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邗城
古地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淮水:“昔 吴 将伐 齐 ,北霸中国,自 广陵城 东南筑 邗城 ,城下掘深沟。”
《漢語大詞典》:沙汭
(1).水湾边的沙滩。 晋 木华 《海赋》:“云锦散文於沙汭之际,綾罗被光於螺蚌之节。” 南朝 梁 江淹 《谢临川灵运游山》诗:“赤玉隐瑶溪,云锦被沙汭。” 唐 李白 《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海水落斗门,潮平见沙汭。” 明 陈子龙 《秣陵杂诗》之三:“澜澳动寒菼,沙汭吹轻鸥。”
(2).古地名。在今 安徽省 怀远县 以西地区。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令尹 子常 以舟师及 沙汭 而还。”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渠水:“ 沙水 东流注于 淮 ,谓之 沙汭 。”
《國語辭典》:猇亭  拼音:xiāo tíng
地名。位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南临长江,蜀汉昭烈帝与吴陆逊战于此。
《漢語大詞典》:陇道(隴道)
(1).墓道甬道。 宋 梅尧臣 《吴资政挽词》之二:“夜臺埋琬琰,陇道刻騏驎。” 郭沫若 《女神·棠棣之花》:“右手一条陇道,远远斜走而来,与墓地相通。”
(2).古地名。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 马贤 ﹞将左右羽林、五校士及诸州郡兵十万人屯 汉阳 。又於 扶风 、 汉阳 、 陇道 作坞壁三百所,置屯兵,以保聚百姓。”
《漢語大詞典》:青篾
(1).竹皮。因其色青,故称。 唐 白居易 《重题小舫赠周从事兼戏微之》诗:“细篷青篾织鱼鳞,小眼红窗衬麴尘。”
(2).喻指植物的藤蔓。 宋 陆游 《客中作》诗:“累累红果络青蔑,未霜先摘犹酸涩。”
(3).古地名。文选·枚乘〈七发〉:“廻翔 青篾 ,衔枚 檀桓 。” 李善 注:“ 青篾 、 檀桓 ,盖并地名也。”
《漢語大詞典》:鼻亭
(1).古地名。在今 湖南 道县 北,接 永州市 界。相传 舜 封弟 象 于此。《汉书·昌邑王刘贺传》“ 舜 封 象 於 有鼻 ” 唐 颜师古 注:“ 有鼻 在 零陵 ,今 鼻亭 是也。”
(2).指 舜 弟 象 。亦借指动物之象。 清 吴伟业 《象》诗:“神象何年至,传闻自战塲…… 越 人归驾驭,未许鼻亭狂。”
《漢語大詞典》:缓耳(緩耳)
(1).垂耳。太平御览卷八九六引《伯乐相马经》:“凡相马之法,先观三羸五駑……谓五駑者,大头缓耳,一駑也。”
(2).古地名。即 儋耳 。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序:“南服 缓耳 ,西覉 反舌 。”参见“ 儋耳 ”。
《漢語大詞典》:儋耳
(1).一种古代西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雕镂其颊,皮连耳廓,分为数支,下垂至肩,作为妆饰。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 哀牢 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 唐 张说 《宋公遗爱碑颂》:“虽有文身凿齿,被髦儋耳,衣卉麵木,巢山馆水,种落异俗而化齐,言语不通而心喻矣。”参阅后汉书·明帝纪 李贤 注。
(2).古代北方国名。山海经·大荒北经:“有 儋耳 之国, 任 姓, 禺号 子,食穀。”
(3).古代南方国名。又名 离耳 。 汉 元鼎 六年内属,称 儋耳郡 。在今 海南岛 儋县 。史记·货殖列传:“ 九疑 苍梧 以南至 儋耳 者,与 江 南大同俗,而 杨 越 多焉。”文选·左思〈吴都赋〉:“ 儋耳 黑齿 之酋, 金邻 象郡 之渠。” 刘逵 注:“ 儋耳 人鏤其耳匡。” 唐 沈佺期 《初达驩州》诗:“水行 儋耳 国,陆行 雕题 藪。” 宋 苏轼 《桄榔庵铭》:“ 东坡居士 ,謫于 儋耳 。” 清 管抡 《蛮中作》诗:“从来圣世要荒外, 儋耳 龙场 自有人。”说文·耳部“聸,垂耳也。从耳詹声。南方有 聸耳国 ” 清 段玉裁 注:“古祇作‘耽’,一变为 聸耳 ,再变则为 儋耳 矣。”
