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52,分131页显示 上一页 108 109 110 111 112 114 115 116 117 下一页
戒之各名义
名色(二)
缘起得名
七种定名
雁塔题名
一名
三名──律有三名
三名──文殊三名
三名──阿难三名
三名──沙弥三名
三衣名义
四名──论藏华梵四名
四实──一名四实
六聚戒名义
佛类词典(续上)
万德洪名戒之各名义
名色(二)
缘起得名
七种定名
雁塔题名
一名
三名──律有三名
三名──文殊三名
三名──阿难三名
三名──沙弥三名
三衣名义
四名──论藏华梵四名
四实──一名四实
六聚戒名义
万德洪名
【佛学常见辞汇】
谓在一佛的名字上最具有万种之德。
谓在一佛的名字上最具有万种之德。
戒之各名义
【佛学次第统编】
由戒名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禁、戒律、律仪。
戒禁 依宗规而定之戒律禁制,名曰戒禁。
戒律 五戒十善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为防止邪非之法律,名曰戒律。
律仪 律者法律,仪者仪则。所制之法律,以防遏过非,则曰律仪也。又无表(旧为无作)之戒体,名曰律仪。谓此戒体,在人身中,不他表示,谓之无表,不动身口意之作用,谓之无作。又得此戒体,有防非止恶而自顺律仪之功能,故谓之律仪。
由戒义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体、戒相(又曰律相)、戒品。
戒体 防非止恶之功能名曰戒体。
戒相 又曰律相,现戒行三业之相,即五戒乃至二百五十戒,名曰戒相。又曰律相者,谓戒律之法相也。
戒品 戒之品类也,即五戒十善戒等,名曰戒品。
由戒行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德、戒力、戒善、戒忍、律忏。
戒德 戒律之功德,名曰戒德。
戒力 持戒之功力,名曰戒力。如持五戒,则能生于人间。持十善戒,则能生于天上。
戒善 持戒之善根,名曰戒善。如前生持五戒,今生生人间。前生持十善戒,今生生天上是也。
戒忍 观色阴不犯禁制,所得之戒忍,名曰戒忍。
律忏 戒律之忏悔法,名曰律忏。
由坏戒行上说,名有戒垢。
戒垢 女人为垢戒法之原因,故因中说果,称女人为戒垢。
由非戒行上说,名有戒取、戒取见。
戒取 如外道之狗戒牛戒,取著修行非理之戒禁。非戒谓戒,但是取著,名曰戒取。
戒取见 戒取所生之见惑,名曰戒取见。
由戒学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学、戒门、律行、律法、律乘、律藏(或曰戒藏、戒律藏)。
戒学 戒律之修学,名曰戒学。
戒门 戒律之法门,名曰戒门。
律行 戒律之行,名曰律行。
律法 戒律之法,名曰律法。
律乘 戒律之教法,名曰律乘。
律藏 又曰戒藏,戒律藏。三藏之一,明戒之经典,名曰律藏。或戒藏、戒律藏。
由赞戒功德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珠、戒香、戒海。
戒珠 戒律洁白而庄严人身,譬如珠玉,故曰戒珠。
戒香 言戒德薰于四方,譬如香也,故曰戒香。
戒海 言戒律之清净如海,故曰戒海。
由戒名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禁、戒律、律仪。
戒禁 依宗规而定之戒律禁制,名曰戒禁。
戒律 五戒十善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为防止邪非之法律,名曰戒律。
律仪 律者法律,仪者仪则。所制之法律,以防遏过非,则曰律仪也。又无表(旧为无作)之戒体,名曰律仪。谓此戒体,在人身中,不他表示,谓之无表,不动身口意之作用,谓之无作。又得此戒体,有防非止恶而自顺律仪之功能,故谓之律仪。
由戒义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体、戒相(又曰律相)、戒品。
戒体 防非止恶之功能名曰戒体。
戒相 又曰律相,现戒行三业之相,即五戒乃至二百五十戒,名曰戒相。又曰律相者,谓戒律之法相也。
戒品 戒之品类也,即五戒十善戒等,名曰戒品。
由戒行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德、戒力、戒善、戒忍、律忏。
戒德 戒律之功德,名曰戒德。
戒力 持戒之功力,名曰戒力。如持五戒,则能生于人间。持十善戒,则能生于天上。
戒善 持戒之善根,名曰戒善。如前生持五戒,今生生人间。前生持十善戒,今生生天上是也。
戒忍 观色阴不犯禁制,所得之戒忍,名曰戒忍。
