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吃斋(吃齋)  拼音:chī zhāi
1.吃素食,不吃肉食荤腥。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下官不必吃斋,只等贫难的人来时,老和尚与我散斋者。」《红楼梦》第二八回:「我今儿吃斋,你正经吃你的去罢。」也作「吃素」。
2.专指僧人吃饭。《水浒传》第四五回:「众僧都坐了吃斋,先饮了几杯素酒,搬出斋来,都下了衬钱。」
《国语辞典》:一人吃斋,十人念佛(一人吃斋,十人念佛)  拼音:yī rén chī zhāi,shí rén niàn fó
(谚语)比喻一个人做某件事情,带动许多人也跟著做。《平妖传》第七回:「常言道一人吃斋,十人念佛。因这杨巡检夫妻好道,连这门公也信心的。」
《国语辞典》:吃斋念佛(吃斋念佛)  拼音:chī zhāi niàn fó
吃斋饭,念佛经。指虔心礼佛。《文明小史》第二五回:「我听说令堂欢喜吃斋念佛,料来功德是肯做的。」
《漢語大詞典》:斋时(齋時)
佛教语。吃斋食的时间。自黎明至正午之间。 唐 白居易 《同钱员外题绝粮僧巨川》诗:“斋时往往闻鐘声,一食何如不食闲?”《禅苑清规·警众》:“斋前闻三下版鸣者,众僧下鉢也,次鸣大鐘者,报斋时也。”也用以指黎明时候。《三国志平话》卷中:“却説昏黄火发,次日斋时方出。”
《國語辭典》:开荤(開葷)  拼音:kāi hūn
1.吃素的人戒律解除,开始食用酒肉荤腥。《通俗常言疏證。饮食。开荤》引《表异录》:「东昏侯丧,潘妃之女、阉竖共营肴羞,曰:『为天子解菜。』解菜,犹今云开荤也。」也作「开斋」、「开素」。
2.引申为第一次尝试新的事物。《海上花列传》第二回:「王阿二知道是个没有开荤的小夥子,但看那一种腼腆神情,倒也惹气。」
《漢語大詞典》:斋经(齋經)
僧尼吃斋前诵念的经咒。《西游记》第二十回:“正説处,又见儿子拿将饭来,摆在桌上,道声‘请斋’。 三藏 就合掌讽起斋经。”
《漢語大詞典》:斋婆(齋婆)
念佛吃斋的老年妇女。 艾芜 《手》:“她在晚年吃了长斋,每逢初一、十五,便要在 观音菩萨 面前念经一通,还同一些斋婆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朝过 峨嵋山 。”
《漢語大詞典》:叙斋(敍齋)
亦作“叙斋”。 用斋,吃斋饭。《荡寇志》第九八回:“那僧人道:‘客官既已来此,却是有缘,便请小寺叙斋。’”
分類:吃斋斋饭
《国语辞典》:长斋绣佛(长斋绣佛)  拼音:cháng zhāi xiù fó
终年吃斋礼佛。唐。杜甫〈饮中八仙歌〉:「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清。余怀《板桥杂记。卷中。丽品》:「后归吴,依良医郑保御,筑别馆以居,长斋绣佛,持戒律甚严。」
《国语辞典》:斋戒沐浴(斋戒沐浴)  拼音:zhāi jiè mù yù
祭祀前,吃斋持戒,沐浴更衣,以示虔诚庄敬。《孟子。离娄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一人吃斋,十人念佛
【俗语佛源】
吃斋、念佛是佛教徒日常修持的基本内容。「斋」的本义是「过午不食」,也叫「不非时食」,属于出家人的戒律。大乘佛教提倡不肉食(包括不食五辛),「斋」的意义也就转化为吃素食。原始佛教主张念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教认为一佛即一切佛,主张念十方三世一切佛。自净土宗盛行以来,「念佛」多专指念西方净土的教主阿弥陀佛。俗语「一人吃斋,十人念佛」,谓一个人虔诚地信佛修持,身体力行,便能够带动许多人向善学法。如《平妖传》第七回:「常言道:一人吃斋,十人念佛。因这杨巡检夫妻好道,连这老门公也信心的。」(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