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0,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贤名
恶名
声望
希微
名品
遗声
托名
雄名
扬声
义声
名显
难听
雀噪
出名
同名
《漢語大詞典》:贤名(賢名)
好名声。吕氏春秋·功名:“ 关龙逢 、 王子比干 能以要领之死,争其上之过,而不能与之贤名。”晋书·文苑传·李充:“圣迹未显,贤名不彰。” 清 卢文弨 《〈居官必阅录〉序》:“夫为循吏者,有贤名,又法之所赏也。”
《國語辭典》:恶名(惡名)  拼音:è míng
不好的名声。《三国志。卷一六。魏书。杜畿传》:「杀之无损,徒有恶名。」唐。杜甫后出塞〉诗五首之五:「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國語辭典》:声望(聲望)  拼音:shēng wàng
声誉、名望。《后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传。东平宪王苍传》:「苍在朝数载,多所隆益,而自以至亲辅政,声望日重,意不自安。」《文明小史》第四五回:「现任两江总督,是极有声望的。」
《國語辭典》:希微  拼音:xī wéi
1.隐约不明。《晋书。卷九四。隐逸传。陶潜传》:「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宋。苏轼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诗:「何人遗公石屏风,上有水墨希微踪。」
2.稀疏细微。唐。贾登 奉和圣制喜雨赋:「其始至也,历乱希微,雾杂烟霏。」
《漢語大詞典》:名品
(1).名位品级。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若高人以格言弹而呵之,有不畏大人而长恶不悛者,下其名品,则宜必惧然冰泮而革面。”新唐书·于休烈传:“ 代宗 嗣位,甄别名品, 元载 称其清谅。” 宋 王禹偁 《单州成武县主簿厅记》:“主簿之任,在名品间最为卑冗。”
(2).名目品类。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 陆羽 别天下水味,各立名品,有石刻行於世。” 明 朱有炖 《风月牡丹仙》第二折:“多谢主人厚礼相待。小生今作《洛阳风俗牡丹》之记,留传万古。敢问牡丹名品是几何?”
(3).名声品格。 唐 李商隐 《樱桃答》诗:“众果莫相誚,天生名品高。” 清 陈田 《明诗纪事己籤·俞允文》:“ 仲蔚 早弃诸生,名品既高,吐属雋雅。”
(4).高品级;名贵品种。南史·齐武陵昭王晔传:“少时又无棊局,乃破萩为片,纵横以为棊局,指点行势,遂至名品。”隋书·经籍志二:“搢绅之徒,或取官曹名品之书,撰而録之,别行於世。”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吴兴许采五研:“自为儿时,已有研癖,所藏具四方名品,几至百枚,犹求取不已。” 明 申时行 《适适园牡丹亭》诗:“题处皆名品,开时正艳阳。”
(5).辨明品级。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蓍龟神物,而居博奕之中;衡斛嘉量,而在杵臼之末。曾名品之未暇,何事理之能闲哉!”
《漢語大詞典》:遗声(遺聲)
(1).指过去留下的乐曲。礼记·乐记:“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 晋 潘岳 《河阳县作》诗之一:“ 齐 都无遗声, 桐乡 有餘謡。”宋史·乐志十七:“此谱,相传即 开元 遗声也。”
(2).犹馀音。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而此孺子遗声抑扬,不可胜穷,优游转化,餘弄未尽。” 南朝 宋 鲍照 《乐府·升天行》:“ 凤臺 无还驾,簫管有遗声。” 宋 苏轼 《张安道见示近诗》:“云见 浮丘伯 ,吹簫明月岑。遗声落 淮 泗 ,蛟鼉为悲吟。” 明 汪廷讷 《广陵月》第四出:“人人侧耳,尽息喧嚣,真个是遗声振木,游响停云。”
(3).泛指留下声音。 金 元好问 《秋望赋》:“菊鲜鲜而散花,雁杳杳而遗声。”
(4).谓留下好名声。 三国 魏 曹植 《任城王诔》:“王虽薨徂,功著丹青。人谁不没,贵有遗声。”《宋书·颜延之传》:“若不能遗声,欲人出己,知柄在虚求,不可校得。”
《國語辭典》:托名(託名)  拼音:tuō míng
1.依附他人高名,以提高自己的身分。如:「他深恐同学参加不踊跃,只好托名老师主办。」也作「托名」。
2.冒名。如:「他竟敢托名参加考试,真是大胆。」也作「托名」。
3.假冒之名。《三国演义》第三六回:「此人乃颍川徐庶,字元直,单福乃其托名耳。」
《漢語大詞典》:雄名
显赫的名声。南史·檀道济传:“ 道济 虽不剋定 河 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 唐 薛能 《送马戴书记之太原》诗:“相逢莫已讯,诗雅负雄名。”《敦煌曲子词·望江南》:“压坛 河 陇 定 羗 浑 。雄名远近闻。”
分類:显赫名声
《國語辭典》:扬声(揚聲)  拼音:yáng shēng
1.扬名,传播声誉。三国魏。曹植白马篇〉:「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三国演义》第二三回:「如得龙跃天衢,振翼云汉,扬声紫微,垂光虹蜺,足以昭近署之多士。」
2.发高声。《乐府诗集。卷四九。清商曲辞六。西曲歌下。江陵乐》:「逢人驻步看,扬声皆言好。」《三国演义》第二回:「遂奋力提刀上岸,扬声大叫,东西指挥,如唤人状。」
3.故意放言、宣传。《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
《國語辭典》:扬言(揚言)  拼音:yáng yán
1.故意宣扬,散布某种言论。《战国策。秦策四》:「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却被皇甫郦扬言于西凉人曰:『李傕谋反,从之者即为贼党,后患不浅。』西凉人多有听郦之言,军心渐涣。」
2.誇大其辞。《大戴礼记。文王官人》:「饰貌者不情,隐节者不平,多私者不义,扬言者寡信。」
3.大声说话。《三国演义》第九回:「乃复扬言曰:『徒死无益,能从我反乎?』众皆愿从。」
《漢語大詞典》:义声(義聲)
德义的名声。 汉 张衡 《东京赋》:“昭仁惠於 崇贤 ,抗义声於 金商 。”周书·窦毅传赞:“ 竇毅 忠肃奉上,温恭接下,茂实彰於本朝,义声扬於殊俗。” 董必武 《武昌东湖九女墩》诗:“自求解放入天军,巾幗英雄著义声。”
分類:德义名声
《国语辞典》:名显(名显)  拼音:míng xiǎn
名声显扬。《文选。张悛。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威震群狡,名显往朝,桓王才武,弱冠承业。」《文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传国子孙,名显后世,民到于今,称之以遇汤与文王也。」
《國語辭典》:难听(難聽)  拼音:nán tīng
1.不好听、不悦耳。如:「他唱歌像杀猪一样,真难听!」
2.不光荣、不体面。如:「这种事情说出去多难听呀!」
3.言语粗俗、刺耳。如:「他开口骂人,尽捡些难听的话。」
《漢語大詞典》:雀噪
名声广为传播(多含贬义)例如:声名雀噪一时。
《國語辭典》:出名  拼音:chū míng
1.具名。《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七:「闻俊卿自把生员出名去递投诉,就求保候父亲。」也作「出面」。
2.声名卓著。《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在京师与三个出名上行首打暖,一个唤做陈师,一个唤做赵香,一个唤做徐冬。」
《國語辭典》:同名  拼音:tóng míng
名字或名称相同。《墨子。大取》:「同类之同,同名之同。」《红楼梦》第五六回:「众人都为天下之大,世宦之多,同名者也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