律忏 戒律之忏悔法,名曰律忏。
由坏戒行上说,名有戒垢。
戒垢 女人为垢戒法之原因,故因中说果,称女人为戒垢。
由非戒行上说,名有戒取、戒取见。
戒取 如外道之狗戒牛戒,取著修行非理之戒禁。非戒谓戒,但是取著,名曰戒取。
戒取见 戒取所生之见惑,名曰戒取见。
由戒学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学、戒门、律行、律法、律乘、律藏(或曰戒藏、戒律藏)。
戒学 戒律之修学,名曰戒学。
戒门 戒律之法门,名曰戒门。
律行 戒律之行,名曰律行。
律法 戒律之法,名曰律法。
律乘 戒律之教法,名曰律乘。
律藏 又曰戒藏,戒律藏。三藏之一,明戒之经典,名曰律藏。或戒藏、戒律藏。
由赞戒功德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珠、戒香、戒海。
戒珠 戒律洁白而庄严人身,譬如珠玉,故曰戒珠。
戒香 言戒德薰于四方,譬如香也,故曰戒香。
戒海 言戒律之清净如海,故曰戒海。
名色(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行者初受一期妄报,歌罗逻时,但有名色二法。当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摄一切法,即是一切法。若诸大圣,说一切法门,皆约名色而分别之。无有一法,出于名色故。」智度论偈云:「一切诸法中,但有名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虽痴心多想,分别于异事。更无有一法,出于名色者。」
云何为名?即是心及相应数法。虽有能缘之用,而无质碍可寻。既异于色而有心意识及诸数法,种种之别名,故谓之名也。
云何为色?即是十入及一入少分。皆是有形质碍之法,并无知觉之用,既异于心意识法,故称为色也。
由此名色,开为蕴处界三科。
法界次第云:「行者初受一期妄报,歌罗逻时,但有名色二法。当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摄一切法,即是一切法。若诸大圣,说一切法门,皆约名色而分别之。无有一法,出于名色故。」智度论偈云:「一切诸法中,但有名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虽痴心多想,分别于异事。更无有一法,出于名色者。」
云何为名?即是心及相应数法。虽有能缘之用,而无质碍可寻。既异于色而有心意识及诸数法,种种之别名,故谓之名也。
云何为色?即是十入及一入少分。皆是有形质碍之法,并无知觉之用,既异于心意识法,故称为色也。
由此名色,开为蕴处界三科。
缘起得名
【佛学次第统编】
瑜伽论中释缘起名,有其五释:
一、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缘起,是依缘所起之处释名。
二、依托众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故名缘起。此依刹那义释名。
三、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
四、数数谢灭复相续起,故名缘起。此依数坏数灭义释。
五、于过去世觉缘性已等相续起,故名缘起。如世尊说我已觉悟等起宣说,即由此名展转传说,故名缘起。
瑜伽论中释缘起名,有其五释:
一、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缘起,是依缘所起之处释名。
二、依托众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故名缘起。此依刹那义释名。
三、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
四、数数谢灭复相续起,故名缘起。此依数坏数灭义释。
五、于过去世觉缘性已等相续起,故名缘起。如世尊说我已觉悟等起宣说,即由此名展转传说,故名缘起。
七种定名
【佛学次第统编】
翻译名义云七种定名:定即禅定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而定名不出此七种也。
一、三摩呬多 梵语三摩呬多,华言等引,远离沈掉曰等,发生功德曰引,谓能修此定,则离诸烦恼,而引发胜妙功德也。
二、三摩地 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又云正心行处。谓众生心行,从无始来,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也。
