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发动(發動)  拼音:fā dòng
1.开始动作。《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传》:「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
2.引发、启动。如:「发动群众」、「发动机车」。
3.将分娩时的阵痛。
《國語辭典》:发表(發表)  拼音:fā biǎo
1.呈奏表章。《三国志。卷一二。魏书。崔毛徐何刑鲍司马传。崔琰》:「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褒述盛德。」
2.宣布表达。如:「对于这次的事件,有关单位尚未发表言论,说明处理方式。」「张老师应邀到海外发表论文。」
《國語辭典》:点化(點化)  拼音:diǎn huà
1.以法术变化事物。《西游记》第二一回:「他既奉法旨暗保师父,所以不能现身明显,故此点化仙庄。」《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学生家事虽寒,数千之物还尽可办。若肯不吝大教,拜迎到家下点化一点化,便是生平愿足。」
2.指点教化。《朱子语类。卷一三六。历代三》:「纯夫议论,大率皆只从门前过。资质极平正,点化得,甚次第,不知伊川当时如何不曾点化他。」明。贾仲名《升仙梦》第四折:「我奉上仙法旨特来点化,先教你为人,后教你成仙。」
3.变化,别出新意。《朱子语类。卷七。小学》:「古人于小学存养已熟,根基已深厚,到大学,只就上面点化出些精彩。」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诗家有换骨法,谓用古人意而点化之,使加工也。」
《國語辭典》:灵感(靈感)  拼音:líng gǎn
1.灵验有感应。《西游记》第六回:「话表南海普陀落伽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自王母娘娘请赴蟠桃大会,与大徒弟惠岸行者,同登宝阁瑶池。」《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弟子有恨在心,望菩萨灵感报应则个。」
2.思考活动中,忽然出现且超越平时思考层面的想法。如:「作文不能只靠灵感,要多方面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修辞技巧,才会有进步。」
《漢語大詞典》:感梦(感夢)
(1).谓受梦的启发。 汉 王充 论衡·吉验:“ 伊尹 命不当没,故其母感梦而走。”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卷目:“ 许察院 感梦擒僧, 王氏 子因风获盗。”
(2).谓感应于梦中。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 子良 启进沙门於殿户前诵经, 世祖 为感梦,见优曇鉢华。”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诵佛经论:“又言诵经有益于死者,佛以金人感梦,达於 汉 帝。”
《漢語大詞典》:启予(啓予)
谓对自己有所启发。隶释·汉山阳太守祝睦后碑:“所谓守忠启予,其去也善,盖彰功表勛,所以焕往煇来。” 郁达夫 《为霭民先生题经公颐渊画松》诗之二:“一枝剪取长松干,劲质贞心实启予。”
分類:自己启发
《漢語大詞典》:引子
带领幼雏。 唐 杜甫 《晴》诗之二:“啼乌争引子,鸣鹤不归林。”
分類:引子带领
《國語辭典》:导扬(導揚)  拼音:dǎo yáng
鼓吹宣扬。如:「环保的观念,尚须大力的导扬。」
《國語辭典》:一转语(一轉語)  拼音:yī zhuǎn yǔ
不因循原有的评语、观点,而另赋新意。宋。辛弃疾〈临江仙。莫笑吾家苍壁小词。序〉:「主人戏下一转语,为苍壁解嘲。」
《漢語大詞典》:警发(警發)
(1).警拔;机警出众。陈书·周弘正传:“ 捨 每与谈论,輒异之,曰:‘观汝精神颖晤,清理警发,后世知名,当出吾右。’”北齐书·段荣传:“ 荣 第二子 孝言 ,少警发有风仪。”隋书·侯莫陈颖传:“ 颖 少有器量,风神警发,为时辈所推。”
(2).警醒启发。 宋 苏轼 《答张文潜书》:“作《黄楼赋》乃稍自振厉,若欲以警发憒憒者,而或者便谓僕代作,此尤可笑。” 明 邹缉 《蓝溪书屋记》:“故因 俊民 之求予之文,而并书以记之,俾夫来者之或有所警发於斯焉。” 清 曾国藩 《翰林院侍读学士丁君墓志铭》:“君之学,详於治经,尤嗜春秋……亦颇参阴德感应之説,警发愚蒙。”
《國語辭典》:发擿(發擿)  拼音:fā tì
1.揭发、举发。《后汉书。卷三八。张法滕冯度杨列传。法雄》:「善政事,好发擿奸伏。」
2.阐发。《南史。卷五二。梁宗室列传下。鄱阳忠烈王恢》:「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擿无遗。」
《漢語大詞典》:开析(開析)
(1).劈开。诗·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毛 传:“维斧可以开析之。”
(2).得到启发和解悟。 汉 蔡邕 《太傅胡公碑》:“其诱人也,恂恂焉,怡怡焉,能使蒙惑开析,伪戾优顺,逸惰勤信。” 唐 张说 《中书令逍遥公墓志铭》:“其与人也,温良善诱,仁恕多容,俾夫顽蔽开析,愎鷙扰从。”
(3).分析。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四:“既而上顾问之, 晦叔 方为之开析可否,语简而当。” 宋 叶适 《上宁宗皇帝札子》之三:“自非守臣开析利害,达於圣聪,而陛下惻然主张,特发圣训,厥弊无由可革。”
《漢語大詞典》:发轸(發軫)
(1).车子出发。借指出发,起程。文选·曹植〈王仲宣诔〉:“发軫北 魏 ,远迄南 淮 。” 吕向 注:“軫,车也。” 晋 陆机 《赠冯文罴》诗:“发軫清 洛汭 ,驱马大 河阴 。”魏书·高祖纪下:“丙子,詔六军发軫。”
(2).比喻事物的起始、开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袁宏 发軫以高驤,故卓出而多偏。”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释僧彻:“汝城隍严固,攻者丧师,发軫能尔,良为未易。”《南齐书·高逸传·顾欢》:“ 孔 老 治世为本,释氏出世为宗,发軫既殊,其归亦异。”
(3).启发,开导。 晋 慧远 《答何镇南》:“固知发軫归途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世务者,不以情累其生。”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发軫常人之心,首路得辙,纵可多歷劫数,终必逕集玄极。”
《漢語大詞典》:兴道(興道)
振兴道德。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於斯之时,天下大説,向风而听,随流而化,芔然兴道而迁义。” 吕向 注:“皆勃然兴道义也。” 汉 班固 《白虎通·谏諍》:“夫四弼兴道,率主行仁。”
比喻、启发。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郑玄 注:“兴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读曰导,导者言古以剴今也。”
《漢語大詞典》:佑启(佑啓)
佑助启发。孟子·滕文公下:“曰:‘丕显哉, 文王 謨!丕承者, 武王 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今本书·君牙作“启佑”。 明 颜志邦 《〈颜氏家训〉序》:“我黄门祖(指 颜之推 )恭立厥训,佑启后人。”
分類:佑助启发
《漢語大詞典》:启导(啓導)
1.开导;启发指导。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今蒙启导,将言其一隅焉。”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启导聪明,饰染质素。” 徐特立 《徐懋恂由巴黎致湘学界书》:“见我等学法语,音不合则殷勤启导。”
2.开道,引路。 三国 魏 曹操 《表论田畴功》:“王旅出塞,途由山中九百餘里, 畴 帅兵五百,启导山谷,遂灭 乌丸 ,荡平塞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