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口吃  拼音:kǒu jí
说话不流利,常有字音重复或词句中断的现象。《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无为,少耆欲。」《三国演义》第一○七回:「艾为人口吃,每奏事必称『艾……艾……』。」也称为「结巴」。
《国语辞典》:一口吃个胖子(一口吃个胖子)  拼音:yī kǒu chī ge pàng zi
(谚语)比喻急求成功。如:「做学问必须脚踏实地,务求融会贯通,不可囫囵吞枣,妄想一口吃个胖子。」
《漢語大詞典》:口吃诗(口吃詩)
指用字多双声的诗。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四:“口吃诗即翻也,叠韵诗即切也。”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口吃诗:“ 王阮亭 池北偶谈载 文太青 戏作《口吃诗》云:‘黠子向客苦哆口,漆栗笔蜜手柳酒。’……然口吃诗不自 文太青 始, 唐 姚合 有《葡萄架》诗云:‘萄藤 洞庭 头,引叶漾盈摇。皎洁钩高掛,玲瓏影落寮。’”
分類:双声
《漢語大詞典》:卖口吃(賣口吃)
宋 时新年的一种民俗。谓将口吃转移给人。参见“ 卖懞懂 ”。
《國語辭典》:重言  拼音:zhòng yán
1.为人所重视的言论。《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
2.重视言语。《文选。干宝。晋纪总论》:「正位居体,重言慎法。」
3.重视承诺,信守诺言。如:「你若重言,就不要轻易承诺。」
《國語辭典》:蹇吃  拼音:jiǎn jí
口吃,说话不清晰流利。北周。庾信〈谢滕王集序启〉:「言辞蹇吃,更甚扬雄。」
《漢語大詞典》:呐吃
口吃。说话结结巴巴。三国志·吴志·韦曜传:“囚撰此书,实欲表上,惧有误谬,数数省读,不觉点污。被问寒战,形气呐吃。”
《國語辭典》:结巴(結巴)  拼音:jiē bā
说话不流利,常有字音重复或词句中断的现象。《镜花缘》第八七回:「他有结巴毛病,我教他奏个音乐你听。」也称为「口吃」。
《國語辭典》:饮食(飲食)  拼音:yǐn shí
1.吃喝。《三国演义》第八回:「哀号之声震天,百官战慄失箸,卓饮食谈笑自若。」
2.食物、饮料之类的东西。《三国演义》第四回:「唐妃困于永安宫中,衣服饮食,渐渐欠缺。」《儒林外史》第五回:「及到天气和暖,又勉强进些饮食,挣起来家前屋后走走。」
《國語辭典》:轧轧(軋軋)  拼音:yà yà
拟声词:(1)形容车行声。宋。刘克庄 运粮行:「县符旁午催调发,大车小车声轧轧。」(2)形容纺织机的声音。清。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3)形容船橹声。《儒林外史》第五一回:「那妇人不见凤四老爹解衣,耳朵里却听得轧轧的橹声。」(4)形容飞机的响声。
《國語辭典》:非类(非類)  拼音:fēi lèi
1.行为不正的人。三国魏。嵇康《圣贤高士传。井丹》:「井丹高洁,不慕荣贵,抗节五王,不交非类。」
2.不同种族的人。《后汉书。卷七五。刘焉袁术吕布列传。袁术》:「时人多惑图纬之言,妄牵非类之文,苟以悦主为美,不顾成败之计。」
《國語辭典》:期期  拼音:qí qí
1.约定的时间。《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怀公命无从亡人,期期而不至,无赦。」
2.西汉周昌有口吃,高祖欲废太子,昌极力劝阻,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欲说「极」,因口吃而重复为「期期」。典出《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后用以形容人因口吃而发音困难,说话不流利。《文史通义。内篇二。朱陆。书朱陆后篇》:「凡人口谈倾倒一席,身后书传或反不如期期不能自达之人。」
《漢語大詞典》:空食
(1).犹素餐。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故君子不素飡,小人不空食。”文选·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诗:“空食疲廊肆,反税事严耕。” 李善 注:“空食,犹素餐也。”
(2).空口吃。百喻经·愚人食盐喻:“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
分類:空口口吃
《國語辭典》:艾艾  拼音:ài ài
三国时魏国的邓艾患有口吃,每次说到自己时,连说艾艾。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后用以形容人口齿不清晰,说话不流利。
分類:口吃谑称
《國語辭典》:吃口  拼音:chī kǒu
吃的、饮食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四:「既缺衣食,我寻些吃口物事送他,使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