三、三摩钵底 梵语三摩钵底,华言等至,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大发光明,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也。
四、驮那演那 梵语驮那演那,华言静虑,谓澄神息虑,专思寂想也。
五、质多医迦阿羯罗多 梵语质多翳迦阿羯罗多,华言心一境性,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也。
六、奢摩他 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
七、现法乐住 现法乐住者,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也。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定,即禅定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而定名不出此七种也。(世间禅者,即色界四禅,无色界四无色定等也。出世间禅者,即八背舍、八胜处等也。)
〔一、三摩呬多〕,梵语三摩呬多,华言等引。远离沉掉,曰等;发生功德,曰引。谓能修此定,则离诸烦恼,而引发胜妙功德也。(沉,即昏沉。掉,即掉举,谓动也。)
〔二、三摩地〕,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又云正心行处。谓众生心行,从无始来,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也。
〔三、三摩钵底〕,梵语三摩钵底,华言等至。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前,大发光明,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也。
〔四、驮那演那〕,梵语驮那演那,华言静虑。谓澄神息虑,专思寂想也。
〔五、质多翳迦阿羯罗多〕,梵语质多翳迦阿羯罗多,华言心一境性。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也。
〔六、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
〔七、现法乐住〕,现法乐住者,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也。(法喜者,谓因闻法而得欢喜也。)
翻译名义云七种定名:定即禅定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而定名不出此七种也。
一、三摩呬多 梵语三摩呬多,华言等引,远离沈掉曰等,发生功德曰引,谓能修此定,则离诸烦恼,而引发胜妙功德也。
二、三摩地 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又云正心行处。谓众生心行,从无始来,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也。
三、三摩钵底 梵语三摩钵底,华言等至,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大发光明,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也。
四、驮那演那 梵语驮那演那,华言静虑,谓澄神息虑,专思寂想也。
五、质多医迦阿羯罗多 梵语质多翳迦阿羯罗多,华言心一境性,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也。
六、奢摩他 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
七、现法乐住 现法乐住者,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也。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定,即禅定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而定名不出此七种也。(世间禅者,即色界四禅,无色界四无色定等也。出世间禅者,即八背舍、八胜处等也。)
〔一、三摩呬多〕,梵语三摩呬多,华言等引。远离沉掉,曰等;发生功德,曰引。谓能修此定,则离诸烦恼,而引发胜妙功德也。(沉,即昏沉。掉,即掉举,谓动也。)
