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吟叫
(1).鸣叫。 南朝 梁 伏挺 《致徐勉书》:“凉野寂寞,寒虫吟叫。” 鲁迅 《呐喊·鸭的喜剧》:“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
(2).指有节奏的叫卖声。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天晓诸人入市:“更有 御街 州桥 至南内前趂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元 吴渭 《月泉吟社诗·戴东老》:“谁家子女群喧笑,竞学卖花吟叫声。”
(3).指模仿叫卖声的口技。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博弈嬉戏·吟叫:“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俱不同,故市人採其声调,閒以词章,以为戏乐也。今盛行於世,又谓之吟叫也。”
《骈字类编》:夕叫
宋 苏轼 定惠院颙师为余竹下开啸轩 食土蚓无肠,亦自终夕叫。
《國語辭典》:叫吼  拼音:jiào hǒu
大声呼喊。元。杨讷《西游记》第二出:「他那里呱呱叫吼,我这里急急抽头。」也作「叫吼吼」。
《國語辭典》:叫头(叫頭)  拼音:jiào tou
一种传统戏曲的锣经。多用于剧中人物情绪悲伤、愤怒,高声呼号或控诉时。分为单叫头、双叫头和三叫头。一般使用单叫头,情绪特别激昂时则用双叫头或三叫头。
《分类字锦》:叫烟(叫烟)
皇甫松大隐赋洞里则沈鹿叫烟
分类:麋鹿
《漢語大詞典》:叫应(叫應)
犹呼应;照应。 明 高攀龙 《与泾阳论知本书》:“知本则知止矣,正与‘物有本末’一节相叫应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賸’字与‘半’字不相叫应。” 郭沫若 《我怎样写五幕史剧〈屈原〉》:“祭 婵娟 用了《橘颂》……和第一幕生出了一个有机的叫应。”
分類:呼应照应
《漢語大詞典》:叫横
说蛮横的话;耍蛮横。例如:你没有本事就得认输,不必跟我叫横。
分類:蛮横
《漢語大詞典》:叫啖
犹叫喊。 宋 苏轼 《奏为法外刺配罪人待罪状》:“其逐人却将专典拑撮及与揽纳人等数百人,对监官高声叫噉,奔走前去。”
分類:叫喊
《國語辭典》:叫名  拼音:jiào míng
1.名字叫为。《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生得一个孩儿,叫名安住。」
2.北平方言。指名义上,而非实际情况。如:「这孩子叫名十岁,其实不过八岁半而已。」也作「叫名儿」。
《漢語大詞典》:叫鸡(叫鷄)
方言。公鸡。 艾芜 《端阳节》三:“叫鸡也要吃么?不抱鸡儿哪?”
分類:方言公鸡
《國語辭典》:叫好  拼音:jiào hǎo
对于精彩的表演大声喝采、喊「好」,表示赞赏。《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
《高级汉语词典》:叫嗥
犹吼叫。指豺狼等野兽大声叫
《高级汉语词典》:齐叫
同声呼喊
《漢語大詞典》:叫真
当真;认真。《花城》1981年第6期:“你干嘛那么叫真呀?”《收获》1981年第6期:“他仍是这么叫真!”
分類:当真认真
《國語辭典》:叫魂  拼音:jiào hún
1.旧时以为受到惊吓或是生病,是因为魂魄离开了身体,所以要招唤魂魄使之附体,称为「叫魂」。
2.对他人繁琐呼唤己名,所发出不耐烦的怒词。如:「你叫什么叫,叫魂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