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00,分9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名誉
易名
名卿
身名
名德
名公
刑名
自名
佳名
闻名
美名
书名
名声
求名
扬名
《國語辭典》:名誉(名譽)  拼音:míng yù
好的名声。《墨子。修身》:「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唐。韩愈答陈生书〉:「今之负名誉享显荣者,在上位几人。」也作「名气」、「名声」。
《國語辭典》:易名  拼音:yì míng
1.语本《礼记。檀弓下》:「日月有时,将葬矣,请所以易其名者。」指为死者立谥。《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易名之典,请遵前烈谨状。」
2.改名、换名。宋。何薳《春渚纪闻。天绘亭记》:「余择胜得此亭,名曰天绘,取其景物自然也。后某年某日,当有俗子易名清辉,可为一笑。」
《漢語大詞典》:名卿
有声望的公卿。管子·幼官:“三年名卿请事,二年大夫通吉凶。”汉书·翟方进传:“三人皆名卿,俱在选中。” 明 文徵明 《沈府君石表》:“府君之葬,一时文学名卿为志铭,为誄,为挽悼之词。” 清 方东树 《书惜抱先生墓志后》:“ 树 慨先生名在海内,而当时名卿学士无铭辞,於事义为闕。”
《漢語大詞典》:身名
(1).身体和名誉。列子·说符:“仁义使我身名并全。”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坟土未乾,而身名并灭。”
(2).声誉;名望。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山》诗:“身名竟谁辩,图史终磨灭。” 唐 白居易 《妻初授邑号告身》诗:“倚得身名便慵墯,日高犹睡緑窗中。” 清 秋瑾 《敬告姊妹们》:“智识也长了,见闻也广了,学问也高了,身名是一日一日的进步了。”
《漢語大詞典》:名德
(1).名望与德行。后汉书·黄琬传:“ 卓 犹敬其名德旧族,不敢害。”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大觉寺:“名德大僧,寂以遣烦。” 宋 沈作哲 寓简卷四:“抑春秋之义,责备於贤者。如 魏公 名德之重,盖可以责备矣。”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叙》:“或藉阶经术,致身卿相,非其名德之无偶,则必世主之非圣。”
(2).指有名望德行的人。旧唐书·昭宗纪:“ 关东 藩镇,请除用朝廷名德为节度观察使。”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杂抄·经》:“先生但问 吴中 旧事与 吴中 昔日名德,絶口不及讲学。”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元祐党籍碑融县重刻本》:“ 梁 勒碑而止为 珪 一人翻案,何以解於其餘诸名德乎?”
《漢語大詞典》:名公
(1).有名望的贵族或达官。宋书·谢景仁传:“ 高祖 目之,曰:‘此名公孙也。’”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活国名公在,拜坛羣寇疑。” 明 高明 《琵琶记·官婚议婚》:“紫阁名公,黄扉元宰,三槐位里排列。”
(2).泛指有能耐或有名的人。儒林外史第五二回:“你敢在 凤四哥 的肾囊上踢一下,我就服你是真名公。” 鲁迅 《准风月谈·偶成》:“ 上海 又有名公要来整顿茶馆了。”
《國語辭典》:刑名  拼音:xíng míng
1.战国时的学派之一。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韩非子。二柄》:「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者,言与事也。」《史记。卷六八。商君传》:「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2.法律。《史记。卷六。秦始皇本记》:「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
3.职官名。古时官署中管刑事判牍的人。《儒林外史》第二六回:「话说向知府听见摘印官来,忙将刑名、钱谷相公都请到跟前。」也称为「刑名师爷」。
4.刑罚的名称。如主刑、从刑、拘役、罚金等。
《漢語大詞典》:自名
(1).自称;自命。 宋 苏轼 《辛丑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中作口号》:“诗人如布穀,聒聒常自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京师沟渠极深广,亡命多匿其中,自名为‘无忧洞’。”金史·陈规传:“南渡后,諫官称 许古 、 陈规 ,而 规 不以訐直自名,尤见重云。”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做“杂文”也不易》:“虽然自名为‘文艺独白’,但照 林先生 的看法来判断,‘散文非散文,小品非小品’,其实也正是‘杂文’。”
(2).因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而闻名。南史·文学传·吴均:“先是, 均 将著史以自名,欲撰《齐书》,求借 齐 起居注及群臣行状。” 唐 韩愈 《张中丞传后序》:“ 翰 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 金 王若虚 《诗话》:“近岁诸公以作诗自名者甚众,然往往持论太高。”
(3).自通名姓。后汉书·赵孝传:“ 孝 既至,不自名,长不肯内。”
《漢語大詞典》:佳名
(1).好名声,美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祖光禄 少孤贫,性至孝,常自为母炊爨作食。 王平北 闻其佳名,以两婢餉之。”
(2).好名字。 唐 陆龟蒙 《华阳巾》诗:“ 莲华峰 下得佳名,云褐相兼上鹤翎。”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廷试:“ 嘉靖 末年,及今上近科,以大力得路者,改佳名以应廷对。”
《國語辭典》:闻名(聞名)  拼音:wén míng
1.听到名字。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礼曰:『见似目瞿,闻名心瞿。』」
2.著名。如:「西湖美景,闻名全国。」
《國語辭典》:美名  拼音:měi míng
美好的名誉。《墨子。天志中》:「故举天下美名加之,谓之圣王。」《红楼梦》第七四回:「你是千金万金的小姐,我们以后就不亲近,仔细带累了小姐的美名。」
《漢語大詞典》:书名(書名)
(1).用于书写的文字。周礼·春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 郑玄 注:“或曰:古曰名,今曰字。使四方知书之文字,得能读之。”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兴其农业,劝其蓺事,教其语言,諭其书名,期二十年而其民可举於中央议院。”
(2).写上姓名。左传·隐公七年:“ 滕侯 卒,不书名,未同盟也。” 唐 张籍 《赠赵将军》诗:“会取 安西 将报国, 凌烟阁 上大书名。”
(3).擅长书法的名声。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仲翼 有书名而前辈多以为俗,然亦以配 周越 。予尝见其飞白大字数幅,亦甚工,但诚不免俗耳。”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 孟 蜀 时, 王鍇 字 鱣祥 ,最著书名……昔有塔,於 乾隆 年间为雷震圯,内贮《法华经》全部,皆 鱣祥 所书。”
(4).字,别名。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三:“ 姚信 书名 士纬 , 梁 人。”
《國語辭典》:名声(名聲)  拼音:míng shēng
名气、声誉。《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名声施于无穷,功烈著而不灭。」《儒林外史》第二六回:「就为这胡七喇子的名声,没有人敢惹他。」也作「名气」、「名誉」。
《漢語大詞典》:求名
(1).谓追求美名。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祐,非所以求名也。”
(2).谋求功名。
《國語辭典》:扬名(揚名)  拼音:yáng míng
名声远播。《孝经。开宗明义章》:「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西游记》第三七回:「但要你单人独马进城,不可扬名卖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