〔二、三摩地〕,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又云正心行处。谓众生心行,从无始来,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也。
〔三、三摩钵底〕,梵语三摩钵底,华言等至。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前,大发光明,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也。
〔四、驮那演那〕,梵语驮那演那,华言静虑。谓澄神息虑,专思寂想也。
〔五、质多翳迦阿羯罗多〕,梵语质多翳迦阿羯罗多,华言心一境性。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也。
〔六、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
〔七、现法乐住〕,现法乐住者,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也。(法喜者,谓因闻法而得欢喜也。)
雁塔题名
【俗语佛源】
雁塔,亦名大雁塔,在今长安慈恩寺,是唐永徽三年(652)由玄奘法师所建。据《大唐西域记》卷九说,当年慈恩寺僧众修习小乘法,喜食三种净肉(即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为我而杀),时有比丘见天空双雁飞鸣,遂思念:「若得此雁可充饥食。忽有一雁堕地下自殒。众曰:『此雁垂诫,宜旌彼德。』(遂)于瘗雁为塔。」长安为唐代首都,自神龙年(705)以来,凡进士及第,皆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雁塔题名」,遂成为考中进士的代称。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南部新书》说:「韦肇,初及第,偶于寺塔题名,后进慕效之。」后来苏轼、苏辙等登科第者皆曾题名于塔上。唐代进士于曲江宴赏之暇,也有题诗于塔上的,如杨载《送完者都知同》:「姓名题雁塔,谱牒记龙沙」;林光新《次韵奉酬赵校书子直》「雁塔新题墨未干,去年灯火向秋阑。」所以又有「雁塔题诗」之说。唐杜甫、岑参等大诗人赏唱和题诗于塔上,至今仍传为美谈。(无名氏)
雁塔,亦名大雁塔,在今长安慈恩寺,是唐永徽三年(652)由玄奘法师所建。据《大唐西域记》卷九说,当年慈恩寺僧众修习小乘法,喜食三种净肉(即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为我而杀),时有比丘见天空双雁飞鸣,遂思念:「若得此雁可充饥食。忽有一雁堕地下自殒。众曰:『此雁垂诫,宜旌彼德。』(遂)于瘗雁为塔。」长安为唐代首都,自神龙年(705)以来,凡进士及第,皆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雁塔题名」,遂成为考中进士的代称。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南部新书》说:「韦肇,初及第,偶于寺塔题名,后进慕效之。」后来苏轼、苏辙等登科第者皆曾题名于塔上。唐代进士于曲江宴赏之暇,也有题诗于塔上的,如杨载《送完者都知同》:「姓名题雁塔,谱牒记龙沙」;林光新《次韵奉酬赵校书子直》「雁塔新题墨未干,去年灯火向秋阑。」所以又有「雁塔题诗」之说。唐杜甫、岑参等大诗人赏唱和题诗于塔上,至今仍传为美谈。(无名氏)
一名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名即名字。谓理虽是一,假言施设,种种不同。如经中只一涅槃之名。如来随机演说,亦名无生,亦名无作,亦名无为,亦名解脱,亦名彼岸,亦名无退,亦名安处,亦名寂静,亦名无相,亦名无二,亦名一行,亦名清凉,亦名无诤,亦名吉祥,虽立多种之别,只是涅槃一名,是为一名。
(出涅槃经)
名即名字。谓理虽是一,假言施设,种种不同。如经中只一涅槃之名。如来随机演说,亦名无生,亦名无作,亦名无为,亦名解脱,亦名彼岸,亦名无退,亦名安处,亦名寂静,亦名无相,亦名无二,亦名一行,亦名清凉,亦名无诤,亦名吉祥,虽立多种之别,只是涅槃一名,是为一名。
三名──律有三名
【三藏法数】
(出大藏一览并华严经疏)
〔一、毗尼〕,梵语毗尼,华言善治。谓能治贪瞋痴等恶也。又言调伏,谓能调练三业,制伏过非也。(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二、尸罗〕,梵语尸罗,华言止得。谓能止恶、得善也。又名戒,戒以防止为义,以能防止身口意诸不善业故也。
〔三、波罗提木叉〕,梵语波罗提木叉,华言解脱。谓能远离惑业系缚,而得自在也。
