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末学(末學)  拼音:mò xué
1.没有根底的肤浅学识。汉。张衡〈东京赋〉:「乃莞尔而笑曰:『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释《谷梁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后亦指治学不求根本,学识浅薄之学者。《后汉书。卷三○上。苏竟杨厚列传。苏竟》:「世之俗儒末学,醒醉不分,而稽论当世,疑误视听。」
2.后学。多用作自谦之词。如:「得闻先生雅教,末学受益匪浅。」《陈书。卷三三。儒林列传。沈不害》:「臣末学小生,词无足算,轻献瞽言,伏增悚惕。」唐。韩愈读墨子〉:「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
3.非正统主流之学。《抱朴子。外篇。自叙》:「晚又学七尺宏趫,可以入白刃,取大戟。然亦是不急之末学。知之譬如麟角凤距,何必用之?」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七。九流绪论上》:「儒主传统翼教而硕士名贤之训附之,杂主饰治救偏而傍蹊末学之谈附之。」
《國語辭典》:末学肤受(末學膚受)  拼音:mò xué fū shòu
学问不求根本,浅尝即止,仅得皮毛。汉。张衡〈东京赋〉:「乃莞尔而笑曰:『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漢語大詞典》:津逮
(1).由津渡而到达。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悬巖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士罕有津逮者。”逮,一本作“ 达 ”。
(2).比喻通过一定的途径而达到或得到。 清 鄂尔泰 《赠方望溪》诗:“六经治世非土苴,相期津逮闚垠涯。” 清 卢见曾 《〈封氏闻见记〉序》:“《年号録》《钱谱》二书并亡,唯《闻见记》独存,然流传絶少,故《稗海》《秘笈》诸刻罕津逮焉。”
(3).比喻引导(后学)。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二百年来通儒辈出,述作连楹,观玩全书,瑜百瑕一,津逮来学,诚为有裨。” 清 王先谦 《〈天禄琳琅〉跋》:“仰见圣学博大,囊括万有,足以津逮儒生,準绳百代。”
《漢語大詞典》:教胄
(1).《书·舜典》:“帝曰:‘ 夔 !命汝典乐,教胄子。’” 孔 传:“胄,长也。谓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以歌诗蹈之舞之,教长国子,中和祗庸孝友。”说文引作“教育子”,史记·五帝本纪作“教稺子”。 王引之 曰:“凡未冠者,通谓之稺子。稺子即育子,故曰:‘命汝典乐,教育子’ 西汉 经师如 夏侯 、 欧阳 必有训育子为稺子者,故 史公 以稺代育,盖有所受之。育、胄古声相近,作胄者假借字耳…… 马 注曰:‘胄,长也,教长天下之子弟。’训胄为长,始与 史公 异义。然云‘教长天下之子弟’,则是以教胄二字连读而训为教长。”见经义述闻·尚书上。后以“教胄”谓向后学讲解经义。 南朝 梁 萧统 《谢敕参解讲启》:“将应让齿,反降教胄之恩。”
(2).谓教育国子。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耆儒教胄,龙种传经,古元子入学遗法也。”
《國語辭典》:墨家  拼音:mò jiā
春秋末年墨翟所创立的学派,为九流十家之一。学说以兼爱和非攻为中心。政治方面,主张为政者要崇俭、尚贤。礼俗方面,主张信鬼、节用、薄葬,反对奢侈浪费。又以天意作为他思想体系的本源。墨家不同于其他学派的是,它有严格的组织和纪律。墨家发展到战国中、末叶时,逐渐衰微而分裂。
《漢語大詞典》:末进(末進)
犹后辈,后学。自谦之词。 明 何景明 《上李西涯书》:“明公之识,非末进可窥。” 明 何景明 《进舟赋》:“繄余之末进兮,匪取教于一方。”
《国语辞典》:筱子(筱子)  拼音:xiǎo zǐ
弟子或后学者。
《國語辭典》:晚学生(晚學生)  拼音:wǎn xué shēng
旧时后学对先进的谦称。清。钱大昕《恒言录。卷三。亲属称谓类。友生晚生》:「其纸尾署名……有云临川晚学生邾坚肃呈。」
《漢語大詞典》:末学新进(末學新進)
谓后学初进身。含贬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四回:“折子上去,皇上怒了,説他末学新进,妄议大臣,交部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