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指马(指馬)
(1). 战国 时名家 公孙龙 提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白马非马”等命题,讨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庄子·齐物论则谓“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谓世界是一个统一体,应各任自然,不分彼此、是非、长短、多少。后遂以“指马”为争辩是非、差别的代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諭,未知孰是。”
(2).见“ 指鹿为马 ”。
《國語辭典》:指鹿为马(指鹿為馬)  拼音:zhǐ lù wéi mǎ
本指赵高献给秦二世一只鹿,故意指称是马,并问臣子是鹿或马,而将答鹿者暗中杀害,使群臣畏惧自己,以谋篡位。典出《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后比喻颠倒是非。《周书。卷一。文帝纪上》:「欢威福自己,生是乱阶,缉构南箕,指鹿为马。」《醒世恒言。卷七。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东床已招佳选,何知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也作「指鹿作马」。
《漢語大詞典》:指物
(1). 战国 时名家 公孙龙 所提出的命题。指,指事物的抽象概念;物,指具体事物。公孙龙子·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按,意谓事物呈现的形态、概念,不同于具体事物。
(2).指明事物。梁书·王筠传:“此诗指物呈形,无假题署。”
《漢語大詞典》:试诗(試詩)
指科举考试中的命题限韵赋诗。 明 焦竑 玉堂丛语·文学:“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
《國語辭典》:论题(論題)  拼音:lùn tí
讨论的题目。逻辑学上指论者所主张,但真实性尚需證明的命题。如:「对这个论题,大家都没兴趣,以至发言者寥寥无几。」
《國語辭典》:拟题(擬題)  拼音:nǐ tí
拟订题目。《儒林外史》第三四回:「萧柏泉道:『先生说的可单是拟题?』马二先生道:『想是在永乐大全上说下来的。』」《红楼梦》第七○回:「明日饭后,齐集潇湘馆。因又大家拟题。黛玉便说:『大家便要桃花诗一百韵。』」
《漢語大詞典》:小题(小題)
(1).古书卷首的题目。 清 卢文弨 钟山札记·大题小题:“古书大题多在小题之下。如‘周南关雎詁训传第一’,此小题也,在前;‘毛诗’二字,大题也,在下。”
(2). 明 清 科举考试时以“四书”文句命题为小题。 清 戴名世 《甲戌房书小题文序》:“制义之有大题小题也,自 明 之盛时已有之,而小题犹号为难工。” 清 史震林 《西清散记》卷三:“ 一帆 ( 蔡一帆 )与 句容 俞坦由 选小题文,盛行於时。”参见“ 大题 ”。
《漢語大詞典》:大题(大題)
(1). 明 清 科举考试以“五经”文命题曰大题;以“四书”文命题曰小题。 清 戴名世 《甲戌房书小题文序》:“制义之有大题小题也,自 明 之盛时已有之,而小题犹号为难工。”
(2).指全书的总题目、大标题。 清 卢文弨 钟山札记·大题小题:“古书大题多在小题之下,如‘《周南·关雎》詁训传第一’,此小题也,在前;‘毛诗’二字,大题也,在下。 陆德明 云:案 马融 、 卢植 、 郑康成 注‘三礼’竝大题在下; 班固 汉书、 陈寿 三国志题亦然。”
《漢語大詞典》:大题(大題)
(1). 明 清 科举考试以“五经”文命题曰大题;以“四书”文命题曰小题。 清 戴名世 《甲戌房书小题文序》:“制义之有大题小题也,自 明 之盛时已有之,而小题犹号为难工。”
(2).指全书的总题目、大标题。 清 卢文弨 钟山札记·大题小题:“古书大题多在小题之下,如‘《周南·关雎》詁训传第一’,此小题也,在前;‘毛诗’二字,大题也,在下。 陆德明 云:案 马融 、 卢植 、 郑康成 注‘三礼’竝大题在下; 班固 汉书、 陈寿 三国志题亦然。”
《國語辭典》:系词(系詞)  拼音:xì cí
判断句中联结主语与断语的词称为系词。如「释迦牟尼佛是佛教教主」、「我是学生」中的「是」就是「系词」。也称为「系词」。
《國語辭典》:义试(義試)  拼音:yì shì
聚集士人予以测验,以判定优劣高下的私办考试。
《國語辭典》:主词(主詞)  拼音:zhǔ cí
1.逻辑学上指命题中居于主位的词项。
2.语法上指作为主体的人或物。一般置于谓语之前,是谓语陈述的对象。如「水果很甜」的「水果」。也称为「主语」。
《國語辭典》:主语(主語)  拼音:zhǔ yǔ
语法上指位于谓语前,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是谓语陈述的对象。如「孔子是圣人」中的「孔子」。也称为「主词」。
《國語辭典》:蕴涵(蘊涵)  拼音:yùn hán
1.蕴藏包含。清。方苞〈余东木时文序〉:「盖久困于举场,故择义遣辞,不敢过为艰深怪特,而中所蕴涵,则非顺时取誉者所能貌似,此好古积学之自然而流露者也。」清。王先谦《东华录。顺治二十四》:「十三经、二十一史及诸子之不悖于圣经者,莫不蕴涵事理,成一家言。但卷帙浩繁,若以之教人恐未能一时尽解,其义亦未能一时尽得。」也作「蕴含」。
2.蕴藏的意涵。清。梁诗正〈御绘诗经全图赞〉:「五际六情,条纲可述,理趣环深,蕴涵微密。」
《國語辭典》:题旨(題旨)  拼音:tí zhǐ
1.创作文章时,指题目的意义。如:「写作文前,务必先看清题旨。」
2.评赏文章时,指作品的涵义要旨。如:「韩愈师说一文的题旨是阐扬师道精神。」
《国语辞典》:三段论(三段论)  拼音:sān duàn lùn
理则学上的一种推理形式。以两个命题作为大小前提,而推出结论。如:「凡花是植物」(大前提),「康乃馨是花」(小前提),「所以康乃馨是植物」(结论)。
《漢語大詞典》:五言试帖(五言試帖)
科举考试中所作的五言诗。 唐 以来,科举考试中以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限定韵脚。其诗大都为五言或七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这种诗体称试帖诗。 清 代试帖诗,格律限制更严,内容大多为皇帝歌功颂德。《花月痕》第七回:“现在读书人,给那八股时文、五言试帖,綑缚得个个作个书獃。”
《國語辭典》:四书文(四書文)  拼音:sì shū wén
八股文的别名。参见「八股文」条。
《國語辭典》:八股  拼音:bā gǔ
1.明、清科举时所规定的文章格式。参见「八股文」条。
2.讽刺言行比较刻板、不知变通。如:「八股的作风」、「八股的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