(出大藏一览并华严经疏)
〔一、毗尼〕,梵语毗尼,华言善治。谓能治贪瞋痴等恶也。又言调伏,谓能调练三业,制伏过非也。(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二、尸罗〕,梵语尸罗,华言止得。谓能止恶、得善也。又名戒,戒以防止为义,以能防止身口意诸不善业故也。
〔三、波罗提木叉〕,梵语波罗提木叉,华言解脱。谓能远离惑业系缚,而得自在也。
三名──文殊三名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文殊师利〕,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谓具不可思议种种微妙功德,故名妙德。
〔二、满殊尸利〕,梵语满殊尸利,华言妙首。谓具不可思议微妙功德,在诸菩萨之上,故名妙首。
〔三、曼殊室利〕,梵语曼殊室利,华言妙吉祥。谓具不可思议微妙功德,最胜吉祥,故名妙吉祥。
(出翻译名义)
〔一、文殊师利〕,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谓具不可思议种种微妙功德,故名妙德。
〔二、满殊尸利〕,梵语满殊尸利,华言妙首。谓具不可思议微妙功德,在诸菩萨之上,故名妙首。
〔三、曼殊室利〕,梵语曼殊室利,华言妙吉祥。谓具不可思议微妙功德,最胜吉祥,故名妙吉祥。
三名──阿难三名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阿难是斛饭王之子。佛成道日生,以其能持法藏,有三种不同,随德受称,故有三名也。
〔一、名阿难〕,梵语阿难,华言庆喜。生时合国欣庆欢喜故也。以其亲承佛旨,传以化人,即传持声闻藏也。
〔二、名阿难跋陀〕,梵语阿难跋陀,华言喜贤。以其住于有学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即传持缘觉藏也。(空者,谓了达自性本空,无我、我所也。无相者,谓一切法空无男女相也。无愿者,谓了达诸法无相,无所愿求也。以能空此三者,即得自在无碍,故云解脱门也。)
〔三、名阿难迦罗〕,梵语阿难迦罗,华言喜海。以其解了如来说法,无说而说,说即无说;所谓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即传持菩萨藏也。
(出翻译名义)
阿难是斛饭王之子。佛成道日生,以其能持法藏,有三种不同,随德受称,故有三名也。
〔一、名阿难〕,梵语阿难,华言庆喜。生时合国欣庆欢喜故也。以其亲承佛旨,传以化人,即传持声闻藏也。
〔二、名阿难跋陀〕,梵语阿难跋陀,华言喜贤。以其住于有学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即传持缘觉藏也。(空者,谓了达自性本空,无我、我所也。无相者,谓一切法空无男女相也。无愿者,谓了达诸法无相,无所愿求也。以能空此三者,即得自在无碍,故云解脱门也。)
〔三、名阿难迦罗〕,梵语阿难迦罗,华言喜海。以其解了如来说法,无说而说,说即无说;所谓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即传持菩萨藏也。
三名──沙弥三名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梵语沙弥,华言息慈。谓息恶行慈也。
〔一、驱乌沙弥〕,谓能驱遣乌鸟,即七岁至十二三岁者,皆名驱乌沙弥也。
〔二、应法沙弥〕,谓能与出家之法相应,即十四岁至十九岁者,皆名应法沙弥也。
〔三、名字沙弥〕,谓能止息诸恶,勤行众慈,可以沙弥名字称之。即二十岁已上,皆号名字沙弥也。
(出翻译名义)
梵语沙弥,华言息慈。谓息恶行慈也。
〔一、驱乌沙弥〕,谓能驱遣乌鸟,即七岁至十二三岁者,皆名驱乌沙弥也。
〔二、应法沙弥〕,谓能与出家之法相应,即十四岁至十九岁者,皆名应法沙弥也。
〔三、名字沙弥〕,谓能止息诸恶,勤行众慈,可以沙弥名字称之。即二十岁已上,皆号名字沙弥也。
三衣名义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僧伽梨〕,梵语僧伽梨,华言合,又云重;谓割之而合成也。义净法师云:梵语僧伽胝,华言重复衣。宣律师云:此三衣名,皆无正翻。今以义译之:大衣名杂碎衣,以条数多故也。若从用为名,则曰入王宫衣,又曰入聚落衣;谓于王宫说法时著,及聚落乞食时著也。萨婆多论云:大衣分三品,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名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名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名上品。
