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口号(口號)  拼音:kǒu háo
1.不起草稿,随口吟成的诗文。宋。王辟之《渑小燕谈录。卷四。高逸》:「文忠公亲作口号,有『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閒人』之句,天下传之。」也称为「口占」。
2.含有赞颂性质的赞美诗。多指献给皇帝的颂诗。《宋史。卷一四二。乐志十七》:「第六、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旦朝会》:「伴射得捷,京师市井儿遮路,争献口号,观者如堵。」
3.打油诗或顺口溜。《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枣阳县中,人人称羡,造出四句口号,道是:『天下妇人多,王家美色寡。有人娶著他,胜似为驸马。』」
《國語辭典》:口号(口號)  拼音:kǒu hào
1.供口头呼喊,带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如:「抗议的群众,一面走一面呼口号,场面极为壮观。」
2.口头暗号。《老残游记》第七回:「这口号喊出,那大盗就觌面碰著,彼此打个招呼,也决不动手的。」
《國語辭典》:民有  拼音:mín yǒu
国家为全体人民所共有,即国家主权在于人民。系国父据美国林肯总统of the people一语翻译而来。为民主主义的要素之一,相当于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
《國語辭典》:呼号(呼號)  拼音:hū hào
1.广播用语,通常为电台名称的西文代号。
2.以一组字母、数字、或任何文字及发音词的组合,用以识别一个通信设施、指挥所、机关、或部队者,称为「呼号」。其主要用途为建立及保持通信。如未赋有呼号者,得使用地址组代替呼号。
《國語辭典》:民治  拼音:mín zhì
国家政治由全体人民共同治理。国父根据美国总统林肯先生所言by the people一语翻译而来。为民主主义的要素之一,相当于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
《國語辭典》:民有  拼音:mín yǒu
国家为全体人民所共有,即国家主权在于人民。系国父据美国林肯总统of the people一语翻译而来。为民主主义的要素之一,相当于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
《國語辭典》:民享  拼音:mín xiǎng
社会利益由全体人民共享。系国父根据美国林肯总统for the people一语翻译而来。相当于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國語辭典》:民有  拼音:mín yǒu
国家为全体人民所共有,即国家主权在于人民。系国父据美国林肯总统of the people一语翻译而来。为民主主义的要素之一,相当于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
《國語辭典》:标语(標語)  拼音:biāo yǔ
为宣传而张贴的词句。通常语句简短、精鍊、意义明显。如「快快乐乐的出门,平平安安的回家」,可用以宣导交通安全的重要。
《国语辞典》:破四旧(破四旧)  拼音:pò sì jiù
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时所提出的口号,即破除资产阶级和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及旧习惯,并以此作为红卫兵的行动目标。
《漢語大詞典》:国防文学(國防文學)
1936年初, 上海 文艺界为响应中国共产党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促进文艺界的广泛团结、更好地为抗日救亡运动服务而提出的口号,为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在总口号之下,再提些随时应变的具体的口号,例如‘国防文学’‘救亡文学’‘抗日文艺’……等等,我以为是无碍的。”
《漢語大詞典》:平民文学(平民文學)
(1). 中国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这个口号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但实际上还只能是提倡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文学。 鲁迅 《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必待工人农民得到真正的解放,然后才有真正的平民文学。有些人说:‘ 中国 已有平民文学’,其实这是不对的。”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十三:“这个文化运动,当时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它提出了‘平民文学’的口号,但是当时的所谓‘平民’,实际上还只能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即所谓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
(2).指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