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五云(五雲)
(1).青、白、赤、黑、黄五种云色。古人视云色占吉凶丰歉。《周礼·春官·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以二至二分观云色,青为虫,白为丧,赤为兵荒,黑为水,黄为丰。”《关尹子·二柱》:“五云之变,可以卜当年之丰歉。”《云笈七籤》卷四一:“五云交荫,六炁扇尘。”
(2).五色瑞云。多作吉祥的征兆。《南齐书·乐志》:“圣祖降,五云集。” 唐 骆宾王 《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瑞开三眷,祥洽五云。” 明 汪廷讷 《广陵月》第三折:“神霄絳闕,丽日五云浮,开綺讌,待宸游。”
(3).指皇帝所在地。 唐 王建 《赠郭将军》诗:“承恩新拜上将军,当值巡更近五云。”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赐完》:“天书飞下五云傍,紫陌珂声夜未央。” 清 陈梦雷 《立秋后一日至都门即事赋感》诗:“遥向五云深处望,低徊今昔倍辛酸。”
(4).指云英、云珠、云母、云液、云沙五种云母。据称按五季服用,能寿考乃至成仙。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或闻有晓消五云,飞八石,转九丹,治黄白。”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服五云之法……服之一年,则百病除;三年久服,老公反成童子;五年不闕,可以役使鬼神。”参阅 杨明照 《〈抱朴子内篇校释〉补正》。
(5).见“ 五云体 ”。
(2).五色瑞云。多作吉祥的征兆。《南齐书·乐志》:“圣祖降,五云集。” 唐 骆宾王 《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瑞开三眷,祥洽五云。” 明 汪廷讷 《广陵月》第三折:“神霄絳闕,丽日五云浮,开綺讌,待宸游。”
(3).指皇帝所在地。 唐 王建 《赠郭将军》诗:“承恩新拜上将军,当值巡更近五云。”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赐完》:“天书飞下五云傍,紫陌珂声夜未央。” 清 陈梦雷 《立秋后一日至都门即事赋感》诗:“遥向五云深处望,低徊今昔倍辛酸。”
(4).指云英、云珠、云母、云液、云沙五种云母。据称按五季服用,能寿考乃至成仙。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或闻有晓消五云,飞八石,转九丹,治黄白。”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服五云之法……服之一年,则百病除;三年久服,老公反成童子;五年不闕,可以役使鬼神。”参阅 杨明照 《〈抱朴子内篇校释〉补正》。
(5).见“ 五云体 ”。
《漢語大詞典》:五云体(五雲體)
亦称“ 五朵云 ”。 指 唐 韦陟 用草书署名的字体。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下》:“﹝ 韦陟 ﹞每令侍婢主尺牘,往来復章,未常自札,受意而已。词旨轻重,正合 陟 意。而书体遒利,皆有楷法, 陟 唯署名。尝自谓所书‘陟’字,如五朵云,当时人多倣效,谓之 郇公 五云体。” 宋 张淏 《云谷杂记·书后花押》:“ 唐文皇 令羣臣上奏,任用真草,惟名不得草,遂以草名为花押, 韦陟 五朵云是也。”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四:“ 唐 人初未有押字,但草书其名以为私记,故号花书, 韦陟 五云体是也。”亦省作“ 五云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引 梁山舟 诗:“我自无心结蛇蚓,错传 韦陟 五云如。”
《國語辭典》:气象(氣象) 拼音:qì xiàng
1.气候,一切大气变化的现象,如风、雨、雷、电等,统称为「气象」。唐。韩愈 〈县斋有怀〉诗:「气象杳难测,声音吁可怕。」宋。苏轼 〈与章子厚书〉:「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
2.人的举止、气度。元。无名氏《村乐堂》第二折:「我点著灯光,……请同知你觑这二人的气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一回:「侣笙出落得精神焕发,……眉宇间还带几分威严气象。」
3.景况、气派。《三国演义》第二回:「玄德在平原,颇有钱粮军马,重整旧日气象。」《红楼梦》第二回:「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
4.文章的风格气韵。唐。韩愈 荐士诗:「建安能者七,卓荦变风操,逶迤抵晋宋,气象日凋耗。」元。耶律楚材 〈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诗七首之七:「文章气象难形容,腾龙翥凤游秋空。」
2.人的举止、气度。元。无名氏《村乐堂》第二折:「我点著灯光,……请同知你觑这二人的气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一回:「侣笙出落得精神焕发,……眉宇间还带几分威严气象。」
3.景况、气派。《三国演义》第二回:「玄德在平原,颇有钱粮军马,重整旧日气象。」《红楼梦》第二回:「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
4.文章的风格气韵。唐。韩愈 荐士诗:「建安能者七,卓荦变风操,逶迤抵晋宋,气象日凋耗。」元。耶律楚材 〈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诗七首之七:「文章气象难形容,腾龙翥凤游秋空。」
《國語辭典》:神武 拼音:shén wǔ
英明勇武。《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赖武王神武,拯兹难于四方。」《三国演义》第三○回:「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
《漢語大詞典》:书云(書雲)
(1).古代观察天象以占吉凶,并加以记录。语本《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遂登观臺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杨伯峻 注:“云物,古有两义。《太平御览》八引《左传》旧注云:‘云,五云也;物,风、气、日、月、星、辰也。’是分云、物为二。然《周礼·春官·保章氏》云:‘以五云之事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 郑众 、 郑玄 皆谓云物即云色。五云之色者,青、白、赤、黑、黄五色也。 杜 注亦云:‘云物,气色灾变也。’其义亦同两 郑 ,是以云物为一。盖古礼,国君於二分二至及四立之日,必登臺以望天象(或日旁云气之色),占其吉凶而书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占者,覘也。星辰飞伏,伺候乃见,登观书云,故曰占也。”
(2). 宋 人诗文多以“书云”指冬至。 宋 李曾伯 《雪夜不寐偶成》诗:“底事阳和尚未回,书云已久未逢梅。” 宋 洪迈 《容斋四笔·用书云之误》:“今人以冬至日为书云,至用之於表启中。虽前辈或不细考,然皆非也…… 汉明帝 永平 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祀 光武 毕,登 灵臺 观云物,尤为可证。”
(2). 宋 人诗文多以“书云”指冬至。 宋 李曾伯 《雪夜不寐偶成》诗:“底事阳和尚未回,书云已久未逢梅。” 宋 洪迈 《容斋四笔·用书云之误》:“今人以冬至日为书云,至用之於表启中。虽前辈或不细考,然皆非也…… 汉明帝 永平 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祀 光武 毕,登 灵臺 观云物,尤为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