〔二、郁多罗僧〕,梵语郁多罗僧,华言上著衣。即七条也。宣律师云:七条名中等衣;若从用为名,则曰入众时衣,礼诵斋讲时著也。
〔三、安陀会〕,梵语安陀会,华言中宿衣。谓宿睡时常近身衣也。宣律师云:五条,名下衣;若从用为名,则曰院内行道杂作衣也。
(出翻译名义)
〔一、僧伽梨〕,梵语僧伽梨,华言合,又云重;谓割之而合成也。义净法师云:梵语僧伽胝,华言重复衣。宣律师云:此三衣名,皆无正翻。今以义译之:大衣名杂碎衣,以条数多故也。若从用为名,则曰入王宫衣,又曰入聚落衣;谓于王宫说法时著,及聚落乞食时著也。萨婆多论云:大衣分三品,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名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名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名上品。
〔二、郁多罗僧〕,梵语郁多罗僧,华言上著衣。即七条也。宣律师云:七条名中等衣;若从用为名,则曰入众时衣,礼诵斋讲时著也。
〔三、安陀会〕,梵语安陀会,华言中宿衣。谓宿睡时常近身衣也。宣律师云:五条,名下衣;若从用为名,则曰院内行道杂作衣也。
四名──论藏华梵四名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摩怛理迦〕,梵语摩怛理迦,华言本母。谓反覆论议,则能出生一切义理故也。
〔二、奢萨怛啰〕,梵语奢萨怛啰,华言议论。谓评议辩论空有假实等法故也。
〔三、鸟波你舍〕,梵语乌波你舍,华言近说。谓从近从略,说经中要义故也。
〔四、阿毗达磨〕,梵语阿毗达磨,华言对法。谓能对所问之法故也。
(出华严经疏)
〔一、摩怛理迦〕,梵语摩怛理迦,华言本母。谓反覆论议,则能出生一切义理故也。
〔二、奢萨怛啰〕,梵语奢萨怛啰,华言议论。谓评议辩论空有假实等法故也。
〔三、鸟波你舍〕,梵语乌波你舍,华言近说。谓从近从略,说经中要义故也。
〔四、阿毗达磨〕,梵语阿毗达磨,华言对法。谓能对所问之法故也。
四实──一名四实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名谓先陀婆,四实谓水、盐、器、马。如是四法,皆同此一名,此是大王密语。经云:譬如大王告诸群臣,先陀婆来。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心欲水时,口索先陀婆者,智臣善知王意,即以水奉之。索后三物,亦称先陀婆。智臣即以三物随意奉之。以譬如来密语,甚深难解,诸大乘经亦复如是。若说四无常,大乘菩萨应当善知,此是如来为诸众生说无常、苦、空、无我之相,今得證于涅槃解脱之道。(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水〕,经云:若王欲洗时,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水。谓水无定性,在方器则方,在圆器则圆,以譬如来为诸众生说入涅槃,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为计常者说无常相,欲令众生修无常想也。
〔二、盐〕,经云:若王欲食时,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盐。谓盐味苦,以譬如来或说正法当灭,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为计乐者说于苦相,欲令众生多修苦想也。
〔三、器〕,经云:若王食已,将欲饮浆,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器。谓器中本空,以譬如来或说空者是正解脱,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说正解脱,欲令众生修学空想也。
〔四、马〕,经云:若王欲游,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马。谓马由人策,不得自在,以譬如来或说我今病苦,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为计我者说无我相,欲令众生修无我想也。
(出涅槃经)
