食荤腥。有异常童。禀性敦厚。年二十三以经业见度。即神龙元年也。遂配庄严寺。志节高简为时辈所推。闻牛头山威禅师。袭达磨踪得佛法印。遂造山礼谒。威见忠乃曰。山主来矣。因为说法顿悟上乘。威既得人如老氏之逢尹喜。乃命入室付法传灯。并委山门之事。遂出廛聚。忠即继踵兹峰夙夜精励。常头陀山泽。饮泉藉草一食延时。每用一铛。众味同煮。用毕悬于树杪。方复绳。床晏坐终日如杌。衣不易时寒暑一纳。积四十年。遂彰灵应非一。州牧明贤频诣山礼谒。再请至郡施化道俗。天宝初年始出止庄严。忠以为梁朝旧寺庄严最盛。今已岁古凋残。兴怀修葺。遂于殿东拟创法堂。先有古木鹊巢其顶。工人将欲伐之。忠曰。且止待鹊移去始当伐之。因至树祝曰。此地造堂当速移去。言毕其鹊竞衔柴迁寓他树合郭道俗观者如堵。莫不叹异。又立基未定忽有二神人为上其处。因乃定焉。虽汲引无废神旷不挠。四方之侣相依日至。以大历三年。山门石室前有忠挂衣藤。是岁盛夏忽然枯悴。灵芝仙菌且不复生。至九月忠演法高座。无故水出绕座而转。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至晚乃命侍者剃发浴躯。是夜瑞云覆刹天乐闻空。十六朝怡然坐化。时风雨震荡树木摧折。和州延祚寺僧徒。其夕咸见白虹直东西贯于山中。鸟兽哀鸣林壑岩间。哭声数日方止。岳牧韦公损闻而哀怆。遣使赠赙。并令上元令刘君备威仪送归山。于时炎蒸。至七月七天降雨绝凉。八日神柩出纤尘不飞。又有群鹤徘徊舆上。送至山门。瘗后数日坟内放光照于山林。五年春依外国法茶毗。获舍利不可胜计。圆细如珠光彩莹彻。远近道俗有恨无所剋获。咸于焚身处煨烬中至求。凡百千人。皆得舍利。故知法身圆应感物无穷。圣力潜通光腾千古。门人起木塔。春秋八十七矣。身逾七尺。霜眉径寸仪容殊伟燕𪁟龙腮神气孤。拔。色如金聚。含光玉润若梵僧。所居帐帏弗张蚊蚋不犯。曾居兰若幽栖松竹深邃。尝有虎鹿并各产子驯绕入室曾无惧色。开元二十七年上元令。长孙遂初脱略异闻。躬造山询验。及到山半猛虎当路瓟吼。遂乃惊怖莫知所为。忠闻出林晓喻。虎因寝声伏于林中。遂恐慑合掌礼谢而回。忠又向吴郡具戒院中。有凌霄藤盛夏萎悴。人拟伐之。威大师曰。勿剪惠忠还日其藤更生。人不之信。及秋忠还其藤重茂矣。又昔有供僧谷仓在庄。夜有张盗来窃之。虎乃吼唤逐之。盗弃负器而逃。其类夥多良难骤述。忠著见性序及行路难。精旨妙密盛行干世。又邺中释圆寂。氏族生地俱不可寻。初从嵩山见老安禅师。道契相符莫测涯岸。以高宗咸亨二年生计终岁。已一百有奇年矣。襄州节度使严绶倾心供养。亦号无生和尚焉。
神僧传·卷第八
释惠忠。俗姓王氏。润州上元人也。初在母孕忽遇异僧。谓曰。所生贵子当为天人矣。诞育已来不食荤腥有异常童。禀性敦厚。年二十三以经业见度。即神龙元年也。遂配庄严寺。闻牛头山威禅师造山礼谒。威见忠乃曰。山主来矣。因为说法。遂夙夜精勤。常头陀山泽饮泉藉草一食延时。每用一铛众味同煮。用毕悬于树杪。方坐绳床宴坐终日如杌。衣不易时寒暑一纳。积四十年。遂彰灵应。州牧明贤频诣山礼谒。再请至郡施化道俗。天宝初始出止庄严。忠以为梁朝旧寺庄严最盛。今已岁古凋残兴怀修葺。遂于殿东拟创法堂。先有古木鹊巢其顶。工人将欲伐之。忠曰且止。待鹊移去始当伐之。因至树祝曰。此地造堂当速移去。言毕其鹊衔柴迁寓他树。道俗观者莫不叹异。又立基未定。忽有二神人为止其处。因乃定焉。虽汲引无废神旷不挠。四方之侣相依日至。以大历三年山门石室前有忠挂衣藤。是岁盛夏忽然枯悴。灵芝仙菌且不复生。至九月忠演法高座。无故水出绕座而转。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至晚乃命侍者剃发浴躯。是夜瑞云覆刹天乐闻空。十六朝怡然坐化。时风雨震荡树木摧折。山中鸟兽哀鸣林壑。岩间哭声数日方止。春秋八十有七。
