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敲推
犹推敲。谓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何张遗句南金录:“﹝ 张伯鹏 ﹞尝与余分韵赋诗,继有一诗,督余所作,云‘坐中病竞分明久,驴上敲推兀未裁。’用事精稳,如老作者。” 清 赵翼 《有以明人诗文集来售》诗:“不知曾费几敲推,无限精灵付劫灰。”参见“ 推敲 ”。
《國語辭典》:推敲  拼音:tuī qiāo
唐贾岛的诗句「僧敲月下门」,第二字本用「推」,又欲改「敲」,思虑良久,引手做推敲状。韩愈告诉他:「作敲字佳。」遂定稿的故事。见《苕溪渔隐丛话。卷一九。引刘公嘉话录》。后引喻为思虑斟酌。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一出:「你的北来意费推敲。一封书信无名号,荒唐言语多虚冒。」《红楼梦》第三○回:「因有所感,或者偶成了两句,一时兴至恐忘,在地下画著推敲,也未可知。」
《漢語大詞典》:熟复(熟復)
(1).反复熟习。 宋 朱熹 《答胡季随书》:“所喻两条,前书奉报,已极详悉。若能平心定气,熟復再三,必自晓。”文献通考·经籍十三:“独以予之顽顿不敏,乃能熟復数过,而仅得其旨意之彷彿。”
(2).谓亲切,关怀。 宋 洪迈 容斋四笔·李郭诏书:“ 唐 世之所以眷礼名将相者,绸繆熟復至此。 汉 晋 以来所不及也。”
《漢語大詞典》:谆复(諄複)
亦作“ 谆復 ”。 反复丁宁。新唐书·王世充传:“ 世充 每听朝决政,诲喻言语谆复百绪,以示勤篤,百司奏事者听受为疲。” 宋 叶适 《新书》:“今不改其人,而曰检坐、申严以谆复其法,然则法终不行矣。” 清 钱谦益 《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五:“八载调羹心赤苦,临行谆復外庭知。”
分類:反复丁宁
《國語辭典》:过子(過子)  拼音:guò zi
次数。《红楼梦》第五五回:「你这小蹄子,要掂多少过子才罢!」也作「过儿」。
《國語辭典》:九思  拼音:jiǔ sī
1.君子所想的九件事,为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见《论语。季氏》。
2.比喻反覆再三的思考。《抱朴子。内篇。论仙》:「愿加九思,不远迷复焉。」《北齐书。卷三一。王昕传》:「吾长夜九思,今便息意。」
3.《楚辞》篇名。东汉王逸作。意在模仿〈九章〉之文,以抒悼伤屈原之情。
《漢語大詞典》:洛诵(洛誦)
反复诵读。洛,通“ 络 ”。连络。庄子·大宗师:“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 成玄英 疏:“临本谓之副墨,背文谓之洛诵。初既依文生解,所以执持披读;次则渐悟其理,是故罗洛诵之。” 宋 楼钥 《久不作诗喜仲兄迁邻居因成长句》:“儿曹亦可乐,洛诵声洋洋。” 清 李调元 《卍斋琐录·己录》:“今人书札多用‘洛诵’字。本庄子‘洛诵之子,闻之瞻明。’洛、络通。 吕 注:‘谓绵络贯穿而诵之。’又春秋説·题辞云:‘洛之为言绎也,言水绎绎有光辉也,故字又从水,作洛亦通。’”
《國語辭典》:来回(來回)  拼音:lái huí
1.往返。如:「从台北到台中,坐国光号来回将近要五个小时。」
2.来来去去。指反覆。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来回顾影,文魔秀士,风欠酸丁。」《西游记》第一四回:「却坐于路旁,诵习那定心真言。来回念了几遍,念得烂熟。」
《國語辭典》:来去(來去)  拼音:lái qù
1.往返。晋。鸠罗摩什 十喻诗:「若能映斯照,万象无来去。」唐。孟浩然 夜归鹿门山歌:「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2.去。唐。岑参送严黄门拜御史大夫再镇蜀川兼觐省〉诗:「苍生望已久,来去不应迟。」
3.上下、左右。指距离与差别甚小。《水浒传》第一一○回:「正应方腊二字,占据江南八郡,又比辽国差多少来去?」《醒世恒言。卷一三。勘皮靴单證二郎神》:「仔细看时,正比庙中所塑二郎神模样,不差分毫来去。」
4.交际往来。《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自从小年夫妻,都无一个亲戚来去,只有夫妻二人。」
5.来由、道理。元。李寿卿《度柳翠》第二折:「这小鬼头倒说的有个来去。」
《漢語大詞典》:费猜(費猜)
反复猜度。 清 孔尚任 《戏和无题诗》:“情有情无夜费猜,珊珊小步最迟来。”
分類:反复猜度
《國語辭典》:多心  拼音:duō xīn
1.猜疑过多。《官话指南。卷一。应对须知》:「我这不过效点儿劳,倒不必这么多心。」《文明小史》第四四回:「黄抚台见他发了急,连忙分辩道:『我们说说笑话,你不要多心。』」
2.多怀异心,反覆无常。《汉书。卷四○。张陈王周传。陈平》:「吾闻先生事魏不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漢語大詞典》:诵数(誦數)
(1).反复诵读。荀子·劝学:“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取士上:“今日之时文,有非诵数时文所得者乎?”