一名谓先陀婆,四实谓水、盐、器、马。如是四法,皆同此一名,此是大王密语。经云:譬如大王告诸群臣,先陀婆来。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心欲水时,口索先陀婆者,智臣善知王意,即以水奉之。索后三物,亦称先陀婆。智臣即以三物随意奉之。以譬如来密语,甚深难解,诸大乘经亦复如是。若说四无常,大乘菩萨应当善知,此是如来为诸众生说无常、苦、空、无我之相,今得證于涅槃解脱之道。(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水〕,经云:若王欲洗时,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水。谓水无定性,在方器则方,在圆器则圆,以譬如来为诸众生说入涅槃,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为计常者说无常相,欲令众生修无常想也。
〔二、盐〕,经云:若王欲食时,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盐。谓盐味苦,以譬如来或说正法当灭,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为计乐者说于苦相,欲令众生多修苦想也。
〔三、器〕,经云:若王食已,将欲饮浆,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器。谓器中本空,以譬如来或说空者是正解脱,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说正解脱,欲令众生修学空想也。
〔四、马〕,经云:若王欲游,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马。谓马由人策,不得自在,以譬如来或说我今病苦,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为计我者说无我相,欲令众生修无我想也。
六聚戒名义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聚者,集也。由众生罪有重轻故,佛制诸戒,结罪不一,因随其重轻,集分六类,故云六聚也。
〔一、波罗夷〕,梵语波罗夷,华言弃。谓犯此罪者,永弃于佛法之外也。又云极恶。释义有三:一者由犯此戒,道果无分;二者不与僧中共住;三者舍此身已,当堕地狱;故名极恶。
〔二、僧伽婆尸沙〕,梵语僧伽婆尸沙,华言僧残。谓犯此罪者,如人被他所残,命虽未尽,形已残废,小有可救之理,僧为作法,除此之罪,故名僧残。
〔三、偷兰遮〕,梵语偷兰,善见律云:偷兰名大,遮是华言,谓遮障善道。此华梵兼举也。谓犯此罪者,大障善道,堕于恶趣也。(善道者,人、天也。恶趣者,饿鬼、畜生、地狱也。)
〔四、波逸提〕,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犯此罪者,当堕八寒八热地狱也。(八寒者,頞浮陀狱、泥赖浮陀狱、阿吒吒狱、阿波波狱、呕喉狱、郁波罗狱、波头摩狱、芬陀利狱。八热者,想狱、黑绳狱、堆压狱、叫唤狱、大叫唤狱、烧炙狱、大烧炙狱、无间狱也。)
〔五、波罗提提舍尼〕,梵语波罗提提舍尼,华言向彼悔。僧祇律云:此罪应对众发露忏悔。是也。
〔六、突吉罗〕,善见律云:梵语名突吉罗,华言恶作。谓身口所作之恶也。四分律本云:梵语名式叉迦罗尼,华言应当学。谓此戒难持易犯,常须念学,故不列罪名,但云应当学。
(出翻译名义)
聚者,集也。由众生罪有重轻故,佛制诸戒,结罪不一,因随其重轻,集分六类,故云六聚也。
〔一、波罗夷〕,梵语波罗夷,华言弃。谓犯此罪者,永弃于佛法之外也。又云极恶。释义有三:一者由犯此戒,道果无分;二者不与僧中共住;三者舍此身已,当堕地狱;故名极恶。
〔二、僧伽婆尸沙〕,梵语僧伽婆尸沙,华言僧残。谓犯此罪者,如人被他所残,命虽未尽,形已残废,小有可救之理,僧为作法,除此之罪,故名僧残。
〔三、偷兰遮〕,梵语偷兰,善见律云:偷兰名大,遮是华言,谓遮障善道。此华梵兼举也。谓犯此罪者,大障善道,堕于恶趣也。(善道者,人、天也。恶趣者,饿鬼、畜生、地狱也。)
〔四、波逸提〕,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犯此罪者,当堕八寒八热地狱也。(八寒者,頞浮陀狱、泥赖浮陀狱、阿吒吒狱、阿波波狱、呕喉狱、郁波罗狱、波头摩狱、芬陀利狱。八热者,想狱、黑绳狱、堆压狱、叫唤狱、大叫唤狱、烧炙狱、大烧炙狱、无间狱也。)
〔五、波罗提提舍尼〕,梵语波罗提提舍尼,华言向彼悔。僧祇律云:此罪应对众发露忏悔。是也。
〔六、突吉罗〕,善见律云:梵语名突吉罗,华言恶作。谓身口所作之恶也。四分律本云:梵语名式叉迦罗尼,华言应当学。谓此戒难持易犯,常须念学,故不列罪名,但云应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