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43,分43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号令
尊号
自号
怒号
名号
大号
大号
号称
涣号
号呼
风号
徽号
哀号
显号
位号
《國語辭典》:号令(號令)  拼音:hào lìng
1.传呼命令。如:「号令三军」。《儒林外史》第三五回:「总兵号令一声,那些兵一齐渡过河去了。」
2.传呼的命令。《三国演义》第一○○回:「既令进兵,今又教休进,何其号令不明!」
3.发号施令的政权。《史记。卷一六。秦楚之际月表》:「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閒,号令三嬗。」
《國語辭典》:号令(號令)  拼音:hào ling
将犯人裍绑游街示众。《水浒传》第五一回:「立等知县差人,把雷横捉拿到官。当厅责打,取了招状,将具枷来枷了,押出去号令示众。」《三国演义》第九回:「王允命缚赴市曹斩之,又将董卓尸首,号令通衢。」
《國語辭典》:尊号(尊號)  拼音:zūn hào
1.尊崇帝、后或其先皇及宗庙等的敬称。《汉书。卷一。高帝纪下》:「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
2.尊称对方的名号。《西游记》第六二回:「国王请唐僧四众上麒麟殿叙坐。问道:『圣僧尊号?』唐僧合掌道:『贫僧俗家姓陈,法名玄奘。』」
3.尊称对方的商号。
《国语辞典》:自号(自号)  拼音:zì hào
自命名号。《新五代史。卷五四。杂传。冯道传》:「道方自号『长乐老』,著书数百言。」《三国演义》第八回:「自此愈加骄横,自号『尚父』,出入僭天子仪仗。」
《國語辭典》:怒号(怒號)  拼音:nù háo
大声呼嚎。多用来形容大风狂吹。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宋。范仲淹〈岳阳楼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國語辭典》:名号(名號)  拼音:míng hào
1.名目。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是非之正取之逆顺,逆顺之正取之名号,名号之正取之天地,天地为名号之大义也。」
2.名声、美名。《汉书。卷八二。史丹传》:「名号系于百姓,天下莫不归心臣子。」
3.名字、称谓。《荀子。赋篇》:「名号不美,与暴为邻。」
《國語辭典》:大号(大號)  拼音:dà hào
1.对他人商店的敬称。
2.问人名、字、号的敬词。《儒林外史》第二二回:「这一位令侄孙一向不曾会过,多少尊庚了?大号是甚么?」
3.上厕所大便的俗称。
4.大喇叭的别称。参见「大喇叭」条。
《漢語大詞典》:大号(大號)
大声哭叫。 唐 柳宗元 《童区寄传》:“復取刃杀市者,因大号。”
《國語辭典》:号称(號稱)  拼音:hào chēng
1.以某种声名著称。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魏之元瑜,号称翩翩;文举属章,半简必录。」
2.宣称、誇口。如:「号称二十万大军。」
《漢語大詞典》:涣号(涣號)
指帝王的旨令,恩旨。 宋 苏轼 《赐新除太中大夫吕大防辞免恩命不允诏》:“以卿德望兼重,才术有餘,故授之不疑,涣号已行,僉言惟允。”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嘉熙元年:“虽烽燧之甫停,柰疮痍之未復。肆颁涣号,用慰群情。”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无如天时人事,势难挽回。朝廷涣号屡颁,让步不为不至,人民卒未见谅,独立及于 回蒙 。”参见“ 涣汗大号 ”。
分類:帝王旨令
《漢語大詞典》:涣汗大号(涣汗大號)
(1).谓帝王号令,如人之汗,一出不复收。易·涣:“九五,涣汗其大号。” 孔颖达 疏:“人遇险阨惊怖而劳,则汗从体出,故以汗喻险阨也。九五处尊履正,在号令之中,能行号令以散险阨者也。” 朱熹 本义:“九五巽体,有号令之象,汗谓如汗之出而不反也。”
(2).谓帝王发布号令。 清 钱谦益 《故南京国子监祭酒石门许公合葬墓志铭》:“先帝诛逆表忠,涣汗大号。” 康有为 《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故今欲变法,请皇上统筹全局,商定政体,自百司庶政,用人交外,并草具纲领条目,然后涣汗大号,乃与施行。”
《漢語大詞典》:号呼(號呼)
哀号哭喊;大声叫唤。语出《诗·大雅·荡》:“既愆尔止,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作夜。”《楚辞·九章·惜诵》:“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汉书·王商传:“百姓奔走相蹂躪,老弱号呼, 长安 中大乱。”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说》:“号呼而转徙,飢渴而顿踣。” 明 李东阳 《中元谒陵遇雨记》:“忽有一隶溺死,众号呼,相顾皆惨沮无人色。” 茅盾 《子夜》十四:“咬紧了牙齿的嘶叫,裂人心肝的号呼。”
《骈字类编》:风号(风号)
唐 李白 过四皓墓 木魅风号去,山精雨啸旋。
唐 杜甫 水宿遣兴奉呈群公 风号闻虎豹,水宿伴凫鹥。
《國語辭典》:徽号(徽號)  拼音:huī hào
1.古代旌旗的名号。《三国志。卷二五。魏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杨阜》:「隆又以为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
2.表示尊敬和赞美的称号。《晋书。卷五三。列传。悯怀太子》:「去年十二月,道文疾病困笃,父子之情,实相怜悯。于时表国家乞加徽号,不见听许。疾病既笃,为之求请恩福,无有恶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再看那署的款,却都是连篇累牍,犹如徽号一般的别号。」
《國語辭典》:哀号(哀號)  拼音:āi háo
悲痛号哭。《三国演义》第八回:「哀号之声震天,百官战慄失箸,卓饮食谈笑自若。」《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擗踊哀号,哭得那邻舍之人,无不落泪。」
《漢語大詞典》:显号(顯號)
显贵的名位。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终则遗显号於后世,传土地於子孙。”隋书·经籍志一:“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
分類:显贵名位
《漢語大詞典》:位号(位號)
爵位与名号。史记·韩信卢綰列传:“诸侯虽有畔亡,而復归;輒復故位号,不诛也。”南史·后妃传序:“六宫位号,前史代有不同。” 唐 刘知几 史通·题目:“自餘 陈涉 、 张步 、 刘璋 、 袁术 ,其位号皆一一具言。”
分類:位号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