(2).引申为记诵、背诵。 宋 王圭 《议贡举庠序奏状》:“又诸科徒专诵数之学,无补于时。”宋史·选举志一:“而四方执经艺者专于诵数,趋乡举者狃于文辞,与古所谓‘三物宾兴,九年大成’,亦已盭矣。”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黜罢诸科诵数之学,训练诸将慵惰之兵。”
《國語辭典》:申告  拼音:shēn gào
控告。如:「他到法院按铃申告。」
《漢語大詞典》:雒诵(雒誦)
反复诵读。雒,通“ 络 ”。 清 戴名世 《〈方百川稿〉序》:“得尽读两人之文,往往循环雒诵,不忍释去。”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援鹑堂笔记》:“迴翔雒诵,不能舍去。” 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那不能直吞下去的模样,就和雒诵教训文学的时候相同。”参见“ 洛诵 ”。
《漢語大詞典》:洛诵(洛誦)
反复诵读。洛,通“ 络 ”。连络。庄子·大宗师:“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 成玄英 疏:“临本谓之副墨,背文谓之洛诵。初既依文生解,所以执持披读;次则渐悟其理,是故罗洛诵之。” 宋 楼钥 《久不作诗喜仲兄迁邻居因成长句》:“儿曹亦可乐,洛诵声洋洋。” 清 李调元 《卍斋琐录·己录》:“今人书札多用‘洛诵’字。本庄子‘洛诵之子,闻之瞻明。’洛、络通。 吕 注:‘谓绵络贯穿而诵之。’又春秋説·题辞云:‘洛之为言绎也,言水绎绎有光辉也,故字又从水,作洛亦通。’”
《漢語大詞典》:申审(申審)
反复审议。宋史·高宗纪四:“詔:‘墨敕有不当者,许三省、枢密院奏禀,给事中、中书舍人缴驳,臺諫论列,有司申审。’”
《國語辭典》:转磨(轉磨)  拼音:zhuàn mò
1.推磨使其旋转。宋。朱松次韵彦继用前辈韵〉三首之一:「何时鸦识村,莫作驴转磨。」
2.一种大型的磨。上设齿轮,须由两人共同操作。见《古今图书集成。卷二四九。奇器部》。
3.形容遇到困难而不知所措或迟疑不前的样子。如:「他在那儿原地转磨,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漢語大詞典》:老婆心
佛教语。谓禅师反复叮咛,急切诲人之心。大慧普觉禅师语录:“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后无老婆心。”参见“ 老婆禪 ”。
《漢語大詞典》:老婆禅(老婆禪)
佛教语。谓禅师苦口婆心,多方设教,反复叮咛如老婆婆。《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河阳 新妇子, 木塔 老婆禪, 临济 小厮儿,却具一隻眼。” 宋 苏轼 《参寥惠杨梅》诗:“莫共金家斗甘苦, 参寥 不是老婆禪。” 元 耶律楚材 《清智公尼禅开堂疏》:“惟 智公禪师 本有丈夫志,不学老婆禪。” 元 吴昌龄《东坡梦》第四折:“葛藤接断老婆禪,打破沙锅璺到底。”