皇甫恂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寿州人,字君和。玄宗开元初,为相州参军,迁左武卫兵曹参军。选为华州司士。约于开元十年为益州司马。累迁太府卿。贬绵州刺史,卒。
李戢 朝代:盛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5 【介绍】: 唐宗室,字和仲。玄宗开元十三年,侍封泰山,授尚辇直长。转左威卫长史。二十年,从信安王李祎北讨奚、契丹,以功授棣王友。天宝初,嗣封为曹王,守左卫率府中郎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6 【介绍】: 唐宗室。恒山王李承乾孙。始名昌。开元中累迁通州刺史,以强干见称。擢拜御史大夫,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天宝初为左相。五载,为李林甫所构陷,贬宜春太守,终仰药而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7 原名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中宗神龙初(705),擢左卫郎将。宗开元中,累官通州刺史、秦州都督、河南尹、御史大夫、幽州长史。天宝元年(742),为左相,李林甫构陷之,罢知政事,任太子少保,寻贬宜春太守。六年,李林甫杀李邕、裴敦复,朝野震惊,适之亦忧惧而自尽。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适之性疏放嗜饮,工诗。杜甫《饮中八仙歌》曾咏及。《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续拾》补入1首。
唐诗汇评
李适之(?-746),名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恒山王承乾之孙。神龙初,起家拜左卫郎将。开元中,历通州刺史、秦州都督、陕州刺史、河南尹、御史大夫。二十七年,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知节度事。天宝元年,自刑部尚书代牛仙客为左相,与右相李林甫不叶。五载,罢相,守太子少保,坐与韦坚善,眨宜春太守。御史罗希奭奉使杀韦坚等于贬所,经宜春,适之惧,服药自杀。适之嗜酒,与李白、贺知章等合称“饮中八仙”。《全唐诗》存诗二首。
全唐文·卷三百四
适之初名昌。恒山悯王承乾孙。神龙初起家左卫郎将。开元中拜刑部尚书。天宝元年为左相。累封清和县公。罢政事。守太子少保。坐与韦坚相善。贬宜春太守。会御史罗希奭阴被诏杀坚等于贬所。过宜春。适之惧。仰药死。
姜抚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宋州人。自称通仙人不死术,隐居不出。玄宗开元末召至东都,舍集贤院。言服太湖常青藤及终南山旱藕可长生,玄宗遣使取之赐大臣。擢银青光禄大夫,号冲和先生。后民间以酒浸藤,饮之多暴死,乃止。抚惭悸,请求药牢山,遁去。
李仲和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李渐子。善画番马人物,有父遗风,然笔力有所不逮。
全唐文·卷四百一
仲和。开元时擢书判拔萃科。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玄宗开元初长安遵善寺尼。《宋高僧传》卷一四收其歌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