《漢語大詞典》:高鱼(高魚)
(1).古地名。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齐 乌餘 以 廩丘 奔 晋 ,袭 衞 羊角 ,取之;逾袭我 高鱼 。” 杨伯峻 注:“ 高鱼 在今 鄆城县 北, 羊角城 东, 鄄城县 东北。”
(2).传说中的鱼名。太平御览卷九四○引 唐 沈如筠 《异物志》:“高鱼与鱒相似。与蜥蜴於水上相合,常以三二月中;有雌而无雄。食其胎杀人。”
《漢語大詞典》:徐关(徐關)
古地名。故址在今 山东省 淄川镇 西。或云在 淄博市 西南。左传·成公二年:“遂自 徐关 入。” 唐 杜甫 《送舍弟颖赴齐州》诗之一:“ 岷岭 南蛮北, 徐关 东海 西。” 仇兆鳌 注:“ 徐关 ,在 齐 地。”
《漢語大詞典》:珠泽(珠澤)
(1).古地名。穆天子传卷二:“天子北征,舍于 珠泽 。” 郭璞 注:“此泽出珠,因名之云。今 越雟 平泽 出青珠是。”
(2).喻文彩荟萃之处。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序》:“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所以谓篇章之 珠泽 ,文彩之 邓林 。”
《漢語大詞典》:狐父
(1).古地名。以产名戈著称。荀子·荣辱:“是人也,所谓以 狐父 之戈钃牛矢也。将以为智邪?则愚莫大焉。” 杨倞 注:“ 狐父 ,地名。盖其地出名戈。”
(2).吕氏春秋·介立:“东方有士焉,曰 爰旌目 ,将有适也而饿於道。 狐父 之盗曰 丘 ,见而下壶餐以餔之。 爰旌目 三餔之而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曰:‘我 狐父 之人 丘 也。’ 爰旌目 曰:‘譆!汝非盗邪,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地而吐之不出,喀喀然遂伏地而死。”后因以“狐父”指盗贼。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国初人传》:“近更有刻人谱类记,而求序於诡遇之显官,托名於不识字之山长,是犹乞 狐父 之盗钱,以对 夷 齐 之弃屣,其愚且妄为已甚。”
《漢語大詞典》:青坂
古地名。在 陕西 咸阳 东门外。 唐 杜甫 《悲青坂》诗:“我军 青坂 在东门,天寒饮马 太白 窟。”
《漢語大詞典》:黄棘
(1).树木名。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二十里,曰 苦山 ……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服之不字。”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中山经·山膏黄棘》:“黄棘是食,匪子匪化,虽无贞操,理同不嫁。”
(2).古地名。 周 谢国 地, 战国 属 楚 。在今 河南 新野 东北。公元前304年 楚怀王 与 秦昭襄王 盟于此。 汉 初置 棘阳县 。《楚辞·九章·悲回风》:“借光景以往来兮,施 黄棘 之枉策。” 洪兴祖 补注:“言己所以假延日月,往来天地之閒,无以自处者,以其君施 黄棘 之枉策故也。初, 怀王 二十五年,入与 秦昭王 盟约於 黄棘 ,其后为 秦 所欺,卒客死於 秦 。今 顷襄 信任姦回,将至亡国,是復施行 黄棘 之枉策也。 黄棘 ,地名。”
《漢語大詞典》:黾池(黽池)
(1).古地名。即 渑池 。史记·商君列传:“ 秦 发兵攻 商君 ,杀之於 郑 黽池 。” 司马贞 索隐:“ 郑 黽池 者,时 黽池 属 郑 故也。”
(2).县名。 汉 置,即今 河南省 渑池县 。汉书·地理志上:“ 宜阳 ,在 黽池 有铁官也。 黽池 , 高帝 八年復 黽池 中乡 民。 景帝 中二年初城,徙万家为县。”
《國語辭典》:次室  拼音:cì shì
妾。《金史。卷五。海陵本纪》:「命庶官许求次室二人,百姓亦许置妾。」也作「次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