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上下  拼音:shàng xià
1.上升下降。《楚辞。屈原。卜居》:「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乎?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唐。杜甫 卜居诗:「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2.增减。《周礼。秋官。司仪》:「凡四方之宾客,礼仪辞命饩牢赐献,以二等从其爵而上下之。」《国语。齐语》:「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
3.泛指相对的两个方向。如高低、尊卑、优劣、天地、神人、古今等,随文而异。《书经。周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每船两盏明角灯,一来一往,映著河里,上下明亮。」
4.左右、相差无几。唐。韩愈 与冯宿论文书:「有张籍者,年长于翱,而亦学于仆,其文与翱相上下。」《老残游记二编》第七回:「点算西首五排,人大概在一百名上下。」
5.公差、衙役。《水浒传》第八回:「前日方才吃棒,棒疮举发,这般炎热,上下只得担待一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上下饶恕,随老妇到家中取钱谢你。」
6.问谢世者或释家之名讳。如:「请教令师上下?」
《國語辭典》:更张(更張)  拼音:gēng zhāng
1.调整琴弦,重新张设。《汉书。卷二二。礼乐志》:「辟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2.更改、变革。《福惠全书。卷一四。刑名部。人命上》:「依样葫芦,断不肯更张。」
《漢語大詞典》:改作
(1).重制;另制。《诗·郑风·缁衣》:“緇衣之蓆兮,敝予又改作兮。” 清 刘大櫆 《李节妇传》:“衣敝则为改作。”
(2).更改;变更。《论语·先进》:“ 鲁 人为长府。 閔子騫 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君子之道,乐因循而重改作。” 唐 白居易 《议百司食利钱》:“弊既滋深,法宜改作。”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符三年:“ 京 ( 蔡京 )好大喜功,鋭于改作,若果大用,必变乱旧政。”
(3).改成。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偃曝:“ 孟浩然 :‘草堂时偃曝,兰枻日周旋。’偃曝,谓偃卧曝背也……今刻 孟 诗,不知其出处,改作‘掩曝’,可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五回:“明明借我的一万银子,硬改作一百。”
《國語辭典》:改易  拼音:gǎi yì
更改变易。《后汉书。卷一九。耿弇传》:「诸将略地者,前后多擅威权,辄改易守、令。」也作「改变」。
《國語辭典》:弛张(弛張)  拼音:shǐ zhāng
本指弓弦的放松与拉紧。语本《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后比喻人事的宽严。《文选。傅毅。舞赋》:「小大殊用,郑雅异宜,弛张之度,圣哲所施。」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论说》:「夫说贵抚会,弛张相随,不专缓颊,亦在刀笔。」
《國語辭典》:更变(更變)  拼音:gēng biàn
改变。《大宋宣和遗事。元集》:「朝廷任用南人为相,必有更变,天下自此多事矣。」
分類:变更改变
《漢語大詞典》:默化
(1).指人的思想或品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的变化。《弘明集·正诬论》:“圣哲所兴,岂有常地?或发音于此,默化于彼。形教万方,而理运不差。”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潜消其鄙吝,默化其麤顽。” 高歌 《人道主义的失败》:“和他亲近的朋友,无形中都受了他的默化。”
(2).指为人所不知不觉的变更。 宋 苏轼 《与周文之书》:“ 岭 南无大寒甚暑,秋冬之交,勾萌盗发,春夏之际,柯叶潜改,四时之运默化而人不知。”
《國語辭典》:改抹  拼音:gǎi mǒ
更改、变更。元。王晔〈折桂饮。小苏卿窑变了心肠〉曲:「小苏卿窑变了心肠。改抹了姻缘,倒换排场,强拆鸳鸯。」
《漢語大詞典》:诡更(詭更)
变更。 徐一士 《一士类稿·太炎弟子论述师说》:“时制可以诡更,事状可以颠倒。”
分類:变更
《漢語大詞典》:革更
改变;变更。 汉 班固 《白虎通·谏诤》:“諫者何?諫,閒也,因也,更也;是非相閒,革更其行也。” 汉 王充 论衡·道虚:“好道学仙,中生毛羽,终以飞升,使物性可变,金、木、水、火,可革更也……禀自然之性,非学道所能为也。”
分類:改变变更
《漢語大詞典》:繁匿
变更。管子·正世:“百官有常,法不繁匿。” 章炳麟 《膏兰室札记·繁匿》:“管子·正世:百官有常,法不繁匿。按《左定四年传》:繁弱。《上林赋》作蕃弱,汉书·成帝纪书·尧典‘於变时雍’作‘於蕃时雍’,然则繁通蕃,蕃通变,是繁亦通变也。匿即慝之正字。汉书·王嘉传书·鸿范‘民用潜忒’作‘民用僭慝’,是慝通忒。説文:忒,更也。繁匿即变忒,变忒即变更也。”
分類:变更
《漢語大詞典》:禅更(禪更)
变更。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上:“顾时代禪更,兵燹销尽,既沦全璧,犹见碎金。”
分類:变更
《漢語大詞典》:中更
(1).爵位名。 秦 立爵二十级, 汉 沿袭之。中更为第十三级。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爵……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 颜师古 注:“更,言主领更卒,部其役使也。”
(2).中途变更;中间经历。《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 吕延济 注:“本图相与同往,而中间不能俱遂此志。” 宋 叶适 《高夫人墓志铭》:“荣绪华宗,中更坠落,以一线引千钧,乔木之萌生復见径尺,夫人之助也。” 清 方苞 《原人下》:“ 秦 汉 以还,中更衰乱。”
《國語辭典》:不忒  拼音:bù tè
1.不变。南朝宋。颜延年〈赭白马赋〉:「齿历虽衰而艺美不忒。」唐。元稹《莺莺传》:「鄙薄之志,无以奉酬;至于终始之盟,则固不忒。」
2.没有差错。《易经。豫卦》:「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五首之二:「是以五正置于朱宣,下民不忒。」
分類:变更差错
《國語辭典》:变乱(變亂)  拼音:biàn luàn
1.变更、紊乱。《书经。无逸》:「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文明小史》第三九回:「譬如世界不好,有点变乱的事,说句不吉利的话,连逃难都逃不来的。」
2.时局纷乱。汉。荀悦《前汉纪。卷一七。孝宣皇帝纪一》:「继变乱之后,必有隽异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